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22-06-06 14:28:06
原標題:做有情懷的好醫生——記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專家王曉彤和她的團隊
來源:魯網
魯網6月6日訊(記者 管曉慧 見習記者 閆曉慧 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 李凌峰)有一種情懷,叫做悲憫。她用一顆醫者的仁愛之心,治病救人;有一種情懷,叫做使命。她將對生命的敬畏,作為從醫的第一品格;有一種情懷,叫做包容。她是一名有溫度的醫者,善于用耐心溫暖的語言開啟醫患和諧的通衢。
一頭利落短發,一襲白衣盔甲,初見煙臺毓璜頂醫院神內科副主任王曉彤,干練而熱情。從醫三十多年來,她以努力做一名好醫生為人生目標,用精湛的醫術和貼心的服務,對醫者情懷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奮力前行,只因身懷一顆悲憫之心
每一名醫生在從醫路上都會經歷很多故事,有感動、有心痛、有遺憾、有無奈。“多年的臨床診治工作使我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醫生,必須多站在病人的立場考慮問題,設身處地來體驗患者和家屬的處境。”王曉彤說。工作中,她把提高共情能力看得與提高醫療技術同等重要,只因治病救人的初心未曾變過。
21歲的患者董超(化名)不明原因發燒、精神萎靡,四處求治,讓那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也未能查出病因所在。當他被送往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時,已經出現意識不清、大小便失禁,并有間斷抽搐。經反復腰穿腦脊液檢查,才確診為結核性腦膜腦炎。因為這種感染臨床表現沒有特異性,病原菌也很難找到,經驗性試驗治療藥物副作用較大。治療中,甚至經歷了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意識不清、瞳孔散大、呼吸停止的驚險過程。“幸運的是兄弟科室神經外科的及時手術干預,我們科醫護團隊的迅速反應,加之病人家屬的充分理解和信任,尤其是在我都要喪失信心的時候,搭檔宮利醫師堅持積極治療不放棄,最終患者轉危為安。”王曉彤回憶道。
從醫三十余年,除了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與治療,近十年隨著各個專業方向細化和發展,王曉彤醫師和她的團隊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神經系統感染和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
剛上大學一年級的大男孩林浩(化名)被送到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時,出現發燒,肢體抽搐,意識不清等癥狀。患者父母在陳述病史時說,以前也曾多次發病,多次去外地求診問藥也沒能徹底治愈。這次又突然發病,不得已向學校提出休學一年的申請。
在為患者進行各項檢查之后,結合既往病史,王曉彤團隊很快便確定這名年輕的患者是患有“MOG抗體相關疾病”。根據診斷對癥下藥之后,病情得以穩定,出院康復后重返校園。現在林浩每日只需按照醫囑吃很少的藥物,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學習。
“躺在病床上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年輕生命,作為一名醫者,根本無暇顧及其他,唯有敬畏科學,為提高醫術而奮力前行。”王曉彤認為,每每此時只有把病看準看透,才是對患者最大的負責。
這,便是她作為一名醫者的悲憫情懷。
醫者無畏,滿懷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在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王曉彤始終認為,治病救人是醫生的本分,而當一名好醫生則是自己的人生目標。
33歲的孫先生因自身免疫性腦炎被神經內科收治。初入院時,僅出現一側面癱的癥狀。然而住院之后,孫先生的病情發展尤為迅速,相繼出現認知障礙、精神異常,尖叫聲不斷,情緒穩定之后,又出現大小便失禁、四肢僵硬的癥狀,完全喪失活動能力。
“病情進展的太快,快的讓人反應不過來。用上的藥物還未等起到應有的效果,另一種癥狀就接著出現。”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曉彤仍心有余悸。她坦言,面對這樣的患者,醫生的壓力巨大,稍有不慎,一條生命就消失了。
然而,醫者無畏,踐行初心。
即使診斷明確、用藥規范,也總有一些病人效果不好,看著病人一天天加重,有時醫生們也會感到似乎是在暗夜里摸索前行,看不見光亮。“相信科學,咬牙再堅持一下,也許奇跡就會出現,團隊里的小伙伴這樣互相鼓勵。”回憶起與患者共同度過那段與死神搏斗的日子,她說感覺那段時間特別漫長。后來這名患者的病情終于逐漸穩定,狀態一天比一天好。出院之后經過一段時間康復,他幾乎跟正常人一樣,社交工作都不耽誤。
“患者是最好的老師,他們會教給我們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王曉彤說,經歷過這名患者的診治過程之后,以后再遇到類似的病例,團隊里就有了“定心丸”,醫生的堅持不放棄,是患者生命的希望。
磨難就是財富,曲折也是成長。經驗,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
人文關懷,還有一顆有溫度的包容之心
“有時是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特魯多的名言是每一位醫生的座右銘。王曉彤說,在面對患者時候,不應該單單是在“看病”,更應該是在“看人”。她為人低調,卻最懂患者的心思。
