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21-11-29 09:15:11
原標題:13年后的“緣分”續寫,15名醫生奮戰18小時幫男子重獲新生
來源:膠東在線
膠東在線11月29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李添祎)13年、18小時、35天,看似沒規律的一組數字卻清晰地記錄了一名男子在煙臺毓璜頂醫院血管外科的“新生”歷程。從鬼門關走了一遭,剛轉入普通病房時他始終不敢睜開眼睛,無法相信自己還活著。
15名醫生、14個吻合口、7000毫升血制品,恰能從側面反映出這臺主動脈夾層胸腹主動脈全程人工血管置換手術的復雜與艱難程度。在麻醉科、手術室、輸血科的大力配合下,煙臺毓璜頂醫院血管外科15名醫生在楊牟主任的帶領下輪番上臺,歷時18小時,完成男子體內14處血管吻合,整臺手術輸血制品近7000毫升,順利拿下了這塊“難啃的骨頭”,也填補了煙臺市乃至山東省血管外科領域的空白。
術后長達35天的守護里,心內科、呼吸內科、營養科、感染性疾病科、康復醫學科、胸外科、心外科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協作,男子終于轉危為安。從眉頭緊鎖到面露微笑,從徹夜難眠到酣然入睡,時隔13年后的“再聚首”讓男子有機會重新擁抱生命的美好與希望,而他的這份幸運里也凝結著無數醫護人員的付出與努力。
部分手術醫護人員合影
13年后的“重逢”——
醫生的不放棄讓他有了活下去的機會
38歲的李奇(化名)從沒想到13年后還能和當初為自己手術的醫生“重逢”,可正是這次不期而遇的相見,讓他有了活下去的機會。
患有家族型嗜鉻細胞瘤的李奇在此前已經經歷過兩次大手術,醫院多少給他留下了“陰影”,不到萬不得已,他絕不愿意肯輕易踏入醫院,就連每年的定期復查他都是能拖則拖。1995年在外地行左側嗜鉻細胞瘤切除術后,這個家族“殺手”并沒放過他,2008年他因高血壓導致主動脈夾層形成,并在當地醫生的推薦下,來到煙臺毓璜頂醫院血管外科做了主動脈夾層腔內隔絕手術。但術后李奇的右側腎臟又發現了嗜鉻細胞瘤,醫生建議其采用藥物保守治療。
嗜鉻細胞瘤最常見的表現有高血壓、頭痛、心悸、高代謝狀態、高血糖、多汗等,控制不好極容易誘發其他疾病。由于復查不及時,病情沒得到有效控制,今年8月,最不愛住院的李奇又病了,這次是腦出血。當地醫院完善檢查后又發現了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最大徑已達5.5cm左右,當地醫院無法治療遂建議李奇轉入毓璜頂醫院血管外科治療。就這樣,李奇和楊牟主任及他的團隊再次“相遇”。
但此時病情已不容樂觀。入院后行主動脈CTA檢查發現,李奇的胸主動脈下段假腔內已經形成血栓,腹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累及腹腔干動脈、腸系膜上動脈、雙側腎動脈和雙側髂總動脈。這就意味著病變血管跨越胸腔、腹腔及雙腿,手術將涉及胸腹部多血管和臟器,隨時可能面臨大出血和器官衰竭等棘手問題。
更為棘手的是,手術一刻也不能耽擱。由于胸腹動脈夾層已經形成較大的動脈瘤,而且伴有疼痛,有破裂先兆,如不及時處理,患者隨時都可能因夾層動脈瘤破裂而導致死亡。
做還是不做?楊牟主任和團隊沒有片刻猶豫,只要有一絲機會,他們絕不會輕易放棄。可手術怎么做也是個問題,楊牟主任介紹說,考慮到創傷小、恢復快,首選治療方式是經血管介入主動脈覆膜支架腔內隔絕手術,通過降主動脈置入覆膜支架封閉主動脈內膜破口,可達到血管腔重新塑形的目的。但這類手術花費巨大,且因患者相對年輕,日后需要再干預的概率很大。
權衡再三,在征得患者家屬同意的情況下,楊牟主任選擇了通過胸腹聯合切口切除胸腹主動脈瘤并重建內臟血管的開放手術。“這類手術難度高、風險大,對醫生而言是很大的挑戰。”楊牟主任告訴記者,盡管如此,但由于開放手術花費低且日后需要二次干預的機會小,對李奇而言是最佳選擇。
這是醫者的擔當,也是毓璜頂醫院血管外科以患者為中心最好的體現,更能從側面體現出他們的技術自信,實力讓他們更有底氣。
楊牟主任(右三)正在查房
18小時的輪番堅守——
3套手術方案、15名醫生輪番上陣,手術成了!
