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2-09-21 09:31:09
原標題:美國“塵盆”大干旱:一代人永遠的痛!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今年夏天,高溫干旱席卷北半球,美國也受到嚴重影響。美國歷史上經歷過多次嚴重的旱災,但讓美國人記憶最深刻、談之色變的,是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有“塵盆”之稱的大干旱,這場災害是整整一代美國人心中的痛。
“黑色星期天”
提起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大多數人想到的是1929年始于紐約的經濟大蕭條。實際上,當年的嚴重旱災給美國人,特別是美國中西部人民造成的傷害和影響,并不亞于經濟大蕭條。這場旱災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面積嚴重的沙塵暴,美國有31個州受到影響。而且沙塵暴災害持續時間長,在中西部高原一些地區甚至斷斷續續經歷了長達8年時間。沙塵暴來襲時,沙化的土壤經熱風揚起猶如一堵黑色的墻,甚至可以連續幾天把太陽都遮蔽掉,被稱為“黑色風暴”(如圖)。特別是1935年4月14日,下午兩三點鐘,在經歷了短暫的晴朗天氣后,美國南部大平原出現一股沙塵“黑云”,所到之處天昏地暗,汽車熄火,身處屋內的人們紛紛打開燈或點上蠟燭照明。而在外面的人們,即使離家只有幾米遠也找不到家門,大家尋找背風之處藏身,唯恐窒息。這場級別最猛烈、影響最大的風暴恰逢星期天,因此4月14日也被稱為“黑色星期天”。
在“黑色星期天”前后幾年間,美國發生了大大小小上千次沙塵暴,成為一場巨大的生態災難。這場災害導致美國很多牲畜和野生動物,甚至不少人類的死亡。它造成農作物大面積絕收,糧價暴漲,伴隨著經濟大蕭條嚴重影響了美國經濟,給許多家庭造成重創,以至于整整一代美國人談起30年代的“塵盆”旱災為之色變。后來,許多美國科學家對這場大旱災以及沙塵暴的成因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表明,這場災難是由持續性的高溫以及過度耕種、亂砍濫伐造成的大面積土壤沙化引發的。
引發“生態難民潮”
自古以來,美國中西部和南部平原有著大片的草原,印第安人在這片土地上過著放牧和漁獵的平靜生活。隨著近代美國的西部大開發,不僅大量印第安人遭受屠殺,原有的生態也被破壞了。一方面,美國西進的土地政策和鼓勵移民的措施,讓人們可以用極低的價格甚至免費獲得大片的土地。另一方面,19世紀后期大型農機具逐漸普及,讓大規模機械化耕種成為可能。此外,一戰后國際市場上小麥和棉花價格大漲,刺激人們把更多的草原變成了耕地。正如一本書中所描述的,“大片的棉花田吸干了土地”,失去草根維系的表層土壤逐漸沙化,遇上長期干旱和風暴,大量沙塵隨著大風飛上了天,可怕的沙塵暴就形成了。
特別是位于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脈之間的中西部大平原地區,由于沙塵暴肆虐、降雨稀少,幾乎成了一片不毛之地。人們的生活無以為繼,大量的農場破產,成千上萬的農民默默收拾起所有家當,開始遷徙。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態移民潮開始了。1936年,當時中國的一則新聞就曾報道過美國農民的慘況,報道稱“旱災區域之農戶均出賣財產,將家屬載于舊汽車上沿途乞食。”
1939年,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以這場大旱災為背景創作的長篇小說《憤怒的葡萄》出版。小說描述了大批農民破產、逃荒的故事,反映了驚心動魄的社會斗爭的圖景,飽含美國農民的血淚、憤慨和斗爭。小說引發巨大社會反響,獲得1940年美國普利策文學獎。而且小說很快就被拍成了同名電影,電影也獲得巨大成功,在1941年奧斯卡金像獎評獎中獲得包括最佳導演獎在內的多項大獎和提名。小說和電影的巨大成功,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了這場發生在美國的災害。
是天災,也是人禍
后來的許多研究表明,這場影響深遠的大旱災是天災也是人禍,是農業的災害,也是生態的災難。天災方面,美國的科學家曾使用現代衛星數據開發的計算機模型來觀察過去100年的氣候變化情況。研究發現,上世紀30年代,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表面溫度比常年偏低,而同緯度的大西洋表面溫度偏高,為大氣的流動創造了條件,減少了墨西哥灣的正常水分供應,并抑制了整個美國大平原的降雨。人禍方面,由于戰爭,世界市場上面粉和紡織品價格高漲,資本的力量讓很多農場主把牧場和林地改種小麥和棉花,科技的發展進步又加劇了人類對土地的過度開墾。綜合各方因素,導致美國的“糧倉”在上世紀30年代變成了一個“塵盆”。
大旱災對美國產生了深遠影響。“黑風暴”一路洗劫,將肥沃的土壤表層刮走,露出貧瘠的沙質土層,使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嚴重制約了大平原日后農業生產的發展。旱災和沙塵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環保政策的出臺。當“黑色星期天”沙塵暴的塵土吹到首都華盛頓后,美國的政要們終于清醒過來,意識到改善大平原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國會當年就通過了《水土保持法》,美國政府和民間采取了多種措施與沙塵暴展開斗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