正值育齡期的陳女士,因為視力模糊,曾去眼科就診。治療后視力恢復,懷孕生子。分娩后不到一周,她又出現一側下肢麻木、周身無力、小便費力,入住神經內科。入院初期,病情有逐漸加重之勢,很快出現截癱,胸部以下完全沒有知覺,被確診為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因為病情嚴重,這位年輕的新媽媽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殘障狀態,加上想念剛出生不久的孩子,情緒非常不穩定,每天以淚洗面。而且因為病情的加重,家屬和病人都不能理解,情緒在崩潰的邊緣,醫患之間也一度出現信任危機,給治療帶來很大的困難。對這樣的病人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站在患者和家屬的角度去安慰、體諒、理解和溝通。
因此,在積極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醫護人員還要當病人的心理治療師,“有時醫生的一句安慰鼓勵,效果甚至勝過一粒藥片,是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王曉彤說。因為此類疾病的發病群體相對年輕,而疾病導致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如何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積極配合治療,是一名好醫生應該學會的功課。只有這樣,藥物治療及后續的康復以及預防復發的治療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位不幸患病的媽媽半年后幾乎完全康復,現在只需要很小劑量的免疫抑制劑維持。
一名有溫度的醫者,更需要有一顆包容之心。這,便是她作為一名醫者的人文情懷。
探索未知,將不懈努力注入求知之心
神經內科的疾病看不見、摸不著,診斷難度大是業界共識。
56歲的張先生從外院轉入毓璜頂醫院神經內一科時,已經出現連續發燒、神智模糊的癥狀,且伴有肺炎,昏睡不醒。王曉彤團隊在給予患者腰穿之后,發現患者的腦脊液出現異常,提示炎癥。
“雖然診斷出患者腦部有炎癥,但引發炎癥的具體原因卻遲遲不能判定。”王曉彤說,患者的癥狀不典型,細菌、病毒、真菌,任何一種病原菌都有可能是引發炎癥的罪魁禍首。然而患者的病情卻還在進展: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留給診斷的時間顯得極為迫切。
從不輕言放棄每一位送到面前的病人。團隊里的宮利醫生最終根據患者的各項指標,將其確診為“GFAP星型細胞病”。查出病因,對癥下藥,患者的病情終于得到控制,穩定后出院繼續康復治療,目前生活已能自理。
不斷探索未知,醫學才會有進步。王曉彤說,神經免疫性疾病中有些已被收入罕見病目錄,診治指南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疾病被認識,治療方案日臻完善。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患者,她帶領團隊努力學習國內國際的新技術,更新治療理念,攻克了一個個臨床醫療難題。
以求知之心,探醫者之路,在渴望最新醫學知識的路上永不停歇,用能力用實力給更多患者帶來生的希望。這,便是她從醫三十余年不曾中斷的追求。
寒來暑往,對患者對團隊報感恩之心
采訪中,王曉彤不止一次強調作為一名醫者對患者的感恩之心。她說患者是醫生成長的基石和成才的源泉,作為醫生,對患者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患者,他們以生命相托,這是對醫生莫大的信任。她說,每當碰到非常棘手的病例,挑戰壓力也如影隨形。而醫生甘愿冒著風險治病救人,離不開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因此,這樣的患者總是讓她心存感激。
感恩患者,他們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著內心最真摯的感情。結核性腦炎患者董超出院之后,每年都會和他的父親用尼龍袋子裝滿地瓜芋頭這些家鄉的土特產,從老遠的地方趕到科室。一袋帶著泥土氣息的土特產,在樸實的老農和醫生之間被推來推去。董超的父親說,醫生們救回的不僅僅是自己兒子的一條命,更是一個家。
回顧三十多年來的每一個春夏秋冬,不但要感恩前輩的培養、同事的支持、病人信任,以及親朋的理解,王曉彤還將這顆感恩之心特別送給了團隊里每一位在崗位上奉獻著青春與年華的醫生。
“在診治過程中最難熬的時候,團隊才是我的后盾和底氣。醫術精湛的宮利醫生,精益求精、任勞任怨的陳琦醫生,無論酷暑寒冬白天黑夜,一有急診隨叫隨到的竇連偉醫生,工作勤勉、加班加點從無怨言的田美玲醫生;還有許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同事們……有了他們,在面對棘手病例的時候,我才可以毫不猶豫沖在治病救人的一線。他們才是我們團隊的未來。”王曉彤說道。
寒來暑往,時光荏苒。從走上醫生這個工作崗位的那天起,她便用妙手回春的本領,為無數患者帶來生的希望和心靈的慰藉。
業精于勤,行成于思。在未來的從醫路上,她仍將懷揣進取之心,繼續努力前行。
專家簡介:
王曉彤,主任醫師,醫學碩士,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山東省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神經感染及免疫學組委員,山東省神經科學學會神經免疫分會委員,山東省防癆協會結核病神經內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健康管理協會神經病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罕見病防治協會神經系統罕見病分會委員。從事神經內科臨床工作30余年,對神經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具有豐富臨床診治經驗。如腦血管病,睡眠障礙,神經免疫病等。擅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及神經系統免疫相關性疾病,包括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如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多發性硬化,以及自身免疫性腦炎、重癥肌無力等疾病的診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