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
2018-02-06 14:43:02
■繼承“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老青島
■建設“山海相依、城景共融”新青島
城市風貌保護規劃提出:青島要建“景中都會”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弘揚城市特色,讓青島更加獨具魅力。日前,由市規劃局組織編制的《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規劃》獲得市政府批復。我市將以建設“景中都會”為總體目標,建立完善的城市風貌管控體系,整體保護城市總體空間格局,繼承“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老青島,建設“山海相依、城景共融”的新青島,為城市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有力保障。
制圖 李飛
這是我市第一次組織編制城市風貌專項規劃,也是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彰顯城市風貌特色”要求之后,全國編制完成的為數不多的城市風貌專項規劃之一,將對其他城市的相關規劃編制起到很好的借鑒意義。《保護規劃》打破以往重點關注物質空間塑造的常規思路,著重關注城市風貌形成的內在機制和優秀營建思想,從“象的模仿”上升到“理的承續”,深入挖掘城市風貌特征背后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內涵。其編制實施有利于發揮青島本土優勢,彰顯風貌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保護青島傳統的文化特征和歷史記憶,傳承優秀營城理念指導新區建設,塑造個性鮮明、獨具魅力的城市形象。
規劃編制過程中,市規劃局會同編制單位利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全市域范圍首次城市風貌要素的普查,編制了包括自然、人文兩大類29小類5325處城市風貌要素的《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名錄》,并系統性總結出青島全市域風貌特征,包含北部依山濱水農耕文明,中部大沽河生態中軸為貫通、膠萊平原為基底的田園城鎮風貌和南部海城相依、山城相融海洋文明。以此為基礎,《保護規劃》提出了彰顯自然本底特色、保護復興老城傳統風貌、優秀營城理念塑造新城、增強城市活力體驗體系等策略。老城區重在保護和傳承,有序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提升城市特色。新城區重在調整與發展,合理控制濱海天際線、景觀視廊、山體周邊建筑高度,塑造獨具韻味的城市景觀。城市活力體系注重人本體驗,營造開放空間系統,通過活力軸帶串聯,帶動城市品質飛躍。中心城區建立風貌分區控制體系,基于風貌特色、建設現狀、行政管理邊界等因素,因地制宜劃分了22個風貌分區,分區域明確整體風貌意向,落實各項規劃策略,劃定風貌特別控制區,提出管控要求、整治和發展引導措施。
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規劃》認真落實青島城市總體規劃和一系列法律法規要求,通過明確保護底線和管控要求,并對相關立法、工作機制、地方規范的完善提出建議,在總體層面上塑造城市風貌特色和構建空間景觀格局,將有力指導今后各區市城市風貌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方案編制。市規劃局將進一步做好規劃管理銜接實踐,確保相關內容在各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予以落實,在規劃設計條件中予以明確,為今后項目建設提供法定依據,指導城市健康有序發展。
(記者 崔武)
“城”“景”融洽安放“鄉愁”
——《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規劃》解讀
△2018年2月6日青島日報3版截圖
隨著經濟社會前進步伐不斷加快,城市面貌雷同正在成為困擾中國城市發展的桎梏。千城一面的窘境,不僅讓城市識別性下降,也阻礙了城市文脈傳承,使“鄉愁”無處安放。有著獨特城市形象的青島,也面臨著這樣的威脅,特色元素占比減少,城市面貌逐步趨同……
彰顯城市特色風貌,讓城市更加富有魅力,青島正在積極行動起來。通過高標準制定《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青島突破傳統僅僅注重“表象”的城市風貌保護方式,轉而從城市營造思想“內理”入手,系統梳理各類風貌要素資源,確立了整體保護的原則,并對城市的空間高度控制、老城復興路徑、新城建設策略、活力體系建設等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將有力推動城市風貌重塑,讓青島回歸“城”“景”融洽關系。
