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9-09-28 07:50:09
9月26日,新華社在“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欄目下刊發《“愚公移山,改造中國”》一文,開篇即提到了坐落在沂蒙山區的一個小山村——厲家寨。
文中這樣寫道:“愚公移山”,是一個在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寓言故事。1957年10月9日,毛澤東讀到一份講述山東省莒南縣厲家寨通過整治土地、興修水利、科學種田,使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全村面貌煥然一新的報告,揮筆寫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的批語。
記者梳理發現,60多年來,厲家寨不僅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媒體多次報道,而且在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的報道中,相關篇目多達近600篇。
跨越時空,穿越時代,一個小山村,為何60多年來備受關注?
翻開厚重的歷史,或許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俺大隊解放前是個窮山惡水的苦地方,山是禿山,河是害河,地是土少石頭多,好年景糧食畝產也不過百來斤。”在《大眾日報》刊發的報道《發揚愚公精神 立志改造山河》中如此寫道。
厲家寨,位于三山五嶺兩河之間,6000多畝可耕地被山嶺、河溝分割得零零碎碎,瓢一塊、碗一塊的,有的十幾塊地才能湊成一畝。雪上加霜的是,這些零散的土地既不抗旱又不耐澇,可以說是“盼水盼得肝腸斷,恨水恨得牙根疼”,想要高產,難如登天。
當年,厲家寨是莒南坪上區72個村中最落后的。
怎么辦?厲家寨人開始了劈嶺填溝、改造窮山惡水的征程。
1951年12月,厲月坤擔任厲家寨黨總支書記,開始領導厲家寨人改造家園。他組織互助組搞深翻地,又帶領大家打水井建水庫,結束了厲家寨沒有水澆地的歷史。1955年,厲家寨由13個初級社合并成大山農業社,厲月坤任總支書記,厲月舉任社長,開始了整山治水,戰天斗地的新篇章。
透過當年報紙上的文字,眾多細節讓人動容。一幕幕感天動地的壯闊場景,讓人心潮澎湃。
比如,為了解決一塊一畝多地的大石層,村民12把镢頭刨斷了10把。在沒有機械動力,沒用一斤炸藥的情況下,全靠每個人一雙手、兩個肩、一把鎬頭一張锨,劈嶺填溝、整大地、建水庫。
再比如,厲月舉搞小麥豐產試驗,偏要先啃硬骨頭。他用自己的一塊好地換來一塊孬地。村民說“這塊地要是能豐產,厲家寨就沒有不收糧食的地了”。經過補苗、澆水、施肥、捉蟲,這塊地里的麥子真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先難后易,讓厲家寨5000多畝土地得到了徹底整治,實現了糧食的連年豐收,在當時創造了一個奇跡。
經過幾年的大干苦干,厲家寨變成嶺地梯田化,薄地都深翻,小地變大地,溝地變良田,山溝變水庫,平地有井灌,旱澇保收的“沃土之鄉”。到1956年,厲家寨糧食畝產達到550斤,提前8年實現了農業發展計劃綱要的目標。
毛主席批示后,激發了厲家寨人更大的干事創業的熱情。隨后近十年內,他們又克服重重困難,大戰棋盤山、石人頂,建起了龍潭溝、龍門水庫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
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由此成為中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這面旗幟凝結的正是厲家寨人大干苦干、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精神。這種精神,歷久彌新。
一個小山村,為何60多年來備受關注?這就是答案。正如新華社在《“愚公移山,改造中國”》文章所寫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為這個偉大精神所感召,中國人民抒寫了無數重整山河的壯麗詩篇。特別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困難時期,全國人民面對極端困難的考驗,展開了一場同自然災害和物質匱乏的斗爭?!?/p>
而新華社之所以在此時選取厲家寨這一老典型,也正是為了重溫一個個載入史冊的重大事件、重要時刻,呈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昭示中華民族闊步邁向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步入新時代,沂蒙山區也邁入高鐵時代。隨著魯南高鐵的開通,老區人民多年的高鐵夢成為現實。值得一提的是,在魯南高鐵沿線設站中,就有厲家寨高鐵站。
近日,《人民日報》刊發《高鐵站傍小山村》一文,文中詩意地描繪了高鐵帶給沂蒙山區的變化,讓我們以此做結。
“說起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的巨變,這里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說不完的故事。一株株百日紅、銀杏樹,像儀仗隊整齊地站在沂蒙山的明眸里,守候在沂蒙高鐵的軌道兩旁。兩條锃亮的高鐵軌道,互相支撐著,穿山越澗,并肩前行,朝向詩一般燦爛的遠方……”
(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大眾日報》等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