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18-09-11 15:06:09
中國山東網9月11日訊 (記者 劉自銳 通訊員 陶東寧 鹿令軍) 9月10日,記者來到寧陽縣伏山鎮桑莊村,村民桑逢民正把包裝出口的西蘭花送往泰安紫陽食品有限公司。“以前,一畝地真正能加工包裝出口的僅占40%,剩余的邊腳料只能丟棄。”桑逢民說,自從村里建起了芝峰奶牛養殖合作社,這些邊角料就有了好去處。
“把蔬菜加工和奶牛養殖結合起來,加工蔬菜產生的下腳料供給奶牛廠,牛糞做沼氣,沼渣作為生物肥供給蔬菜基地,形成循環經濟的同時,沼氣免費提供給村民做飯、照明。”村黨支部書記桑芝峰說,僅去年,有機蔬菜種植→農業龍頭企業→有機菜下腳料→奶牛場→牛糞→沼氣池→沼氣→沼液沼渣→有機蔬菜種植的“小循環”就使村民增收350多萬元。
依托合作社大型沼氣工程,該村可年產沼氣30萬m3,年產沼液沼渣肥24633m3,年產固體有機肥1642噸,沼氣可供周邊230戶村民用氣和奶牛場鍋爐燃燒,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以超前的眼光、市場的手段、經濟的思維,抓好農村秸稈、人畜糞便等廢棄物綜合利用,壯大綠色產業、循環經濟,持續增創綠色發展新優勢。”泰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委書記劉學保說。
蔣集鎮鄭龍村村支部書記田文武告訴記者,現在的秸稈都是“金疙瘩”,還沒等落地,就被蘑菇廠預定一空了。
田文武說的蘑菇廠就是泰安泰山惠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朱德奎告訴記者,通過將秸稈、雞糞、豆瓣混合發酵,做成培養基,用于雙孢菇等蘑菇生產,而養菇廢棄的培養基則賣給華豐、煙臺等地的農場,用作種菜、種蘋果樹的有機肥料,從而實現二次利用。公司每年用作蘑菇培養基的秸稈,就需要600噸。
像這樣的蘑菇房在該縣還有很多。據了解,在這里,農作物秸稈不僅通過“秸稈—基料—食用菌—有機肥”被循環利用,還通過“秸稈—生物反應堆—有機肥”等鏈條,讓傳統農業告別“大肥大料”,讓土壤再現“健康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據了解,該縣以生態文明社會創建規劃為引領,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積極探索綠色發展之路。委托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編制了全國首個縣級生態文明社會創建規劃,每年安排專項生態循環農業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清潔化生產和資源化利用。
漫步在蔣集鎮友邦莊園“藕魚混養”基地,一幅幅“魚戲蓮葉間”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公司經理張輝告訴記者,基地池塘混養了鯉魚、草魚等,魚能捕食蓮藕的病蟲,松散塘泥,凈化水質,排泄物還是蓮藕生長不可多得的有機肥,兩者之間巧妙實現了共贏。不僅如此,莊園還依托活化酶有機肥生產線,建成了日產3萬立方的大型沼氣發酵裝置,沼氣用于公司燃氣鍋爐和發電,沼渣、沼液生產有機肥,用作綠色果蔬糧食的肥料。“通過畜禽糞便—沼氣工程—沼渣、沼液—果(菜)的綠色循環,公司每年可節省成本1000萬元。”
有別于傳統的奶牛場,東疏鎮溢源奶牛場不僅建有136畝的養牛“核心區”,還形成了以核桃、苗木等種植為主的“配套區”,摸索出“奶牛—污水—沼肥—苗木、核桃”生態循環農業體系,“種植高端苗木為了消耗污水,種核桃等是為了消耗牛糞和沼渣。”場長王傳剛說,苗木和核桃每年可為農場帶來300多萬元收入。
“每一個莊園、農場就是一個小生態,通過打造互為利用和循環永續的封閉或半封閉生物鏈循環系統,讓化肥、農藥等‘減量排放’,讓廢棄物‘重裝上崗’,讓資源‘循環流動’,從而形成清潔生產、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產格局。”縣農業局局長靳茂永說。
截至目前,該縣累計建成戶用沼氣2.32萬戶,沼氣鄉村服務網點83個,生態循環莊園、農場30余個,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7%以上,農業循環經濟儼然成為當地農村發展的“新引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