制圖 李曉萌
四個“缺失”威脅青島特色風貌延續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聞名的旅游城市,青島一直以優美的海濱的風光、“山、海、城、島”融為一體的城市空間格局和“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風貌特色聞名于世。然而,近年來,隨著城市空間向外擴張,土地開發強度的不斷增加,城市風貌特色和整體空間格局都受到了威脅,出現了城市風貌與其他城市趨同,地方特色逐步減少的趨勢。
“青島獨具一格的山水格局和城市發展歷程孕育了特有的文化底蘊和城市風貌特色,是穩定城市經濟發展、維持長久競爭優勢、凝聚城市內部和吸引城市外部要素的基石。總結起來主要有四點:得天獨厚的山海形勝,匠心獨具的舊城魅力、遠見卓識的營城理念和包容并蓄的人文活力?!痹陲L貌保護規劃編制單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項目負責人周浪浪看來,青島城市風貌的危機主要源于“失序”“失意”“失矩”“失衡”四大問題。
失序——城市快速發展、部分區域建設活動加強讓城市空間與山海關系發生矛盾。在城市發力組團式建設的大背景下,對“山—?!獮场恰笨臻g價值認識不足,大量高層、超高層建筑遮擋了原有的視線廊道、阻斷了山??臻g關系,在嶗山山麓、浮山附近和鳳凰島沿岸較為嚴重。
失意——隨著城市建設中心轉移,老城區活力大減,城市“文脈”受到傷害。一方面,老城區完整性受到蠶食,原有街巷格局被新建的交通設施和大體量建筑割裂,一方面,傳統生活難以延續,部分傳統風貌建筑年久失修,公共服務水平下降,大量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口外流。
失矩——近代青島在城市建設中逐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法規體系,樹立了很多優秀的城市營建理念,對形成特色城市風貌功不可沒。城市擴張的加速讓原有的營建理念遭到背棄,很多建設活動不再遵循自然地勢,更愿意簡單粗暴地將地面抹平。房地產市場的火爆使“寬馬路、大街區”成為主流,支路密度不足,不僅街道親和力被抹殺,也埋下了交通擁堵的隱患。
建設品質也很大程度上被忽視。很多設計趨同、元素單調,整體缺乏考量的建筑被建了起來,重要視覺廊道上出現了全無變化的“高墻”。這些建筑很少考慮青島本土文化和風貌特色,是城市視覺效果的“負資產”。
失衡——城市整體風貌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體現,青島能夠形成廣受認可的城市風貌,是在自身環境條件基礎上規行矩止的成果,也與持續的管理投入息息相關。然而,在城市大發展的時代,城市建成區一再擴大,既有的成熟管理經驗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及時推廣到新城區,加上法規體系不完善,相關規劃實施遭遇難題,城市管理出現失衡危機。
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城市風貌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更是獲得廣泛的共鳴。風貌保護規劃直面四個“缺失”,以發揚“營城理念”為核心,在對青島整體風貌進行了梳理、建立了包含5325處城市風貌要素的《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名錄》基礎上,從多角度完善城市風貌管理的框架結構。
△青島東西城區,各具特色。傅學軍 攝
“復活”老城區保護城市風貌
以“紅瓦黃墻”為代表的老城區風貌是青島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印記,在新的城市發展階段,將它保護好、傳承好,是廣大市民真切的期望。
風貌保護規劃提出了以老城區活化復興帶動風貌保護的思路,旨在通過“整體保護、政府引導、多方協作、漸進實施”的理念開展舊城更新,“由內而外”彰顯城市傳統風貌。
據了解,此前我市已在老城區進行了多輪更新實踐。在開發商主導,粗放成片的更新方式中,城市更新片區被推倒重建,以高層、超高層替換,較高的開發強度和單一的設計理念既造成傳統風貌的消弭,又給周邊基礎設施運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讓老城區服務能力進一步下降。在漸進式更新中,通過本體修繕、功能置換,可以讓大部分建筑風貌和空間秩序得以保存,但是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的特點讓這種更新方式難以大面積推廣,只能應用于部分獨棟別墅和里院街區的更新。
