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2-07-12 10:21:07
原標題:文化訪談丨張曉龍:追尋傳統禮樂當代之美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 記者 田可新
實習生 王巖
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時今日仍散發著獨特魅力,令許多人著迷。張曉龍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他一直身體力行推廣傳統文化,探索傳統禮儀的現代化表達。日前,張曉龍來到濟南,擔任禮樂創新節目《中國禮 中國樂》的薦禮人,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觀眾識禮、鑒禮。記者在節目錄制期間,對張曉龍進行了專訪。
還原傳統禮儀
很多觀眾認識張曉龍,是因為《甄嬛傳》中的溫太醫一角,《甄嬛傳》作為一部現象級熱播劇,塑造了許多形象鮮明的角色,深得觀眾喜愛,至今仍為觀眾津津樂道,其中的服飾、禮儀細節也成為后來古裝劇學習的典范,而此劇的禮儀指導正是張曉龍,劇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驚鴻舞就出自他手。
記者:《甄嬛傳》很重視禮儀設計,這有什么意義?
張曉龍:重視傳統文化、傳統禮儀、傳統美學,才能讓觀眾更有信念感;通過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呈現,作品在視覺表達上也會有更好的效果。只講故事不重視文化細節的話,電視劇就沒有那么厚重,很容易看過就忘了,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進行藝術創作,觀眾是能感受到創作者的誠意的,整部劇的質感也會有提升。
記者:為什么《甄嬛傳》能經久不衰,還不斷產出網絡熱梗?
張曉龍:流行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甄嬛傳》這個作品,不管劇情也好,禮儀、服裝也好,都是非常考究的,是藝術工作者藝術創作的凝結。用心創作的東西是歷久彌新的,會經過時間的沉淀發出沉香,能夠不斷激發新的創意。當下網絡熱梗是一種對大眾文化的模仿與推崇,所以曾經火過并一直在火的《甄嬛傳》自然可以和網絡梗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最近看到七星連珠的新聞,很多人都在發穿越到《甄嬛傳》里的片段,我覺得很有意思,我還看到有人發溫太醫在劇中的片段說放到現在,就是純純的“大怨種”,現在95后、00后的孩子們確實有很多新的點子,這些都讓《甄嬛傳》劇集更具有生命力。
喜歡傳統文化是自然而然的事
近幾年,各大社交平臺都興起了一股國風熱潮,河南衛視的《中秋奇妙游》晚會,B站的《舞千年》綜藝,都深得年輕人的喜愛,而這些節目中,都有張曉龍的身影。借助新興媒介形式,張曉龍積極參與傳統文化的年輕化表達。
張曉龍: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不是突然的,而是一種積累,一種爆發。青少年的成長過程正逢國家飛速發展,他們是自信的一代,對自己的文化非常有信心。現在這種短視頻、影視化的方式讓年輕受眾能夠看得見,這種喜歡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
另一方面,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進行時尚化表達,就像河南衛視《中秋奇妙游》中《鶴歸來兮》這個節目,舞蹈演員以人扮鶴,翩翩起舞,最后借助影視特效,回歸到《瑞鶴圖》上,這種創作方式很好地呈現了演員的陽剛和力量,也很契合年輕人的審美。
記者:我們一直提倡讓禮儀回歸現代生活,傳統美學、傳統禮儀到底對日常生活有什么幫助?
張曉龍:傳統美學和傳統禮儀對任何去關注它、喜歡它的人都有春風化雨的影響,不管是在平常的穿衣打扮還是裝飾裝修等各個方面,你都能感受到一種審美的提升。傳統禮儀強調行為有度,舉止有禮,不管是不是演員,是不是從事藝術行業,在與他人的相處中都需要用禮儀規范自身行為,讓彼此相處起來更舒服,這樣能獲得更多的好感,處事也更加方便。
記者:同時擔任演員、老師、禮儀指導多種角色,又為傳統文化傳播作出了許多貢獻,是如何做到的?
張曉龍:我就是一個斜杠創作者。我會盡量把時間安排好,爭取把我喜歡的事情都做好。傳統文化需要美學,需要有審美的創作,我有這樣的能力去幫助大家走近傳統文化,分享傳統文化,所以我要把這個事情堅持下去。
努力探索更多形式
記者:對山東的禮樂文化有什么感受?
張曉龍:提起山東,我們第一個就能想到“孔孟之鄉”,其實山東不僅有孔子、孟子,還有諸葛亮、賈思勰、王羲之、顏真卿、辛棄疾、李清照等人。山東作為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文化大省,在傳統禮樂文化傳承上具有獨特優勢。
記者:對傳統文化在齊魯大地的傳播有什么建議?
張曉龍:山東是有厚積薄發的能力的。比如這次錄制的《中國禮 中國樂》節目,我相信山東會用不同的方式,慢慢以傳統文化滋潤觀眾的心田。我們目前在通過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傳遞傳統文化上取得了很多進步,但也不要忘記其他各個年齡階段的受眾群體,要努力探索各個受眾群體都能夠喜歡的節目形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