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海報新聞
2019-08-26 09:25:08
記者盧昱(右)在采訪陽信縣王集西街村村民張士德。
記者陳曉婉(左一)采訪曹同山之子曹偉德(右一)。
抗日戰爭時期,渤海之濱、黃河尾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斗爭風起云涌,廣大軍民用土槍、土炮在青紗帳里打出一片明朗的天。這個夏天,記者再次踏上“老渤海”的紅色土地。在濱州,新時代的共產黨人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帶領老區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砥礪奮進。在東營市墾利區,傳統石油化工產業綠色轉型,現代農業蓬勃發展,創新創業活力迸發。
抗日舊歲月時代新力量
——重訪渤海區抗日根據地
幾樹紫薇花,映照滿園紅。7月中下旬,惠民縣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內,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一尊尊雕塑,向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講述著那段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崢嶸歲月。
膠河西岸、膠濟線北、小清河兩岸、渤海之濱……在黨的領導下,渤海區廣大軍民發揚“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老渤海精神”,用土槍、土炮打出一片明朗的天。
歷史,從來不只是過去,更指向未來。8月中旬,本報記者再次踏上渤海革命老區這片紅色土地,感受“老渤海精神”在新時代迸發出的雄渾力量。
從挖“抗日溝”到鋪“致富網”
在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南門廣場上,有一處英烈碑廊,黑色大理石碑上鐫刻著1982位革命戰爭年代惠民籍烈士的英名。
看著一個個陌生的名字、不同的犧牲地點,腦海中的“老渤海精神”,變得越來越清晰。很多人會問,當地老百姓為什么對共產黨這么好?答案斬釘截鐵:誰對老百姓將心比心,老百姓就會對誰掏心見膽!誰代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老百姓就跟誰走到底!
1943年前后,清河區和冀魯邊區的日偽軍人數眾多,還面臨著平原地區缺少天然屏障、自然災害頻發等不利因素,但是,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硬是把原本分散的清河區與冀魯邊區連成片,1944年1月合并為渤海區。面對日偽“掃蕩”,廣大軍民長年奮戰,到1943年2月,僅清河一區就挖“抗日溝”750多公里,形成了縱橫交錯、能攻能守的抗日溝網。渤海區軍民還利用青紗帳優勢,采用“翻邊戰術”,創造了平原抗戰的先鋒范例。
當年的“抗日溝”,如今已被農作物覆蓋,而互聯網構建的虛擬溝渠,正在為老區人民引入致富“活水”。近年來,惠民縣委、縣政府依托地域特色,通過獎勵、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電子商務發展。食用菌、草柳編、黃河沙土……這些極富惠民特色的產品,正源源不斷地從“淘寶村”銷往全國甚至海外市場。僅2018年,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00億元,各類電商業戶1萬余戶,活躍淘寶網店3600余家。8月29日-31日,以“淘寶惠民 數智鄉村”為主題的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將在惠民舉辦。
惠民縣還著力推動電子商務與化纖繩網、現代農業等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目前,惠民縣139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建立電商扶貧驛站,培育了一大批“草根創業英雄”,帶動13萬人實現創業就業,2萬多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在李莊鎮東馬村,鄉親們也借助電商,日子越過越好。東馬村黨支部書記方軍介紹:“我們村有500多人,基本上家家戶戶從事電商行業,創收很可觀。每年光電商這一塊,總收入應該在2000萬元左右?!?/p>
一粒粒糧食華麗變身
抗戰時,渤海區是山東的糧倉。盡管當時糧食產量很低,小麥一般畝產約60公斤,但渤海區人民仍省吃儉用,把糧食源源不斷運往其他根據地。
20世紀90年代初期,濱州糧油加工企業興起,至今已培育壯大了一批領軍型糧食深加工企業。
“一粒小麥,我們能把它變成500多種產品,從種植到深加工能夠實現零廢料,真正做到有機綠色生產。”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介紹,小麥在中裕除了加工成一般的食品外,還涉及了養殖、醫療、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一噸小麥的“最終身價”提高了4000元左右。
糧食華麗變身的故事,每天都在濱州的農字號龍頭車間上演。在博興縣香馳集團有限公司,一粒玉米從進車間到出成品,經過上百道工序,開發出葡萄糖、果糖、玉米油等30多種產品。
“農民增收的關鍵在于‘換方式’,變分散種植為適度規模種植,變傳統耕作為現代化機械耕作。通過標準化種植,提升耕種質量。”張志軍總結說。為此,中裕堅持對種糧農戶實行“免費供種、免費播種、免費收割、加價收購”的“三免一加”政策,可使農戶每畝小麥增加300多元收入,有效地調動了農戶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此外,中裕還大力開展“造血扶貧”,帶動形成了100個專業種植村、10個專業養殖村,帶動每個貧困村年增收50多萬元。綜合計算,企業的15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帶動30余萬農戶每年共計增收5.1億元。
老區青年踐行“老渤海精神”
抗戰時,渤海區一大批年輕人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愛國、奉獻的精神內涵。當下,老區青年高擎“老渤海精神”旗幟,在各自崗位上奮勇爭先。
8月15日,在沾化區下河鄉刁家村,記者見到了濱州市最年輕的女村黨支部書記——王娟娟。1990年出生的她,在大學入黨,2017年12月當選為刁家村黨支部書記。“黨員和群眾信任我,選我當黨支部書記,我必須給村里帶來點新變化?!贝撕?她帶領鄉親們種大棚,第一季25個大棚種的西瓜獲利頗豐,現在擴成34個棚,里面的菜椒生長正旺。
在陽信縣金陽街道王集西街村,記者見到了36歲的村委會主任張磊。2014年時,他發明了一套智能節水灌溉系統,曾有外地公司欲出價450萬元買斷,但被他謝絕:“發明這套系統是為父老鄉親省錢省力!”
