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8-12-23 07:25:12
在濟南經七緯五一小區一處40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內,擺放著14500件老物件,這是71歲的崔兆森建起的家庭博物館,這里承載著他們家三代人的生活記憶,走進這里仿佛回到了舊時光。 “你看看這個干糧籮筐,我小時候母親都是把它高高地掛在房梁上,那時候家里窮,就怕我們小孩偷吃干糧。你再看看這個,這是我當年的第一部大哥大,那時候在街上掏出來大聲打電話并不單單是炫耀,其實也因為是信號不太好。還有這個膠卷相機,這個是第一代電腦……”崔兆森饒有興致地介紹每一個老物件背后的故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媛)
這里的老物件幾乎全是父母、兄妹和女兒等用過的東西,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有著屬于他們獨有的記憶和故事。母親生前的嫁妝、織布的工具,父親生前的軍裝、獲得的獎章,他和兄妹小時候玩過的撥浪鼓、紙張發黑的課本,以及他女兒坐過的嬰兒車等等。(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媛)
置身崔兆森的家庭博物館,如同回到舊時光。從火柴到打火機,從書信到固定電話,從結婚的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到冰箱彩電洗衣機,從搪瓷碗到不銹鋼器皿,從煤油燈到節能燈……這里記錄著點滴的生活記憶,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百姓生活的巨大變遷。 圖片為父母親當年用的搪瓷碗上打著不少補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媛)
博物館開辦之后,吸引了很多人前來憶苦思甜。每到寒暑假,都會有一些學校的老師帶著學生來這里參觀,了解社會變遷歷程,附近的一些社區和單位也經常把黨建活動安排在這兒。不論是參觀還是搞活動,崔兆森都是親自為參觀者講解。 圖片為崔兆森和哥哥崔兆林一起打理著老物件,他們正在給一輛濟南產的鳳凰牌自行車打氣。(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媛)
平日里,崔兆森和76歲的哥哥崔兆林一起打理著博物館。“現在我們年齡大了,也漸漸力不從心了,很想把這些老物件都捐給社會,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過去,珍惜我們的現在,這也是我辦這個博物館的初衷。”崔兆森說。 圖片為崔兆森爬上梯子,取下一座濟南康巴絲生產的老式鐘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