在“整體保護、政府引導、多方協作、漸進實施”框架中,政府和社會力量將協同參與老城區活化復興。政府要成立專門機構,立足做好監督管理,并搭建公共資金平臺,吸引社會資本。社會力量要多方共進,資本方之外,相關專家、民間保護力量也要積極參與,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共識。實際推進中,要改變短周期、求速度的運營模式,長期跟蹤、注重質量,確保把老城區更新做好做優。
針對不同功能的分區,青島將采用差別化的活化更新措施。以居住功能為主的區域中,更新重點在于環境的治理和維護。通過綠地系統梳理、停車泊位規劃、生活配套提升等手段提升片區空間品質。在保證社會公平、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下進行人口疏解,緩解老城區服務能力與居住人口規模不匹配的沖突。以郵輪母港為代表的城市未來活力聚集區,應在充分尊重城市空間特征基礎上,以有序更新帶動活力外溢,通過豐富商務辦公、星級酒店、商業餐飲、展覽展示、休閑娛樂等功能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在建筑單體的保護更新上,以單一產權、政府企業居民共有產權和多元個體分散產權為分類,風貌保護規劃提出了不同的設想。對單一產權建筑、公有產權閑置建筑,在政府主導下向社會開放短期租用。私有產權閑置建筑,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單棟建筑更新,并以容積率轉移方式鼓勵捐贈。政府企業居民共有產權建筑,發揮三大主體優勢,政府提供相應政策優惠、企業負責管理、居民分享智慧,形成利益共享的運營機制。多元個體分散產權建筑,由政府提供優惠政策,鼓勵設計師參與更新實踐,在兼顧歷史真實性和空間品質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設計水準。
細究國內外城市歷史城區更新的經驗,我們可以發現,打好文化品牌,吸引外部活力是提升老城區功能的有效選擇。青島也將適度引入商業、文化、旅游等功能,激活老城區活力。以中山路商圈為例,未來可以結合歷史街區風貌營造,吸引各類藝術家進駐,布置文化藝術街區,也可以建設創客空間、青年公寓,為城市就業和居住提供低成本空間。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青島美得不可方物。(資料圖)
推動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有序共生
在塑造富有魅力的國際化現代都市形象的新城區過程中,青島將充分考慮地形和建筑的和諧關系,豐富建筑要素,謹慎建設新區域,細致修補既有區域,推動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的有序共生,讓城市特色風貌有機延續。
“‘山—?!獮场恰目臻g組合是青島特色城市風貌的基礎,在城市營建體系中,山體、建筑和街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依托地形,合理布局,次第展開,富有層次?!敝芾死吮硎荆L貌保護規劃通過對城市高度、建筑風貌、街道尺度,乃至建筑顏色進行管控,力求打造“山海相依、城景共融”的新青島。
山體是青島城市風貌特色的關鍵要素,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望得見山”是青島人共同的記憶。針對部分山體被密集高層建筑包圍,破壞城市風貌的現狀,在此前公布的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條例中,已經提出了“按照不超過山體海拔高度三分之二的原則,確定山體周邊建筑高度控制線”的要求。風貌保護規劃進一步補充和完善條例的規定,細化山體保護底線。在深入調研中心城區77處山體(占地面積約550平方公里,約占中心城區總面積40%),并綜合分析地形地貌、生態狀況、建設現狀、城市更新等重要因素,確定了52處山體作為城市觀景對象,按照外擴300米、500米、800米的原則,分級劃定山體周邊保護范圍。同時選取市民游客參與較多的山間道路、公園綠地、沙灘浴場、游覽景點等作為觀山視點,劃定需要保護的重要視線廊道,以形成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間形象。
建筑設計水平,尤其是高層住宅的設計水平對城市整體風貌有著重要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房地產開發的火爆,一些成功的高層住宅設計方案在多地游走,對地方特色風貌產生了負面影響。風貌保護規劃強化城市設計理念,明確要求高層住宅設計要體現青島城市特色,形態優美、高低錯落。同時通過規劃設計條件的精細化設定,保證相鄰地塊的風貌整體相協調、細部有差異,避免相似風格簡單重復。
