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
2021-06-29 09:10:06
原標題:濱州:紅色力量點燃一座城
來源:濱州日報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百年黨史厚重綿長,輝煌篇章數不勝數。而學講用黨史的關鍵,是以之堅定信仰、信念、信心,汲取前行的力量。
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濱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取得了良好效果。
帶著問題意識學、結合當地實際學,用好用活“身邊”和“眼前”的黨史
4月29日,國科天驥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光刻膠濱州生產園區交付、試生產。這個項目的投產,標志著我國在光刻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實現完全自主產權邁出了堅實一步。
如此好消息,在當前濱州有很多,如渤海先研院一年建成投用,建設中的渤海科技大學目標打造科創型世界一流工科大學,儲量超過千億方的渤海油氣田將在濱州上岸,“六高五鐵十專線十高速”立體聯通格局加快構建,“五院十校N基地”呼之欲出,濱州市總工會在全國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會議上作經驗交流發言,全國首創“司法和解+戰投引進”模式,成功化解西王集團債券風險……
眾多的全國首創、全國第一、全省率先,在濱州接連創造。
這在幾年前,濱州人想都不敢想。
濱州面朝渤海灣,黃河穿城而過,是兵圣孫武之故里,面積占中國的千分之一。它很平凡,無名山秀海,交通相對閉塞。存在產業結構偏重、能耗偏煤、布局偏散、鏈條偏短等問題。外地人往往只知魏橋電解鋁、西王玉米油,卻不知它們的誕生地是濱州……
這個2000年才撤地設市的新城市,如何打起精氣神?
2019年初,基于對濱州黨史、濱州社情的深入調研,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發出了濱州“六問”。
其中提到,黨建引領,這里曾出現過許多“夢幻之旅”。在苦海沿邊的爛泥灘上建設濱州港,把大土坑、低洼地變成“四環五海”,將大片鹽堿地變成了園林城市。全球最大的原鋁生產基地在濱州,向全世界提供了1/4的原材料、初級產品。有80萬畝、10.2萬噸對蝦的養殖產量,占全省的50%以上……
今年,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濱州干部群眾更是發現:1932年濱州博興黨員占全省六分之一,中共中央給共產國際的報告大綱中明確指出,“博興縣黨的工作有成績”;在解放戰爭中,這里一度成為整個華東戰場的后方基地,陳毅、粟裕等80余位開國將領在此工作過,毛岸英、李鵬等在此參加過土改,老渤海精神在此孕育;新華社記者李錦的“興福現象”調查引起中央高度重視,推動了中國優秀企業家入黨的歷史進程……
信心比黃金還要珍貴。身邊人、眼前人、本地人的黨史故事給人追夢信心。
2020年濱州全年GDP增長3.7%,列山東省第6位,前移3個位次;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列全省第3位,前移6個位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2%,列全省第6位,前移5個位次,13項指標增速列全省三甲,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之一!
改革生態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歸屬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中更加優化。人人眼中有光,在追夢路上深感人人有責、大有可為,“濱州人行、濱州人能、濱州人成”,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城市之光日益閃耀。
因而,黨史不只是高度抽象的歷史教材,更是無數生動鮮活的創新案例。帶著問題意識學黨史,結合實際學黨史,濱州發現、立足、再創造了自己的比較優勢,汲取黨史中的身邊眼前的紅色力量,最終點燃了這座城!
實踐證明,濱州人能、濱州人行,人才匯聚為城市發展提供源動力
濱州為何實現了人才凈流入的結構性變化?一則小故事告訴您答案。
老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剛畢業的大學生趙志坤和徐成鴻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濱州,去公司面試都沒件新襯衫,住宿費、交通費是能省則省——他們不忍心向種地的爹娘再要一分錢。而濱州青鳥驛站的關懷,堪稱雪中送炭。一鍵預約+免費住+找工作+幫創業,大學生來濱就有“家”。因為這里人才數據開放共享、人才資源精準配置、人才服務優質高效,不到三天,趙志坤兩人就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為民情懷,不只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一種精準高效的專業能力。“青鳥驛站”的服務,是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成果,更是干部“三專”能力提升的結果。
翻閱黨史可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魯北小鎮冒出了100多家百萬元戶”的重磅新聞引起國內外轟動,“興福現象”調查引起中央高度重視,甚至推動了我國民營企業家入黨的歷史進程。為啥?
一個直接原因,就是負責調研的新華社記者李錦20余年持續深度調研,帶著專業思維、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研讀黨史和理論書籍,和企業家、工人、農民打成一片吃住在一起,才得出了創新性的觀點。
像全國許多欠發達地區一樣,興福不依山傍水,地下沒有資源,地上沒有特產,不靠大城市,沒有國家項目,為什么比別的地方發展快?曾擔任興福鎮黨委書記的張英鋒說,靠的是人!
