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18-08-22 09:16:08
魯網8月22日訊(山東商報記者 許倩)“人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光。”熟悉的旋律響起,沂蒙的綠水青山在音符中流淌、激蕩人心。縱然對《沂蒙山小調》的旋律耳熟能詳,但其實,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這首歌曲的來歷。70多年來,小調的原創者在這首地方色彩濃郁的歌曲背后,深藏功與名。小調如何誕生,其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正值第三屆小調音樂節開幕之際,了解一下《沂蒙山小調》的前世今生。
最初版本創作只用了一個晚上
《沂蒙山小調》的作者是一對夫婦,詞作者是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阮若珊,編曲李林。《沂蒙山小調》第三代傳唱人宋守蓮告訴記者,《沂蒙山小調》創作于上世紀40年代,簡單的旋律背后傳頌的是艱苦奮斗、樸實無華的沂蒙精神。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傳遍了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調》最初版本創作只用了一個晚上。“1940年,抗大一分校于山東臨沂地區的垛莊南山一帶參加了反頑戰役。根據文工團領導安排,編審股長李林和喜愛寫作的團員阮若珊負責創作一首歌曲。”宋守蓮告訴記者,那時,兩人通過登門走訪等方式,深入調查研究,搜集創作素材,進行文藝創作。
基于長期的素材積累,正式創作起來一切就水到渠成了。“6月的某一天,阮若珊執筆,與李林共同作詞,在白石屋村一間民房中,連夜編寫出《反對黃沙會》一歌,歌詞共8段。”宋守蓮告訴記者,曲是李林憑記憶東北家鄉逃荒賣唱人所唱的曲子加工譜成,同時借助了臨沂當地的花鼓調。
沒想到,這首歌很快引起了巨大反響。通俗的歌詞、優美的曲調和生動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歡迎,這首歌首先在文工團帶頭學唱和在當地傳唱起來。“當時在蒙山根據地的一次慶功會上,阮若珊首唱了這支歌,根據地的群眾激動極了,當場就有很多人報名參軍。”宋守蓮介紹,后來,這首歌傳遍了山東和全國各大根據地。
幾番更改演繹新生
上世紀40年代,歌曲《反對黃沙會》一度火遍全國。相比于最初的版本,如今大家熟知的《沂蒙山小調》是舒緩明快的。而之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變化,背后還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1953年秋天,原山東軍區文工團要去青島、煙臺巡回演出,擬在一個女聲獨唱節目里再加一首民歌。經過討論研究,他們選中了那時仍掛留在人們口邊,蕩漾在人們心里的一首只有兩段歌詞卻無歌名的“山東民歌”(即《反對黃沙會》的前兩段歌詞)。
然而,如果只保留前兩段歌頌沂蒙山秀麗風光的歌詞的話,詞意便不夠完整,必須進行適當加工整理,才能成為一首獨唱歌曲。宋守蓮告訴記者,“于是便由文工團的樂隊隊長李銳云執筆,與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一起在原詞原曲的基礎上步韻續行,成就了如今的四段歌詞版本。”
“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 萬擔(那個)谷子(哎)堆滿倉。”續寫的新詞中注入了時代內容,形成現在這首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此后還一度成為歌頌沂蒙山秀麗風光和沂蒙山人民幸福生活的歷史歌曲,并且有著“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小調》”的美譽。
如今,歌詞樸實生動,曲調婉轉悠揚的《沂蒙山小調》已經成為了沂蒙的象征,除了在當地傳唱,還被舞劇《沂蒙頌》、京劇《紅云崗》、柳琴獨奏曲《春到沂蒙》、呂劇《補天》以及電影《南征北戰》《沂蒙六姐妹》等演繹為主題音調,成為山東人特有的音樂形象。
多元面貌活態傳承
從首唱人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第二代傳唱人、沂蒙山區著名民歌手韋友琴到第三代傳唱人、在當地有著“金嗓子”之稱的66歲的宋守蓮,60多年來,《沂蒙山小調》魅力不減,不僅在山東引起了轟動,也飛出國門,走向世界。據宋守蓮介紹,自己是上世紀80年代獲評《沂蒙山小調》傳唱人的。“必須是山東本地將《沂蒙山小調》傳唱出去的人才能評選傳唱人,演唱既要展現當地的風情也要有自己的特色。”
“我從12歲就跟著廣播里第二代傳唱人韋友琴老師的歌聲學習《沂蒙山小調》,一唱就是50年。”宋守蓮告訴記者,小調的旋律已經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我用的是原汁原味的天然唱法來演繹,土生土長的環境浸潤使得我的聲音更加原生態。”
受傳唱人的影響,如今《沂蒙山小調》已經不僅僅是一首歌曲,更是當地的一種文化底蘊。自2016年起,一年一度的小調音樂節應運而生,以“唱出來的沂蒙山”為主題,將《沂蒙山小調》的魅力傳播到各地。
“小調音樂節在《沂蒙山小調》發源地,以歌唱《沂蒙山小調》為主,同時演繹其他以沂蒙山為主題的歌曲。”宋守蓮告訴記者,其實不只是小調音樂節,當地也長期舉辦其他活動,通過民間藝人演出,帶動大家傳唱經典作品。
讓宋守蓮感到惋惜的是,至今當地還沒有涌現出小調的第四代傳唱人。基于這個現實,也為了保護和弘揚《沂蒙山小調》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沂蒙山小調活態博物館應運而生。“博物館就建在小調的誕生地,分為八個院落,每個院落就是一個展館,具有文化展示和體驗功能”,宋守蓮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中特別設立了《沂蒙山小調》文化展示館與視聽館,講述了《沂蒙山小調》誕生、演變的故事,并依托村西的打谷場,打造一臺臺原生態的演出,演唱各種版本的沂蒙山小調。
“現在我們會定期組織傳唱活動,特別是教小孩子學唱,要把《沂蒙山小調》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宋守蓮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