手術難度顯而易見。主動脈夾層合并嗜鉻細胞瘤,這就意味著血壓有劇烈波動的風險,如果術中血壓明顯增高,夾層動脈瘤隨時可能破裂引發大出血。與此同時,此前左側嗜鉻細胞瘤開放手術的黏連也會為血管分離帶來難度,加上患者血管條件差,夾層動脈瘤累及范圍廣,勢必會增加血管重建和縫合的難度。
誰都明白這會是一場“硬仗”,但沒人退縮。
為了護航手術的順利進行,術前血管外科做足了充分的準備,組織心內科、呼吸內科、營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多學科進行會診,提前聯系輸血科準備血制品,反復和患者家屬做好溝通……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光手術方案血管外科團隊就制定了三套,預計手術時間為8-10個小時。
但沒想到第一道游離關就遇到了難題。手術如期進行,楊牟主任作為主刀醫生,熟練的開胸、開腹,斷膈肌,但由于嗜鉻細胞瘤引發的長期高血壓以及夾層本身滲出的慢性刺激,李奇的血管壁厚且僵硬,這給分離帶來了很大難度,此外由于之前多次手術,脾臟、左側腎臟區域黏連嚴重,器官游離也不順暢。好不容易胸主動脈及周圍器官分離完成,腹腔干動脈、腸系膜上動脈也因局部血管黏連嚴重而“卡”住了,擔心出血太多,術中操作不敢貪多貪快,光血管和器官游離就花了5個小時時間。
血管吻合重建過程中同樣挑戰重重。由于胸主動脈局部血管條件差,分支血管根部黏連嚴重,為恢復血流供應,術中選取四分支主動脈人工血管分別與主動脈、腹腔干動脈、腸系膜動脈及左側腎動脈吻合。因右腎動脈存在副腎動脈畸形、血管纖細,張居文副主任帶領團隊“精雕細琢”,成功完成了腎動脈與人工血的“接軌”,保住了右腎的供血。
“血管游離、吻合和重建過程中要保證器官的正常血運,否則可能因缺血時間過程而導致器官的衰竭,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手術損傷,這是手術最大的難點和挑戰。”楊牟主任介紹說,因有自體主動脈及人工血管雙通路供血,下肢缺血時間很短。整個手術過程中,共有14個吻合口,重建了腹腔干動脈、腸系膜上動脈、雙側腎動脈、腸系膜下動脈、雙側髂動脈,左側腎靜脈,在此期間患者內臟血管及髂動脈均搏動良好,吻合口無明顯的活動性出血。此時手術室的鐘表顯示已經是半夜11點,從早上九點開始手術,至此時間已經過去14個小時。
血管縫合和后續的“查漏補缺”也是個磨人的細活兒。常年高血壓和動脈硬化下,李奇的血管已經變得很“脆”,縫合過程中針距不能太小也不敢過緊拉線,血管外科團隊只得采取“迂回”策略,利用墊片和殘余人工血管材料進行加固,保證吻合口無漏血情況。此時血管外科楊牟主任,張居文、車海杰副主任,劉國龍、宋富波、王濤、于本翔、王程杰、王小磊、裴志剛、榮翔、封學棟、牛文強、楊忠振、董恒陽醫生已經在臺上連軸轉了18個小時。
“正是大家齊心協力,密切配合,才能順利啃下這塊硬骨頭。”回想手術的全過程,楊牟主任十分感慨。一張不經意間拍下的照片記錄下了這份不易,手術室的墻角,一名醫生躺在手術衣拼成的簡易“床單”上短暫休息,戴著口罩的臉上的疲累盡顯,這個場景讓患者家屬忍不住淚目。
煙臺毓璜頂醫院血管外科團隊
長達35天的精心守護——
事無巨細的照料和多學科團隊護航讓男子重獲新生
“這樣的手術沒有團隊的力量是完不成的,是毓璜頂醫院強大的平臺和多學科通力協作給了我們信心和底氣。”楊牟主任感慨地說。
他給記者分享了幾個細節。術中不僅血管外科15名醫生連續奮戰了18小時,同時為患者保駕護航的麻醉科和手術室的團隊。器械護士呂恒遠連續工作十八個小時,不吃不喝,不喊苦不叫累,自始至終動作敏捷,面帶笑容,給了醫生很大的支持和幫助。巡回護士郭小燕連續奮戰12小時,因太過勞累引發偏頭疼,但為了不因換人帶來的差錯風險,始終克服身體的不適堅守在手術室內。而正是麻醉科李明川醫生及其團隊的專業與負責,才能保證手術平穩進行。
