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22-07-29 17:25:07
原標題:奏響“海上牧歌”煙臺在“經略海洋”中勇當強國先鋒
來源:水母網
水母網7月29日訊(記者 李波)“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闡明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意義,指引我們向海圖強,挖掘釋放“海”的潛力。
煙臺,兩倍于陸地的海域面積,擁有綿長的海岸線,為發展海洋經濟、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煙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潛力在海洋、最大優勢在海洋、最大動能在海洋。
多年來,煙臺進一步加強海洋經濟的宏觀規劃、指導和協調,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打造海洋強市的新標桿。
觸發萬億級海洋經濟產業鏈 海洋牧場面積達到137萬畝
煙臺市地處山東半島東部,瀕臨黃海、渤海,擁有1071.19公里的黃金海岸線、230個近海島嶼和7個天然海灣。煙臺海洋漁業資源豐富,盛產海參、對蝦、鮑魚、扇貝等多種海珍品,近海漁業生物品種有200多種,有捕撈價值的100余種。
“海洋牧場是發展趨勢,山東可以搞試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煙臺推進海洋牧場向規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
2018年,農業農村部首場海洋牧場現場會在煙臺召開;
2019年,煙臺海洋牧場產業集群入選全省首批十強產業“雁陣型”產業集群;
2021年,煙臺市出臺《關于支持海洋牧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海洋牧場被認為是促進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和生態資源養護的一場革命,被寄予新的希望。
海洋牧場,通俗地講,就是用人工魚礁給魚在海底建房子,種上海藻海草,讓人工放流的魚類、貝類有地方安身繁殖。海洋牧場是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農牧化的重要途徑。“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重點圍繞深海網箱適養魚類,同時輔以海面藻類種植和海底貝類底播,構建成一個完善的生物生態系統。”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海洋發展科張金浩介紹,作為類野生養殖的實現模式,海洋牧場是把生態保護、資源養護放在第一位的。
縱觀煙臺現有的海洋經濟版圖,海洋牧場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帶為線、群為珠、線穿珠,在萊州灣、廟島群島、四十里灣、丁字灣海域,“耕海1號”“國鮑1號”“經海001號”“長鯨1號”“長漁1號”等海洋牧場像一顆顆珍珠鑲嵌在海平面上。
“長鯨1號”深遠海智能化網箱創造了兩個世界第一和五個全國第一;“耕海1號”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開創了“藍色糧倉+藍色文旅”海洋牧場發展新模式;“長漁1號”獨創“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場平臺+鋼制浮式網箱”養殖模式;“國鮑1號”突破了傳統鮑魚、海膽深海養殖限制,真正實現海珍品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殖。
2020年,煙臺啟動“百箱計劃”,旨在通過“百箱”帶動“千箱萬箱”,觸發萬億級海洋經濟產業鏈,通過集團化運營,集中打造“煙臺魚”。截至目前,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43處,其中國家級18處,占全國的1/9,各類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到137萬畝。
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畫卷 海域優良水質比例超過90%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煙臺始終把海洋生態保護擺在首要位置,躬身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堅持人海和諧共生,煙臺持續實施依法治海、生態管海,優先保護海洋生態,科學監測海洋環境,完善海洋公益服務,有效呵護了海洋的蔚藍底色,有力推進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數據顯示:2021年煙臺管轄海域優良水質比例超過90%。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達到37%。持續開展海洋生態修復,每年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全市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達到8處,保護區面積2.56萬公頃;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28個,其中國家級6個。
煙臺市著力抓好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制定全市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規劃,五年來全市累計投資2.1億元,實施綜合整治修復項目10個,完成岸線修復30.4公里,岸線生態明顯恢復改善。
2018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設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多年來,長島將生態保護修復作為綜合試驗區建設的首要任務,堅持“山水林海城”系統謀劃、一體推進。山上,一鼓作氣拆除了全域80臺風力發電機組,全面完成風機基座5萬平方米生態修復治理。陸上,禁止旅游車輛進島、淘汰燃油公交車、禁止島內新增燃油機動車輛,全面實施島內公交新能源車替代,全面完成城區集中供暖的“電代煤”改造。岸上,拆除岸線育保苗場86萬平方米,自然岸線和旅游岸線占比由38%提升到85%。海上,堅持“生態優先、規劃引導、保障民生”的工作原則,科學實施近岸養殖騰退工作,完成近岸養殖騰退1.8萬畝。持續開展“海底森林”、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海洋修復工程,累計投放人工魚礁127萬空方。
