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1-11-19 17:11:11
原標題:黃河三角洲的“護鳥人” :少一種鳥都能看出來
來源:大眾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杜虹曉 趙鵬程 辛振東 東營報道
十一月下旬,北方已進入孟冬時節,站在黃河入海口的大平原上,遠眺蘆葦恰似一片金黃,與火焰般熱烈的堿蓬簇相映生輝。大片大片的候鳥起落在草叢間,讓這個寒風凜冽的北國冬日,竟也有一絲“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的意味。
在這里,每年有371種超600萬只鳥經此遷徙、越冬、繁殖,被稱為鳥類的“國際機場”。已經在此棲息安家的東方白鸛正翱翔在廣闊的天空中,東方白鸛翅膀寬而長,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鳥類大熊貓”的稱號,這種鳥對棲息地的選擇是極為挑剔的。如今,它們已經在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了家,累計繁殖了2000只左右的雛鳥。保護區也已然成為全球最大的東方白鸛繁殖地。
從中專生到高級工程師,“保護區人”33年如一日的無畏堅守
80余公里,一小時的車程,今年53周歲的張希濤帶著一周的換洗衣物從家回到了他最熟悉的工作崗位——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口管理站。
清晨,張希濤背上褪了色的舊布包,扛著望遠鏡,跨上相機,坐上了深入保護區的車。一望無際的濕地在張希濤眼里仿佛變成了一張三維地圖,“你看,距離100米左右那片鳥兒有四五種,現在起飛的就是東方白鸛、遠處那三五成群的是普通海鷗、還有紅嘴巨燕鷗、鷗嘴噪鷗、白額燕鷗,遠處那13只是丹頂鶴,前幾天還只有三只,這幾天增加到了13只。”甚至不需要望遠鏡,張希濤對百米外鳥類的品種、習性、遷徙過程如數家珍。
“這就是東方白鸛,以前是種候鳥,現在冬天就在咱這過年了。”張希濤興奮地用手指著遠處的鳥兒,“最早的時候會覺得枯燥、無聊,現在真的很喜歡這個工作,跟他們有感情了,一天不見就想得緊。”1992年國務院批準建立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希濤便自此開始了他與鳥兒幾十年的和諧相處。2007年,張希濤擁有了第一臺相機輔助觀測鳥類,幾十年過去了,相機已經換了三臺,如今這臺相機也已跟了他三年多,雖然被保護得很好,但還是掩蓋不住風沙留下的痕跡。5000多個日夜、近10萬張照片,張希濤帶著他的相機日夜穿梭在這片保護區中,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張希濤每次巡邏都背著那個舊布包,張希濤說:“里面裝著些急救的藥,在路上看到受傷的鳥兒可以先進行簡單的救治。”百毒解、獸藥、紗布……張希濤隨身背的包中沒有一粒干糧一滴水,只有給鳥兒準備的應急物資。“我們一出來就是好幾個小時,真的沒有衛生間,那我們就干脆不喝不吃,堅持堅持就行。”開車沿公路一圈需要一個半小時,張希濤和同事還要沿途進行監測和記錄,經常一趟就要三四個小時,“其實工作起來沒覺得時間這么長,每天不進來看兩遍總是不放心。”
“你像這種鳥叫大鴇,八十年代初,在我這里最多的時候上千只,最近幾年的記錄最多是33只,'越級'成了一級保護動物了。”近三十年的保護區工作經歷,中專畢業的張希濤自學掌握了300多種鳥類的相關知識,保護區里的一草一木一鳥,也都已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
“這種鳥這兩年來得多,那說明是好事。可那種鳥這幾年來得少甚至不來了,很可能就說明種群數量少了,我就會覺得擔心。”每當遇到受傷或生病的鳥兒,張希濤總是十分難過,甚至會責怪自己早些怎么沒有發現異常,沒有盡早進行人工干預。張希濤深深地嘆了口氣,“這都是跟我孩子一樣,少一個我都能看出來。”
車輛走走停停,張希濤上上下下,穿著厚底膠鞋也可以一腳踩進泥水里,十一月的黃河灘北風凜冽,讓人覺得格外冷,張希濤熟練地架起望遠鏡,觀測、拍照,一個步驟也不能少。
一路上,張希濤不停地介紹保護區內的珍惜鳥兒,就像是在炫耀自己健康長大的孩子一樣,張希濤坦言,“看著它們越來越好,我真的有種自豪感,有種使命感,還有幾年就退休了,真是很不舍得,真想一輩子在這陪著它們。”
與三角洲“一見鐘情”,“85后”女博士7年下沉一線
與此同時,身在黃河對岸的遠望樓,還有另一群鳥類檢測人員。早上七點,趙亞杰便從家動身前往黃河三角洲國家生態保護區,長達一個半小時的上班路,趙亞杰整理了前一天的工作匯報后,又在繼續研究保護區內鳥類的相關資料。
今年34歲的趙亞杰是一名鳥類檢測員,2014年,年僅27歲的她從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生態學專業博士畢業。博士畢業之后,她原本計劃去東營市農科院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讓趙亞杰了解到了黃河口生態旅游區管委會的工作內容,黃河口的濕地生態也跟自己的專業十分對口,于是趙亞杰就選擇留在這里工作。
來到保護區之初,趙亞杰雖然是位女生,但同樣跟著同事“跑野外”,家在遼寧的趙亞杰從沒見過黃河口的平原景觀,一下就愛上了這里,“一大片的平原,生長著蘆葦蕩,成群的鳥兒在里面棲息,這種壯觀的景象我從沒見過。”為了這份喜歡的工作,趙亞杰的丈夫和女兒一起留在了東營。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野外監測水平的提高,保護區內布置了部分監控,趙亞杰著力于鳥兒跟蹤器等深入保護區人工無法監測的項目,每天自己一個人在一百多平的監控室,挨個排查保護區的監控,對鳥兒的數量、種類、生活區域等等進行統計、監測。看似無聊的一項工作,對趙亞杰來說卻相當的重要。
六年的基層工作讓趙亞杰充分熟知了黃河口三角洲的生態環境,以及鳥類遷徙路徑,她認為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瀕危物種,光靠工作人員的保護,效果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讓全人類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讓全人類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性,于是,趙亞杰大膽轉型,在鳥類監測之余,加強有關鳥類知識以及保護環境的科普宣傳工作。趙亞杰說:“保護自然光靠我們幾十雙手是遠遠不夠的,自然要靠大家來共同維護。”
近年來,山東各部門在推進黃河流域特別是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通過自然恢復與工程修復相結合,黃河三角洲完成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累計修復濕地近30萬畝。自2019年以來,進一步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先后實施黃河三角洲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等總投資10.8億元的16項生態保護恢復工程,通過多種修復方式,有效推進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維持,濕地生態系統明顯改善,濕地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如今,位于黃河入海口處的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已經成為中國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鳥類已由1992年的187種增至如今的37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由12種增至25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國丹頂鶴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