最近幾年,張磊修路、修橋、疏通村內下水溝,還流轉土地搞牧場和農場,想先給鄉親們作示范。
最近,村北的鄉村振興大舞臺啟用了,每天晚上連隔壁慶云縣的鄉親們都來湊熱鬧。54歲的張士德忙完自家梨園的活兒,在路口跟記者聊了起來:“俺村在周邊算好村了,在整個街道辦也數得著。俺村的發展多虧了張磊。過去我那宅子一下雨就屯水,后來他把排水溝用磚砌了,沒有排不出的水,太省心了?!?/p>
張磊有一個心愿,那就是入黨:“我想從村里入黨,感覺意義不一樣,這里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睘榱讼螯h組織靠攏,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張磊憋足一股勁?!敖衲昴甑?我的設想基本落地。依托采摘、民宿、垂釣、觀光等項目,讓鄉親們有盈利點,讓村莊有造血功能。我還想建一處村史館,講述紅色故事,讓孩子們感悟當年老渤海區抗戰的不朽精神?!?/p>
葦蕩深處保軍需黃河口邊謀民富
——重訪渤海墾區抗日根據地
沿著黃河一路東行,當風中泛起淡淡的堿味兒,便來到了東營市墾利區永安鎮。
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曾是清河區軍民堅持抗戰的穩固后方。憑借天然屏障的掩護,這里不僅安置了兵工廠、醫院、銀行、學校等諸多機構,為部隊提供大量軍需,還為部隊休養生息提供了一片安全之地。
藏在蘆葦蕩深處的墾區抗日根據地發生了哪些故事,紅色老區發生了哪些變化,記者沿著歷史的脈絡溯源而上。
英雄的講述者
1941年,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旅跨過小清河揮師北進,一舉解放了黃河入??趦砂稄V大地區,建立了以八大組(今永安鎮)為中心的墾區抗日根據地。從此,這里成為清河區抗戰的穩固后方,清河區黨委、行署、清河軍區后勤機關及各生產單位、醫院、學校和文化團體等陸續從廣北、博興純化鎮一帶遷往以八大組為中心的墾區農村。
如今在永安鎮,19處抗戰遺址,只有兵工廠、教導營等5處還留有一點點斷壁殘垣。
建筑消失了,故事在流傳。
張英士就是其中一本“故事大全”。1982年,張英士開始接觸墾區的革命故事,深受觸動。2004年甫一退休,張英士開始著手寫作《渤海墾區革命史》。如今76歲的張英士老人,對墾區的事件、人物、故事如數家珍,“這種軍民魚水情,放在什么時候都不過時。”
同樣深有感觸的還有劉婧。劉婧是永安鎮文化站副站長,同時也是渤海墾區革命紀念館資歷最深的解說員。記者隨她一路走過紀念館的9個展區,聽她講述當年的故事,仿佛經歷了一遍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今年已經是劉婧做講解員的第十一個年頭,她也成了墾區歷史專家?!?0分鐘的素材,忙的時候一天要講20遍,一天下來累得不想說話。盡管如此,我依然會繼續講下去。英雄的故事需要傾聽者、傳承者。”劉婧說。
“家傳”的帶頭人
在永安,有個80多歲的“新”村——新十五村。1938年,一場大海潮毀壞了老十五村,村民們搬遷到了如今的新十五村。
7月底,記者來到村民曹偉德家中。在一張黑白老照片前,曹偉德指著合影中一個模糊的人臉告訴記者:“這就是我的父親曹同山?!?/p>
1939年,醫生曹同山受八路軍山縱三旅九團團長趙寄洲派遣,冒著極大的危險攜家眷打入當時漢奸土匪盤踞的八大組,以開辦診所行醫為名,暗察敵情。他想方設法深入敵人內部,掌握了盤踞在八大組的民團武裝聯莊會的人數、武器裝備等重要情況。
受父親經歷的感召,1964年,22歲的曹偉德結婚僅半個月就參軍離開了家鄉。1967年8月,在江西撫州執行任務時,曹偉德負傷了。在醫院治療了9個月后,曹偉德轉業回到了家鄉。
“不能在軍隊里沖鋒陷陣了,在地方上也要好好干?!?969年開始,曹偉德開始在大隊干副書記,一直到1981年退下來,他依然為集體的事情忙前忙后。
