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2-06-02 16:16:06
原標題:濟南鄉土建筑的路徑探索
來源:濟南日報
□劉強 石楠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鄉村文化元素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鄉村的地域性鄉土建筑。濟南歷史文脈深厚,優秀鄉土建筑眾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作為保持鄉村活力和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濟南地區鄉土建筑的保護與傳承卻出現了認知不斷退化、技藝瀕臨失傳、文獻資料匱乏等問題,其特有的地區識別性特征正在逐漸消失,成為了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中的不小遺憾。
優秀的鄉土建筑,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濟南鄉土建筑的保護與發展,應聚焦鄉村融合規劃發展,結合鄉村振興工作從村域微觀尺度及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角度綜合考慮,協調發展。
鄭家窩坡村位于濟南市南部城郊接合地帶,距離市區15公里,在區位上屬于市區可輻射的腹地資源,同時具有豐富的特色地貌資源、風土建筑資源及旅游觀光資源。村莊依山而建,整個古村落房屋由就地取材的石塊堆砌而成,多為晚清民國時期所建。隨著時代變遷,原有的村莊規劃布局和房屋空間結構已不適合現代人的需求。借助鄉村振興戰略及新舊動能轉換的有利契機,鄭家窩坡村以古老的鄉土建筑為依托,旅游業為核心外力,在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基礎上,實現鄉村融合發展,把鄉土建筑的保護更新、鄉村旅游、建筑更新、景觀提升及鄉村產業納入整體有機框架,集知識科普、特色產業及休閑觀光為一體,加快以建筑更新為基礎、產業+旅游為主導的新農村建設,摸索出一條特色村落的多元融合發展路徑,推動鄉村重構,建設基于和諧健康基因的鄉村可持續發展體系。
鄭家窩坡村現遺存晚清民國、新中國成立初期、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的不同時期建筑,本身就是一部以時間軸線串聯的活態鄉土建筑科普史書,其建筑風貌有顯著的時代烙印;因建設年代不同而迥異的建筑材料及砌筑方式體現了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需求;建筑空間格局的變化則體現了村民隨時代發展不斷提高的生活生產需求。對此,我們可以打造鄉土建筑的科普知識宣講、設立科普公園以激活點狀歷史遺存空間,如目前村落東南角遺存古建筑大多殘損嚴重,修復困難且耗資耗時。可以把該區域原狀保留,規劃為古村落的遺址科普公園,聘請當地村民對富有地域特色的石質房屋營造技藝進行知識科普。在這里,游客可以認知中國傳統建筑的砌筑技術、穿插體系及濃郁地域性的建筑文化。而對于遺存鄉土建筑的更新,可以進行功能擴展,比如與本地特色種植中草藥、貢菊和蜂蜜等養殖業相融合,打造成藥浴主題民宿、養生主題民宿、科普主題民宿,使特色養殖業與民宿接待、科普旅游協同創新相融有機發展。
對于遺存鄉土建筑的更新改造,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對于保存較為完好的村落建筑,可以以加固、修繕和復原處理為主,最大程度展現其鄉土原貌;對于局部損毀的村落建筑(如屋頂或墻體缺失),除進行加固修繕外,可適當植入當代設計元素,如落地玻璃、型鋼、木材等,讓古老的建筑材料、營造技法與當代的建筑材料、設計手法產生時空碰撞,讓傳統與現代充分融合;對于損毀程度較大,僅剩殘垣斷壁的村落建筑,可在原址基礎上重建新中式民宿,原有遺留的斷壁和遺存的建筑構件視情況可以作為民宿的點綴性裝飾,以增加場所原始記憶,及用于傳統鄉土建筑營造技藝的科普知識傳播。
在對鄉土建筑進行更新改造的同時,可以充分融合當代特色產業及加工板塊,發展旅游科普工作。比如建設中草藥培育基地、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蜂蜜及螞蚱養殖基地,進行中草藥植株辨識及功效科普;山核桃、貢菊等種植業及螞蚱等養殖業,則提供觀賞或采摘、營養知識科普;村民現場制作貢菊茶、螞蚱醬等過程,則科普古法炮制工藝流程等。
對于濟南鄉土建筑的發展,在政府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一個較好的方法就是將鄉土建筑的更新保護與鄉村的產業融合性發展,此舉既可以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同時也能使村民真正參與其中。在對鄉土建筑進行更新改造的同時,對濟南鄉土建筑風貌進行整體梳理及創新傳承研究,彌補濟南地域鄉土建筑基礎資料匱乏、研究缺乏系統性的現狀,強化濟南鄉土建筑學術基礎研究,樹立積極的保護濟南鄉土建筑的全民意識,依托濟南地域文化特色建立起與本地相適應的科學創新發展機制,展示濟南鄉土建筑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無窮魅力。
【基金項目:濟南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JNSK20B32)】(作者單位:濟南大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