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2-05-23 11:05:05
原標題:園中探自然!青島植物園“自然教育步道”上線帶你探索生物多樣性奧秘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植物園的自然教育步道解說系統已經上線了,您可以來看看。”5月21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前一天,青島市園林林業技術學校教師江灝向記者發出邀請,“在這條步道上走一走,看看水塘,看看植物,你就能了解到一些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奧秘。”在青島植物園內,一個創新項目——智慧型自然教育步道,正迎來一批批的市民與游客。
植物專家江灝講解楊柳樹優點。
植物園里“現場教學”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條步道的主題是“水的朋友圈”,分為“荷塘·水下氧吧”“鳥兒的餐桌”“相遇水杉”“永不止息的水循環”等幾個章節。市民在這里可以通過步道上的二維碼,觀看視頻,結合水系里面的動物和植物,邊走邊看,了解“水系朋友圈”里各位“朋友”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位于北緯36度的青島,四季分明,在海風習習的城市中,有一座靜謐的植物王國。 1000多種植物,收藏著北方森林的四季。每一棵樹都蘊藏著大自然的無窮智慧……”記者在現場掃碼收看了一段視頻,精美的畫面和精彩的解說,很快就把人帶入了神奇的大自然中。
江灝告訴記者,步道的建設中,他做了一些技術性的工作,經常給朋友推薦“有時間過來看看”,“希望越來越多的市民能夠在這里了解到生物多樣性的‘奧秘’,大自然是一個整體,大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缺了誰都不完整。”
在步道上,市民王先生和小學二年級的女兒正在研究水中的荷葉。“荷葉為什么要長這么大?因為這樣就能接受到更多陽光的照射,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更多的氧氣。”王先生在“荷塘·水下氧吧”的解說牌前“現場教學”。“荷花真是太聰明了!”女兒禁不住夸起了荷花。
更好地理解“多樣性”
作為一名植物專家,江灝對生物多樣性的理解要比大多數人深刻。他在教學之余,一直積極從事著自然教育的公益性活動。
結合青島的環境資源,江灝和同事們走進景點景區、學校、社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自然講解公益活動。《身邊的植物》及《跟著節氣閱自然》等主打課程,在2021年共進行了56場。
“植物是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生命形式,是生物多樣性中重要的一環。”江灝告訴記者,正如自然步道里面一段解說詞所說的那樣:植物為城市制造新鮮氧氣,花朵為昆蟲提供食物,樹木可以用來建造隱蔽的居所,昆蟲和果實,吸引鳥兒前來覓食、安家。植物匯聚珍貴的水源,滋養土壤,營造本地物種棲息的樂園……
“了解生物多樣性,就必須要認識到所有的物種都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不能以人的喜好隨意增加或減少。”江灝舉了個例子,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青島的楊柳樹會有飛絮現象發生。飛絮飛入人的眼睛、鼻孔,會導致過敏人群皮膚過敏,加重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有的市民認為‘既然飛絮帶來這么多麻煩,砍掉就好了吧’,其實這種認識存在著很大的誤區。楊柳樹樹種優點特別多,它們是城市綠化、農田防護林建設、道路及河岸綠化的優選樹種。另外,楊柳樹生態功能強大,主要表現在釋氧固碳,降溫增濕、減菌殺菌,吸收有毒有害物質等各個方面。其中,楊樹具有顯著的抗大氣污染的能力,對二氧化硫、氟化氫等有害氣體、顆粒物及重金屬的抗性和吸收吸附能力極強,是城市園林綠化優良的凈化空氣、抗污染、吸納噪音樹種。”
延伸
建設生態綠道打造公園城市
植物園所在的太平山是老城區蘊含著人文底蘊的一處生態山林,還包括中山公園、動物園、櫸林公園。目前,青島把公園城市建設攻堅行動列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提出要加快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建設生態綠道,推進山頭公園整治,積極拓展綠化空間,打造公園城市。
作為城市“綠肺”,太平山的整治提升將在現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濃厚的人文資源基礎之上,通過綠道建設打通中山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和櫸林公園4個公園的間隔。記者了解到,目前正在進行的太平山中央公園生態綠道規劃結構為“四環一線”,目前開工建設的是“三環一線”,即最美花道環、溯源綠道環、全民陽光綠道環和最美登高觀景線。
植物園的自然教育步道。
花道線路主起點為中山公園南大門,沿線經過櫻花路、木瓜路、太平山路、植物園架空棧道、雙櫻路等,返回中山公園南大門的一條環路,總長度約4.6公里。溯源綠道線路全長2.4公里,新建綠道550米。全民陽光綠道是最長的環線綠道,從中山公園南門至中山公園西門、再經動物園、櫸林公園、植物園,最后回到中山公園內,全長6公里,其中櫸林公園內新建架空棧道約240米,植物園內新建架空棧道約480米,太平山路新建懸挑棧道530米。登高觀景線北起太平山路植物園入口,南接植物園茶園,新建長度約1200米。沿道路等高線串聯多個觀景點,規劃休憩廊架,局部拓寬,增設觀景平臺。
今年將新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為了更好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今年我國將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生態區位重要和生態功能良好的區域,新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我國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有效保護了90%的典型陸地生態系統類型,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種群數量超過6000只,亞洲象野外種群增至約300頭,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到30萬只以上。我國建有各級各類植物園近200個,收集保存了2萬多個物種,占我國植物區系的2/3。野外回歸珍稀瀕危植物達到206種,其中112種為我國特有種。
這位負責人說,下一步將按照《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規劃 (2021-2035年)》的總體目標,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我們編制了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將綜合考慮自然地理格局、生態功能格局、生物多樣性和典型景觀分布特征,遴選出50個左右的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約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0%,有效保護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系統和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他說。(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魏鈮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