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8-02-24 15:06:02
編者按:山東與位于中國西部的陜南風土人情、過年習俗有怎樣的差異?讓我們繼續跟隨《畫說濟南》作者張國華一家的腳步,大年初一踏著泥濘,翻山越嶺,去老栗子樹下,真正的老家祭祖。
陜南行記?感受不一樣的春節習俗(四)
張國華
大年初一去真正的老家祭祖
大年初一,一早四鄉八里來廟里上香還愿放炮的人絡繹不絕。
我們也要進山十五公里去最初的老家祭奠祖先。
先經過侯家坪移民安置點。
繞過幾道山梁,遠遠看到蔡家坪。當地政府在原蔡家坪小學位置建了四排安置平房。蔡家坪原居住有十戶左右人家,現有些已搬遷到鎮上。水泥路只通到這里,老家還要往山深處走,道路泥濘,車子打滑搖擺,安全起見我們選擇步行前進。
步行一公里,再翻過最后一道山梁就到了。這里原先住著四戶人家,現在有兩家搬去了安置點。不知誰家的小貓正在柴火垛中曬著太陽。
近了,更近了。這還是那條十年,廿年,五十年前的路。回家的路,濕漉,泥濘,崎嶇,溫暖的小路。路上小孩扭頭問我們為什么姥爺家原來在這里?因為你老姥爺的家就在這里。那為什么我老姥爺的家在這里?因為你老姥爺的父母家就在這里。那為什么……那真就不知道了。不知道為什么孩他老姥爺從長征到抗美援朝打了一輩子的仗,回鄉后給官不做重回深山務農終老。
老家就在那棵老栗子樹下
它們在等我們。
越過山丘,老家就在那棵老栗子樹下,沐浴在山坡的陽光里。還有那汪池水,那幾座墳,在等我們。在數不清的大大小小山梁中,因這道小小山梁有汪十多平米見方的泉池,人們便把這里叫魚池梁。媳婦的母親生在魚池梁,自小八字弱算命,先生說子女不能叫她娘,于是閨女打小叫她“伯娘”。“伯”又在當地發“bai”音,所以很長時間我一直以為她叫白娘。白娘一生也沒有離開這座山。2010年白娘病危,堅持讓人把她從安康的醫院抬回了老家。墳地是她早看好的,距離她父母的墳不足百米,就在魚池梁那汪池水邊。說來也怪,下葬后那汪水竟干涸了一年。
這真是個命運多舛的家庭,除了這三座墳,還有一座幾年前新添的墳塋。姐夫,他簡直就是超生游擊隊的生活原型,不過結尾是個悲劇。夫婦倆也是一路打工一路生,大一點的孩再送回老家老人看,在生了三個女娃子后終于生了個男娃,這五張嘴的壓力使他更不會留在大山里。最終在河北唐山大山里的一個小鐵礦結束了他短暫而奔波的一生。把拿命換來的最后一筆錢留給了妻兒,把一捧尸骨留給了這秦巴山。
坐在山坡上,我氣喘吁吁,來過大約四五次了,身體也已大不如從前,看著孩子行走在山間的背影,感慨他真的長大了。曾經背著抱著八個月大二三十斤的他來這里,從天亮走啊爬啊直到天黑到家,現在我是既沒這氣力也沒那毅力了,但愿他這次重走母親走出大山的路,能體會到生活的艱辛。這里年青人多已走出了大山,留守的老人與土地一樣逐年減少,山間小路沒了人踏很快又被青草湮沒,讓人尋不到了回家的路。
我們有種種理由甚至不需要理由,就想看看山外的世界,于是在他鄉人海漂流,求學或打工,創業,成家,他鄉又成了子女的家鄉。但從離開家鄉的那刻就讓你注定了思念,終于當你老了,發現魂牽夢繞的還是那片土地,那座山,那道梁!可我們還能尋到回家的小路嗎?飛機,高鐵,汽車也追不上那曾走在崎嶇山路背著書包,裝著苞谷米和泡菜的細娃兒,她在崎嶇的小路上漸行漸遠。
讓我隨你去吧,聽著鳥兒歌唱,我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藍峰 編輯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