興福人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懂政策、會管理、善經營、有技術、重信息的新型人才。不僅有了資金、信息、設備等要素,更重要的是他們頭腦中帶回市場機制,懂得運用市場經濟的方法發展經濟、創造財富。當他們再回到村中辦企業時,已是視野博大,心胸開闊。
歷史告訴濱州,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也是生產力中起決定作用的要素,人才結構決定一個城市的產業結構。
因此,濱州要求,各級干部要學會運用專業化思維、專業化知識、專業化能力解決重點事項、重大工程、重要政策等方面的問題,確保各項工作都有新突破。同時,實施百名高端專家、千名碩博士、萬名大學生進濱州“三進”工程,讓這個曾經年輕人想逃離的小地方變成了鳳還巢的金梧桐。
如“90后”清華研究生情侶侯沁蓮和劉永斌攜手而來,在北京名校畢業生中引起轟動。他們為何而來?“濱州招聘下手早、下手準,濱州服務貼心細致暖人心!”侯沁蓮說。
群眾的急難愁盼,正是干部隊伍工作的發力點。如面對四點半問題,濱州實現小學課后服務全覆蓋,走在全省前列。而在此前,“無棣校車管理模式”被全國推廣。連續六年,濱州民政工作全省穩居第一。濱州在社保業務100%全程網辦的基礎上,大力拓寬網上服務渠道,公司在自家辦公室、農民在村級服務點辦社保成為現實。
百姓是最好的“黨史教員”,讓紅色基因成為學生立身之本,讓“土味宣講”塑造城鄉民風
全國中職院校(技工學校)有16000多家,只有一家被評為3A紅色景區,這就是濱州市高級技工學校。這個唯一意味著啥?
在那,到處是“紅色路標”,淮海路、遼沈路、平津路、渡江路……每個路名都是國家的一段征程;到處是“革命地標”,韶山樓、井岡山樓、遵義樓、嘉興樓、南昌樓、北平樓……每座樓都是黨史的一串紅色印記;到處是人文展廳:紅色記憶偉人展廳、平語近人展廳、老渤海精神展廳、紅色藏品展廳、百年黨史館……每個展館都是民族精神的一種寫照。尤其,進大門所見廣場——那是鋪有巨幅中國地圖的“東方紅廣場”。地圖最南端,屹立著毛主席雕像,百余年的滄桑仿佛向我們走來。
眼中有淚,就能眼里有光,心中有夢!
可能在很多人印象里,中職院校教給孩子們一門手藝,方便找工作就行了。可在該校看來,這遠遠不夠!因為孩子們大多才初中畢業,正處青春期,如果沒了高質量的德育,那么他們就沒了立身之本。
紅色教育不能做盆景。該校做的是滲透紅色基因的整體設計,擦亮“校園紅”,描繪“課堂紅”,育出“少年紅”。該校經驗成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活動優秀案例、全國職業院校德育工作典型案例和全國職業院校文化建設50強案例。該校還發起成立了全國職業院校紅色教育聯盟,組織了“賡續紅色血脈培養時代新人”高層論壇,已邀請28家省外院校參加。
學生如此,群眾教育也如是。
“當年為啥要當兵?”
面對青年提問,92歲的濱州老戰士王蘭初用大白話解釋,“共產黨分了地,救了命!我為啥沒犧牲?俺年齡小,被老黨員護著,子彈最密的地方都是老大哥們沖的!啥叫火線入黨啊?說白了就是搶著犧牲!”
今天,這種大白話的“土味宣講”,群眾講給群眾聽的黨史學習教育,在濱州比比皆是。如惠民縣桑落墅、魏集等鄉鎮,讓鄉村大喇叭響起來,每天播放黨史小知識、小故事,用百姓聽得懂的故事塑造紅色好村風。如在周恩來總理親自樹立的棉區紅旗楊柳雪,每當周總理誕辰紀念日,當地老百姓都要從自建的懷周祠出發,捧著棉花來到黃河灘,點燃圣潔的燭炬,感恩一代偉人對一個小村的濃情厚意。
“群眾就是我們最好的黨史教員!”陽信縣翟王村第一書記劉志亮說,“鄉村經歷,注定讓我終生難忘!根扎進土地里,心連到村頭上,幸福就是被需要,黨員的光榮就是被群眾所需要!”
最寶貴的財富是信心,最好的學習是實踐,最美麗的語言是“百姓教員”的大實話。在濱州,黨史學習教育帶著問題學、結合實際學、用實踐檢驗、讓百姓上講臺,真正避免了歷史和當下、理論和實踐、組織和個人、教材和群眾容易“兩張皮”的問題,真正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了起來,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最終用紅色力量點燃了一座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