來源: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
2018-01-30 15:49:01
手起,刀落,目隨心動——或輕盈轉折,或沉著頓挫,絲絲不落,刀刀藏鋒。孫健“修煉”的49種刀法,并非用來克敵,卻是制“勝”的利器。過去20多年,孫健用手中的刀與“勝”結緣,他的刀,不是兵器,是鋒刃尖利的靈巧工具;他刀下的“勝”,無關勝負,而是曾經盛行于唐代的一門手藝。
▲每一件作品都凝結著孫健的心血。
▲孫健在創作當中。
“鏤勝”,在當今工藝美術圈兒之外,恐怕已少有人聽說過如是名物,而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它卻作為日常的存在,用于婦女頭上的發飾抑或官宦之家服飾上的貼飾。孫健悉心追溯源流,將“鏤勝”的發端上溯至商周:最直觀的證據是四川金沙遺址出土的金箔質地的太陽神鳥圖樣——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識;他還在諸多古人描摹生活的詩作中找到了“鏤勝”的蛛絲馬跡……不過真正改變孫健人生軌跡的并不是它們。
20多年前,孫健就對這門綿延千年的刻鏤技藝一見傾心。那時他是東北師范大學美術系的學生,主修中國畫。當年老師在日本拍攝的一件中國唐代手工刻鏤的金箔制品,無意中將其領進了制“勝”之門。孫健至今都記得那件“人勝”美物——以人物為主題的刻鏤之作,它是一家名為正滄院的日本私人博物館的館藏。一枚只有普通紙張厚度的金箔之上,每一筆刻畫都如蠶絲般纖細而精巧,所描繪的小兒戲犬的場景甚是靈動。孫健認真琢磨其刀法,似與中國傳統書畫之筆鋒一脈相承,而其明暗錯落、栩栩如生的面貌,絕非筆墨可得。
主修中國畫的孫健,最終將筆換作了刀。2004年他在青島城陽區創建鏤勝藝術工作室,將自己的傳統書畫功底融入到鏤勝創作。他的一幅令無數欣賞者凝神屏息的作品《楊枝觀音》,吸收了中國工筆畫的傳統元素,在水紋宣紙上,運用了鏤勝的埋刀法,也是49種“孫氏刀法”中的代表性刀法:“伏刀”。每刀的藏鋒力入宣紙而起刀,正如清代許容《說篆》中所云:“埋刀法,筆鋒藏而不露,刀法著而不浮。” 為豐富自己的刻鏤技藝,他還曾拜在書法界前輩張杰三老先生門下學習,將書法名作也作為鏤勝的題材發揚光大。
從1995年開始,孫健一頭扎進故紙堆精研“刀法”之源流,26年間他從未間斷對中國工藝美術中曾經斷代的精品——鏤勝藝術的整理與探究,作為2017年公布的城陽區拔尖人才,他的工作室也吸納了更多年輕人沉下心來學習與傳承這門古老的技法。與此同時,基于傳統的創新也從未停歇。
同樣在2017年,他的鏤勝創作被中共中央外聯部禮賓局定為“一帶一路”傳統文化國禮,而他也正在研磨,將傳統的絲帛、金箔和銀箔三種材質的載體互相結合,創作出反映改革開放40周年來青島以及中國前沿領域和社會生活變遷的新的鏤勝佳作。
他相信,原料材質、工具,以及題材上的創新,最終將喚醒這門綿延千年、已然式微的傳統技藝,而在時代的輝映之下,這門老祖宗傳下來的獨門秘技,終將迎來復興。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