在商業街區設計上,立項前要考慮城市風貌保護要求,在歷史城區及周邊地區,設計應延續青島傳統的空間肌理特點,采用街區式的組織方式,嚴格控制商業建筑體量。歷史城區之外建議采用現代設計風格,拒絕簡單復制其他城市已有的商業街區品牌,結合青島城市風貌特色進行適當演繹。
在城市道路建設上,除交通性干道之外,要按照“窄馬路、密路網”要求推進,合理分級道路系統,加密城市支路、形成完整路網,提高道路通達性。具體到街道風貌,要強調人性化屬性,一方面積極滿足慢行需求,優化空間結構,一方面營造小轉彎半徑,有效約束車速,提高街道的舒適性。
在城市色彩引導上,系統修復歷史城區之外高層建筑的“紅瓦黃墻”病,引導各個風貌分區根據各自的自然、文化和功能特色形成差異化的色彩特質,共同構建“島城山色、帆都海韻”的城市色彩形象。
構建城市活力體系
讓城市更具活力是青島城市建設管理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城市公共空間為突破口,采取漸進式更新策略,通過活力軸線串聯,帶動城市品質提升,為市民游客提供更精致的生活休閑體驗。在風貌保護規劃中,構建城市活力體系被寫入重要位置。
營造開放空間系統,集聚城市活力也是不少國際知名特色城市的一致選擇。以人的生活和體驗為中心,科學規劃設置公共空間并連成體系,引導市民參與城市生活,增強城市活力。在哥本哈根,不改變土地利用和交通結構,每年通過微調對城市中心區的活動空間進行拓展與改進,最終形成覆蓋城市中心區的步行網絡;在波士頓,充分收集市民意見,以公平為核心準則,廣泛建設高品質的公園和廣場,并通過慢行系統和林蔭大道進行串聯;在墨爾本,以20分鐘生活圈為目標,豐富社區配套,讓市民在寓所之外不遠就可以到達商場、公園、餐廳、學校、醫院等公共空間……
作為建置之初就有嚴格規劃控制的城市,青島的城市公共空間設置有著很好的基礎,無論是地處城市核心區域的七大海水浴場,獨具特色的大小公園、廣場,還是依地勢起伏布置、與周邊建筑相得益彰的街道,都可圈可點,每到旅游季節,聚集著大量的人氣。近年來,不斷涌現的商業綜合體則是另一個城市活力發源地,豐富的一站式消費體驗吸引著眾多本地市民前往。
同時應該看到,良好的架構之下,城市的活力源泉也存在著明顯的短板,亟待補齊:一是節點零散、路徑斷續,沒有形成完整的活力體驗線和成熟的活力片區,難以形成合力;二是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沿海區域,中北部城市腹地則較為缺乏,與全域發展大框架不符;三是空間類別相對單調,大部分空間主要面向游客,市民參與度相對較低,不利于城市活力的持續發酵。
從人本感知體驗出發,風貌保護規劃將土地資源存量調優作為構建城市活力體系的關鍵路徑,為城市活力空間提量提質、豐富內涵。
根據《規劃》,青島將著力整合破碎空間,增加活力節點,以多樣化的開放空間系統提升城市品質。見縫插針,將一些被遺忘的城市邊角地帶改造提升,以積極的姿態重新投入城市運行。近期大行其道的口袋公園建設就是最好的實踐,通過科學的設計和精巧的施工,全市已有18塊“廢地”華麗轉身,成為市民身邊的“公共客廳”。老城區中面臨改造的老舊建筑也有望迎來重生,在適當減弱密度后,可以形成開放透氣的庭院式空間,為市民提供交流互動的載體。
符合條件的地下暗渠或將“重見天日”。效仿國內先進城市已經實行的“暗渠明渠化,明渠親水化”策略,青島將探索實施河流暗渠改造,沿河增設活動節點,充分發揮其景觀優勢,打造市民親水活動空間。
連接滲透網絡也將逐漸完善,將活力空間串聯起來,使集聚的活力可以有序流淌。它可以是河流綠廊等自然路徑,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文化遺產多種功能于一身,也可以是精心設置的街道綠道,為民眾提供活力節點的導向。針對活力空間多集中在沿海區域的實際,風貌保護規劃還提出打造縱向通道的想法,將活力從沿海向內陸牽引,帶動片區整體發展。
“為了促進南北平衡,在借鑒其他城市經驗并充分考量青島地方條件后,我們還提出了打造‘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在市民居所附近配置包括兒童游樂場、公園、小型商業設施、菜市場在內的多元化活力空間,吸引市民互動?!敝芾死私榻B,在初步設想里,老城區的“15分鐘生活圈”以空間擁擠,公共服務設施匱乏區域為主,通過社區“微空間”改造實現;新區的“15分鐘生活圈”的功能可以更加完備,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設。具備條件的區域,還可以考慮增設公共藝術作品,提升社區文化品質。(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崔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