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8-04-11 11:17:04
正在采集造血干細胞的張明陽 記者孫鎮鎮 攝
“親愛的大哥,您好,因為不知道您的姓名,只能稱呼您一聲大哥,感謝您給我帶來再生的機會,也給我的家庭帶來了希望……”4月10日,一封來自杭州的感謝信送到了90后小伙張明陽手中。此時,躺在床上的張明陽正在為14歲白血病男孩送去“生命的種子”——造血干細胞。
1994年出生的張明陽去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畢業后,到了北京的一家公司上班。在校期間他自愿獻血3次,同時報名參加了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活動,成為一名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
今年1月,張明陽接到威海紅十字會消息,他與一名14歲的白血病患者的HLA(人類白細胞抗原)低分辨分型初配相合。“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很高興,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張明陽說,為了能夠順利地捐獻造血干細胞,他開始每天鍛煉身體并戒酒戒煙。
3月初,張明陽在醫院進行了包括基本身體素質檢測、血液高分辨配型、傳染病檢測等檢查,結果全部符合捐獻要求。“不管工作多忙,也要抽出時間來,因為生命只有一次。”張明陽隨即向單位領導請假準備來濟捐獻。
“雖然知道捐造血干細胞對身體沒有影響,但還是怕父母擔心,就沒告訴他們。”張明陽告訴記者,因怕父母擔心,他清明假日都沒回河南老家,4月5日直接從北京的公司趕來濟南,目前只有姐姐知道此事,并表示支持他。
“我就是覺得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幫就幫。”張明陽笑著說:“我本來想自己偷偷捐獻完了就好了,沒想過要對別人說,也不想成為英雄。”
●延伸閱讀
去年動員近3000人,最后84人捐獻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目前只有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幾率小之又小,僅萬分之一,甚至十萬分之一。
“按說山東登記造血干細胞的捐獻者人數并不低,但我們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志愿者流失和反悔。”10日,山東省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說。據悉,2017年山東動員人數近3000人,最后只有84人捐獻造血干細胞。目前有很多人對捐獻造血干細胞有誤解,認為要抽骨髓,損害身體健康。實際上,整個過程像獻血一樣。造血干細胞具有較強的自我復制功能,捐獻者兩個星期內就能恢復原有造血干細胞數量,不傷害身體。
據了解,志愿者捐獻造血干細胞進入采集程序之后,受捐的患者會住進無菌病房,用化療藥物將患者體內生病的造血系統全部破壞掉,等待新的造血干細胞輸入體內,重建健康的造血系統。假如患者體內的造血系統全部破壞后,志愿者又中途反悔不捐,患者最多只能活兩星期。
2002年,來自淄博市的呂陟成為我省第一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至今,我省共完成62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這對于我省目前18萬人的庫容來說,使用率還是很低。”該負責人表示,為減少流失率,山東今年啟動了“志愿者保留項目”,全面回訪入庫志愿者,剔除無效數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