王善文的父親王錫臣也是一名軍人。1947年,王錫臣在泰安的一次戰役中犧牲。1962年,王善文成為新十五村的團支部書記、民兵連長,1975年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直到1991年為照顧生病的母親,王善文才卸任。
2002年,王善文39歲的外甥女朱梅英接過了新十五村的接力棒,成為新一任村黨支部書記。當支書第一年,村里硬化了路面,解決了路面損壞嚴重的難題,村前一千多畝的泥澇地也建好了溝渠配套。幾個大動作之下,朱梅英的威望逐漸樹立了起來。
2010年,村里按照全鎮規劃要整體搬遷上樓。要做通老百姓的工作,不是易事?!皼]辦法,只能從自家親戚做起,然后再動員其他人。”朱梅英說。2014年,新十五村實現了全體上樓,村里6萬畝土地復墾,統一開發。去年,村里流轉出去的土地給每位村民帶來2730元的收入。
如今在村里提起朱梅英,人人都伸大拇指。“我是烈士后人,就是得帶頭。別人做到的我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我也要做到。”朱梅英說。
泥碗與金碗
今天的墾利位列全國工業百強區第89位,誕生于此的萬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位列全國民企500強第54位。該區先后獲得國家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全國健康促進區等榮譽稱號。
而在當年,這里遍地荊荒,海溝河汊縱橫,交通極為不便。向南幾十公里外的小清河南北,則是人杰地靈的糧棉之鄉。舍南取北在墾區建根據地,在當時被認為是“丟了金碗,得個泥碗”的選擇。
歷史證明,有了荒草野荊等自然屏障的保護,加之抗日民主政府制定并實施了正確的土地政策,自然環境惡劣的墾區反而成了戰火中的一方凈土。1941年秋,墾區取得了抗戰以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不僅大部分墾區人民達到了豐衣足食,還為清河區黨政機關及軍隊提供了軍需及抗戰經費,并生產了大量糧食支援膠東、魯南等抗日根據地。
如今,永安依然在不斷上演著“泥碗與金碗”的故事。
去年3月,墾利縣萬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轉型成立東營匯通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從高利潤的石油化工行業一頭扎進掙辛苦錢的農業,總經理黨春貴的選擇讓不少人不解。
“辦廠子不光是掙錢,更重要的是為鄉親們辦點實事。”黨春貴是西十四村的村民,西十四村曾是墾區抗日根據地被服廠和后方醫院的所在地?!包h為群眾辦事從來不求回報,我現在有條件了,干啥事更得想著大家伙。”他說。
黨春貴曾兩次去香菇之鄉河北遵化考察。去年匯通建廠,一期工程投入1000萬元。一年下來收支一核算,要補的窟窿不小。但黨春貴不認為這是個虧本生意:建廠第一年就解決了周邊11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今年二期投產后,將提供200個就業崗位,這樣每年可以增加農民收入500萬元”。
匯通的身后,永安的現代農業正飛速發展。2019年,永安以打造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狠抓大閘蟹、水稻、香菇、生豬四大支柱產業,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目前,全鎮大閘蟹精養面積已擴大到1.3萬畝,粗養面積擴大到1.5萬畝,預計年產高品質黃河口大閘蟹1400噸,預計實現年產值2.8億元。新培育食用菌種植大戶3個,每年可創造群眾靈活就業崗位400余個,增加群眾工資性收入50萬元?!庇腊叉傛傞L任方旭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