其實,手術順利完成只成功了一半,幫患者度過后續的“關卡”直至其完全康復才算真正的大功告成。
而大手術的術后管理尤其重要,涉及感染、營養、內環境的處理等諸多方面,這個時候需要醫護人員真正撲上前、鉆進去,仔細探尋患者每一處細微變化,并從中抽絲剝繭的找出原因,給予及時有效的處理。
楊牟主任告訴記者,多虧了重癥監護室、心內科、呼吸內科、營養科、感染性疾病科、康復醫學科、胸外科、心外科、胃腸、泌尿外科科等兄弟科室的共同努力,大家各自發揮所長給予綜合的治療方案,才能將患者從術后多臟器功能不全和胃腸功能紊亂的“緊急關頭”拉回。
為了保障李奇的生命安全,血管外科醫護團隊也沒有片刻松懈。術后是否并發脊髓缺血截癱?是否并發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導致臟器缺血損害?或吻合口哆裂出血導致休克死亡?這些并發癥任何一個發生都會導致手術的最終失敗!所以術后患者轉入重癥監護室,管床醫生車海杰副主任、劉國龍、于本翔、王程杰每天2-3次到監護室查房,詳細記錄患者病情變化并匯報給楊牟主任,給予相應處理。5天后患者從重癥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車海杰副主任醫療組立即成立了特護小組,劉國龍、于本翔、王程杰三人輪流24小時看護病人,連續半個多月密切關注著患者的情況,“死盯”術后恢復的每一處“蛛絲馬跡”。
護理團隊也及時跟進。血管外科于英護士長成立了護理特護小組,在基礎性護理和專科護理之外,還為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每4小時主動與醫生溝通患者的情況,并主動做好患者的治療、配合和心理疏導。
人性化關懷與照顧無處不在。考慮到患者的特殊情況,在科室床位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醫護人員仍倒出一張床來方便家屬晚上休息。醫護人員的輪班“陪聊”也讓李奇有了更多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氣。轉入普通病房之初,他很長時間都不敢睜眼,手術留下的心理創傷和恐懼也讓他無法正常入睡,但這些都隨著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得到改善。從不敢相信自己還活著到有了接下來生活的打算和安排,如今病情穩定的李奇也會主動與醫護人員分享孩子的點滴,臉上的笑容也跟著多了起來。
值得欣慰的是這種大型手術容易并發的嚴重并發癥,例如致命致殘大出血、重癥感染、胃癱、下肢癱瘓、血栓塞疾病、器官衰竭等,經過手術前充分的準備,每位術者精準的手術,術后醫護多學科團隊全程細心的看護調理,患者家屬的積極配合,成功的避免了以上嚴重并發癥。
13年后的“緣分”續寫,讓李奇有了重新擁抱新生活的機會,也讓煙臺毓璜頂醫院血管外科和多學科團隊綜合救治的能力、用心以及人文關懷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以患者為中心從來都不是空話,而應該體現在診療過程的每個細節中,而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次次的主動呵護與付出,人民的生命健康才更有保障。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奇的新生顯然更有意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