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1-05-18 07:16:05
原標題:青島探路“綠色城市”:從林田湖草到生活體驗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在全新的宏偉藍圖中,綠色發展,已然成為“十四五”規劃的新注腳。“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當置于這場任務艱巨的世紀大考的語境下,如今全國各大城市紛紛謀定“綠色發展”這一命題,蓄勢待發。
“疾足者先得”。今年年初,青島成功獲批全國首個“綠色城市”試點,作為先行先試區,試點從更高層次上對青島城市發展提出了新目標和新任務,同時也意味著青島將擁有更多“先發優勢”,加快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在打造綠色城市發展樣板之路上步履不停。
5月17日,我市正式對外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青島構建“綠色城市”的路徑也隨之清晰。加快探索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徑,轉變城市建設“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方式,在未來兩年時間里,將圍繞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提升綠色生態水平、建立綠色建造體系、增強綠色生活體驗等四大方面27項工作,催發綠色城市拔節生長,開啟“盎然”之勢。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綠色城市的構建,離不開社會化的多元參與機制、政府不同部門及不同層級間的協調工作機制、資金的投入保障機制等。記者注意到,此次《實施意見》中要求住建、規劃、金融、交通、園林等多部門多領域共同參與,各項任務環環相扣,并且鼓勵綠色金融市場化機制基本建立并不斷完善。無論是協同提升,還是多元探索,都將為日后綠色城市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讓“綠色”成為城市的最持久優勢
綠色城市發展,絕不是簡單地建幾個公園,修幾條路,而是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和城市發展理念,更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高質量生活的重要場景。在此過程中,需要更多地關注生態修復與功能結構完善,讓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優勢,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加速低碳高效綠色城市的構建。
據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的資料顯示,中國70%以上的碳排放來自城市。因而,城市被視為推動落實發展方式轉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分布式引擎”。今年國內各大城市紛紛圍繞“綠色發展”下足功夫,深圳率先發布GEP核算制度體系,不唯GDP,強調綠色價值;上海提出建設國際碳金融中心的目標,為綠色產業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聚焦青島,綠色城市的構建具有鮮明優勢。作為一座素來與綠色結緣的城市,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是最大的本土優勢。在城市建設方面,青島先后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等稱號,一項項殊榮為這座城市增添了內涵,增加了美譽。可以說,在綠色低碳的發展之路上,先行先試已融入青島的城市肌理,這些年,圍繞加快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調整,青島深入開展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和能效提升工作,海綿城市、綠色建筑、低碳城鎮等建設成為重要實踐平臺,低碳生活滲透城市的每個角落。
以青島住建領域為例,近年來圍繞“綠色發展”的國家級試點不在少數,涉及老舊小區改造、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綠色建材等各個領域,這些國家級“紅利”都成為青島構建綠色城市的基礎和優勢。如今,隨著“綠色城市”試點的打響,青島各方勢必會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勢,引領綠色低碳發展走向縱深,讓“綠色”成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鮮明的特質和最持久的優勢。
27項“作戰任務”全面鋪開
放眼全球,美國伯克利、德國弗萊堡、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等都是全世界公認的綠色城市典范。“以阿德萊德為例,在綠色城市建設實踐中,首先做到統籌規劃,做到城市規劃、土地規劃、交通規劃、環境保護規劃、能源規劃等高度統一;其次圍繞規劃目標,落地做實支撐項目,如交通電氣化、綠色能源、綠色建筑、基礎設施等;最后做到綠色金融、政府補貼計劃等保障措施多樣化,以及政府、企業和民眾多主體協同并全面參與其中。”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建筑學與建筑環境學院教授左劍告訴記者。
研讀《實施意見》會發現,青島的實施路徑與之有相似之處。據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青島的試點工作將滲透在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提升綠色生態水平、建立綠色建造體系、增強綠色生活體驗等4大方面的27項工作中,通過試點工作,我市將基本形成城市自然和諧共生、基礎設施健全便利、建設方式集約高效、人居環境宜居舒適、生活方式綠色低碳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城市發展,規劃先行。《實施意見》提到,要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形成綠色城市規劃體系,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做好銜接,推動實現城市“一張藍圖繪到底”。換句話說,就是要把綠色理念滲透在城市規劃涉及的方方面面。
讓生態恢復自然,綠在林田湖草,是綠色城市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實施意見》強調要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工程,完成李村河、海泊河、墨水河、鐮灣河等流域污染治理,治理總長度345公里的76條河道(河段),實現“水綠、岸清、河暢、景美”;系統性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探索綠色生態城區和綠色生態城鎮建設,規劃建設上合示范區、嶗山灣國際生態健康城兩個綠色生態城區和張家樓、夏格莊兩個綠色生態城鎮。