多年未見的大葉藻等藻類在海岸叢生,白江豚、鯨魚等高級海洋生物頻頻出現,斑海豹數量增多,北海獅、黑天鵝首次出現,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魚等傳統魚類資源不同程度恢復,東方白鸛、黃嘴白鷺、蒼鷹等遷徙鳥類數量明顯多于往年。
據統計,長島境內發現的鳥類已占全國鳥類種類的24.2%……眼下,在煙臺,在長島,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展現在世人面前。
讓海上“藍色糧倉”逐漸豐盈 第四次中韓聯合增殖放流落戶煙臺
煙臺海美物豐,是全國重點漁區和優勢水產品主產區。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保護漁業“綠水青山”、建設漁業“金山銀山”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
為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和促進漁業增產增收,煙臺市連續多年采取人工增殖手段,修復漁業資源,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讓這座海上“藍色糧倉”逐漸豐盈起來。
為保證增殖放流活動順利實施,煙臺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山東省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積極開展增殖放流工作。
近五年來,煙臺積極爭取各級財政資金累計2.5億元,增殖放流魚、蝦、蟹、海蜇等6大類型、21個物種的水產苗種50多億單位,近海漁業資源得到一定程度修復;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海蜇等大宗放流物種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秋季漁汛;回捕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海蜇等重要增殖放流資源已成為我市傳統漁民秋汛的主要生產門路。2021年,全市完成漁業經濟總產值1112.5億元,水產品產量180.1萬噸,漁民人均純收入3.4萬元。
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孫華君接受采訪時表示:“連續近20年開展大規模增殖放流,既是向海洋補充生物資源、保護修復海洋生態、實現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保護漁業‘綠水青山’、建設漁業‘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
有關監測數據和漁民的反映均表明,近年來,黃渤海海域的許氏平鲉、半滑舌鰨等種群正在逐步恢復、穩定提高,漁業資源總體保持了均衡平穩的發展態勢。
煙臺是一座因海而興的濱海城市,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每一位煙臺人的責任和義務。
2019年,我市創辦首屆中國·煙臺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號召全煙臺市民參與漁業資源養護增殖放流活動,通過擴大活動規模、策劃愛心公益活動提升活動品牌影響力,逐步將公益放流活動打造成國內知名群眾性公益活動。
鑒于活動的成功舉辦,2020年,農業農村部和省農業農村廳將2020年全國放魚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動主會場設在煙臺,參與市民達7000多人次。
2021年,煙臺市又成功舉辦了第三次中韓聯合增殖放流活動暨中國·煙臺第三屆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煙臺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的影響力。
第四次中韓聯合增殖放流活動來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中韓建交30周年,農業農村部將第四次中韓聯合增殖放流活動設在煙臺,這對提升煙臺城市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的活動,中方總計增殖放流大瀧六線魚、黑鯛、綠鰭馬面鲀、許氏平鲉、褐牙鲆5個物種120萬尾,和往屆相比具有規格高、形勢靈活、魚苗供應充足、活動豐富多彩等特點。“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云端放魚讓市民足不出戶即可將魚放入大海。”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副局長張益額表示,“中國·煙臺第四屆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也同步舉辦,現場活動豐富多彩,將成為一場全民參與、全民歡慶的城市嘉年華。”
此次活動對吸引更多民眾參與黃海漁業資源修復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深化中韓兩國海洋漁業合作,構建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和“海洋命運共同體”,將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把黃海真正建設成為中韓和諧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成為兩國沿岸漁民的美好家園。
承載著用綠色方式“耕海牧漁”、生產優質水產品的使命,承載著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使命,更承載著保護海洋生態文明、構建人類海洋命運共同體的使命,煙臺正在翻開新的篇章,為經略海洋作出新的貢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