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1-05-25 07:18:05
原標題:搖曳的秧苗,向袁老作別!市民悼念支持指導青島耐鹽堿水稻研究推廣的袁隆平
來源:青島日報
搖曳的秧苗,向袁老作別
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和濱海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兩處追思會現場,市民自發悼念支持指導青島耐鹽堿水稻研究推廣的袁隆平
“每一縷升起的炊煙,都是飄自人間的懷念。”
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于長沙逝世。24日上午,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舉行袁隆平院士追思會,與在長沙市舉行的袁隆平同志遺體送別儀式同步進行,追思會同時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和濱海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舉行。
國士隕落,山河同悲。在三千里之外、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這片袁隆平曾經工作過的地方,青島市民和社會各界人士自發前來追思袁隆平,送他最后一程。
在城陽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追思會現場,民眾自發前來悼念,深切緬懷袁隆平院士。周偉 攝
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實驗基地,剛剛長成的海水稻秧苗在微風中搖曳,仿佛是在向袁隆平院士揮手告別。在試驗田的不遠處,袁隆平院士的雕像靜靜地佇立著,雕像前擺滿了群眾為袁院士獻上的鮮花。雖然儀式上午10時才正式開始,但早上七點半開始,便有市民前來表達哀思。
在城陽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這里的水稻育秧工作已基本結束,綠油油的秧苗透出許多生機,這足夠1000畝土地種植的秧苗將會在6月初進行插秧。而離育秧田不遠處的追思廳,從一早開始,便有民眾自發前來悼念。
五月的海風那么輕柔,這位老人在青島插播的秧苗在拔節生長。
“米香彌漫,當思不易”
早上9時,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大門口,便集聚了近兩百位前來哀悼袁隆平的市民。
上午10時,追思會正式開始。“六十甲子雜交稻萬家百姓享溫飽,十年春秋海水稻億畝荒灘變良田”,大廳內挽聯高懸。袁隆平的遺像靜靜懸掛在大廳中央的墻壁上,遺像前擺滿了社會各界敬獻的鮮花和挽聯,而遺像兩側所書的“三楚多才俊,千秋一稻翁”,是對袁隆平生平最好的注解。
市民高建保今天偕妻子一起來到追思會現場吊唁,在接受采訪時他幾度哽咽,不能自已。“我在家里一直都告訴兩個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能浪費糧食,我覺得珍惜每一粒米就是感謝袁院士最好的方式。”高建保說。
在參加追思會的隊伍中,還有三名穿著校服的小小身影,他們是來自北京師范大學青島城陽附屬學校的三名小學生。帶隊老師陳蕾告訴記者,學校的紅領巾海水稻試驗田就是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指導種植的,目前已經有了第一季的收獲。
“病床上的他掛念著海水稻”
“他非常平易近人,十年前我們去拜訪他,他親切接待了我們,完全沒有架子。當聽說我們想在北方發展雜交水稻時,他說,如果你們愿意,我全力支持。”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國棟在長沙參加完遺體送別儀式后,在和記者的電話中回憶與袁隆平的初次見面。“他對我們提出了三點希望,一是做耐鹽堿水稻(“海水稻”),二是做高品質水稻,三是做特種功能水稻。”張國棟說,這也奠定了團隊的誕生和發展。
“你們現在怎么樣?今年的一百萬畝能種上嗎?”這是今年四月份,張國棟去病房探望住院的袁隆平時,袁隆平首先跟他說的話。“雖然只有短短一二十分鐘時間,但他還是掛念著海水稻。”張國棟說。
“袁老是一個非常簡單、對物質特別不看重的人。”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董事、如是書店及小小拓荒人創始人郝照明,因為海水稻在2012年與袁隆平相識。作為追思會現場的主追思人,他與大家分享了袁隆平的普通與偉大,數度泣不成聲。“袁老來山東,日常吃的是最簡單的青菜豆腐,幾乎不喝酒。有時候和袁老交往很難,在參加一些活動時,如果對方許諾他個人一些名譽或者物質時,他是和對方沒有話說的。有時候和袁老交往又很容易,如果對方談及能夠支持海水稻發展時,他立刻專注、聚精會神起來。”郝照明說。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高級經理張樹寅回憶與袁隆平的“初次對話”,仍難掩激動之情。“袁老親自給我講解,非常親切,一點架子都沒有,專業水平又特別高。”張樹寅告訴記者,在三亞南繁基地,他咨詢袁隆平關于YC-0045播種時期、組合問題,袁隆平給了他非常專業的建議,直接為研究節省了最少兩年時間。
“延續拓荒人的精神”
城陽區上馬街道東程社區居民徐萬軍從小在城陽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附近長大,見證了這里從一片鹽堿地到稻田的轉變。他內心很是感慨:“以前是一片荒灘,袁隆平院士帶領他的團隊在這里耕耘,這里慢慢變成了一片稻田。”
“從2012年開始,我們就在袁隆平院士的帶領下從事耐鹽堿水稻的研發和推廣,袁隆平院士的夢想已經在青島生根發芽。”在城陽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追思會現場,青島九天智慧農業負責人李林說,“我們將繼承袁院士的夢想和遺愿,在他的家國情懷、實事求是精神指引下努力工作,誓把億畝荒灘變良田,將拓荒人精神薪火相傳。”
“以前,耐鹽堿水稻只是個體研究和種植。正是袁老的主導,正式開創了正規的產學研機構,系統性研究、推廣海水稻,實現了海水稻產業化的‘從無到有’。”張國棟告訴記者,袁隆平人生的最后十年,躬身力行,致力于將海水稻推廣為世人所知并關注。如今,已經有了耐鹽堿水稻的種子標準、品種審定通道、國家級平臺等,這對于大面積種植推廣,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我們計劃今年六月上旬進行百萬畝耐鹽堿水稻插秧,告慰袁老在天之靈。”張國棟告訴記者,未來們將堅定落實袁隆平的“十百千”工程,聚合全社會力量,實現袁隆平“億畝荒灘變良田”的夢想。(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晉 周偉 實習生 徐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