“綠色建筑是綠色城市發展的一個直接載體,兩者相輔相成。要實現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就要在新建和既有建筑全壽命周期貫徹節能低碳綠色理念。”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實施意見》提到,要將綠色建筑發展指標列為土地出讓必要條件,完成星級認證綠色建筑500萬平方米,完成超低能耗建筑30萬平方米。此外,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社會支持、住戶配合的思路,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有序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綠色改造。
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是建筑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因而,未來兩年的試點期內,我市將提升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數量和比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以上,鞏固全省第一、國內領先的優勢地位。與此同時,還要結合青島市獲批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試點的有利契機,整合建筑綠色總需求與總供給,撬動綠色建材產業發展。
在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方面,我市將主要開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創新金融工具,通過搭建電子化常態化金企對接平臺,向綠色城市建設項目和企業提供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產品,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二是創新應用方式,大力探索推廣市場應用模式,設立綠色發展基金、綠色擔保基金和綠色產業基金支持綠色城市建設,提高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三是創新財稅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力綠色城市和綠色金融體系建設。通過以上工作,基本建立起以綠色融資為特色的城鄉建設市場化資源配置結構,形成綠色城市與綠色金融聯動發展機制。
構建綠色城市要“以人為本”
城市規劃建設做得好不好,最終要用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來衡量。因而,用綠色理念來指導城市發展,用人民群眾滿意度來衡量城市建設,只有這樣城市發展才更有活力、更具可持續性。在試點期間,青島將“以人民為中心”放在突出位置,方案中多處強調“發動居民廣泛參與”。
事實上,青島的綠色城市發展一直踐行于此。以老舊小區改造為例,我市根據不同老舊小區改造內容的不同,由街道社區、實施運營主體等相關單位與居民共同協商確定,改不改、怎么改、怎么出錢,都需要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在改造內容方面,我們實施‘菜單式’改造,改造內容充分聽取民意,最終確定實施新建社區居民服務中心、建筑外立面保溫改造、電梯加裝、路面整修、綜合管網改造等多項工程。”膠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成員陳剛告訴記者。
市政協委員、青島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副教授賈小平認為,在構建綠色城市過程中,要樹立和諧型思維,在充分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注重發揮政府、企業和公眾等不同利益主體的合力作用。“綠色城市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說綠色城市建設的過程,也是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的過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市都應處于持續不斷的藍白色發展建設中,并且做到分階段實施,持續性滾動發展,將總體建設任務指標分解并納入各級部門績效考核體系。”賈小平建議說。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借著“碳達峰”“碳中和”的風口,當下,青島正努力開辟綠色發展路徑,讓綠色融入城市血脈,堅定信念,凝聚力量,帶著更強的使命感、緊迫感,在更加綠意盎然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數說“綠色城市”試點重點
1、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工程。完成李村河、海泊河、墨水河、鐮灣河等流域污染治理,治理總長度345公里的76條河道(河段);在中心城區、老城區打造90個自然宜居、層次感豐富的“口袋公園”;完成46個郊野公園整治、256公里綠道建設和287處立體綠化
2、全面建設綠色建筑。完成星級認證綠色建筑500萬平方米;完成超低能耗建筑30萬平方米
3、推進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綠色改造1000萬平方米;實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工程300萬平方米
4、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不斷提高裝配式建筑占比,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50%
5、實施城市功能修補工程。啟動新建、改建幼兒園、中小學校376所;推進市科技館新建、市博物館改擴建、市圖書館新館建設等工作;建設不少于10處時尚運動主題公園,完成400處健身場地建設
6、建設內暢外達的綠色路網體系。推進青島至京滬高鐵輔助通道鐵路、濰煙鐵路、萊榮鐵路青島段等項目建設;累計開通7條軌道交通線路,軌道交通出行量不斷提升;建設“立體化、零換乘、全通型”綜合交通機場
7、加快推進老舊小區綠色改造。建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庫,推動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啟動老舊小區改造600萬平方米
8、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水平。全市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5%,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