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3-03-08 17:29:03
原標題:濟南“新農人”用非遺技藝種韭菜
來源:濟南日報
原標題:濟南“新農人”用非遺技藝種韭菜
來源:濟南日報
韭菜基地帶動村民就業增收。掃碼看視頻
主持人小欣:在果園里引進“黑科技”、為鄉村企業建立“孵化中心”、讓“綠色建造”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些都是代表、委員們圍繞鄉村、農業的建言獻策。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聲音,讓人不僅感受到一種接地氣的踏實,更驚訝于如今鄉村的發展——原來果園已經與科技掛了鉤!
工作原因,小欣接觸過很多返鄉創業的“新農人”。他們都是“80后”“90后”,一心撲在土地上、大棚里,把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當成藝術來做,種出來的果實有些也賣出了藝術品般的價格。
鄉村振興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之一。今天,小欣帶大家認識一位用非遺技藝種韭菜的“新農人”,她已經帶動不少人就業、增收——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在微風漸暖的春天,割一捧嫩綠的韭菜,調成餡,不論是包餃子還是烙菜餅,都能讓人食指大動。小欣最近才知道,這韭菜也不都是一樣的,“80后”濟南“新農人”胡冬梅種的韭菜,就是很多人聽說過沒嘗過的濟南“槐蔭四寶”之一——“西郊蓋韭”。
在50畝的韭菜種植基地,郁郁蔥蔥的韭菜隨風搖晃,撲面而來一股清香。小欣觀察著,這韭菜的葉子比一般韭菜要寬不少,顏色也更加鮮嫩。摘一片放進嘴里,甜甜辣辣的,韭菜味兒特別足!“我們種植的韭菜品種是平韭系列,這沒啥特別的,主要是種植技藝有講究!”胡冬梅看穿小欣“沒見過世面”的樣子,介紹起這款韭菜的特別之處。
在明末清初,農人們發明了“扒韭墩、剪韭毛、剔韭墩”的栽培技法。“除了春天移栽時‘扒韭墩’,冬天剪掉枯葉、清理韭蛆,夏季蚊蟲多韭菜畦上還要蓋蚊帳,到了初秋,要將間作收獲的黃豆煮熟發酵碾碎,與有機肥混合作為肥料來施肥!”胡冬梅說,一年四季的精心照顧,才能養出脆嫩鮮香的好韭菜,這套種植技藝已經被列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啦!
“每到春節、中秋,咱的韭菜能賣出60元到80元一斤的價格,送進北京、上海的高端超市,能賣到150元一斤!”胡冬梅的話讓小欣很震驚,這韭菜可真是金貴!不過,考慮到比普通韭菜貴一倍的種植成本、長一倍的種植周期和獨家的種植手藝,也就不難理解了。
“聽說您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學的也不是農業,怎么會決定種韭菜呢?”
小欣的疑問,胡冬梅已經見怪不怪。她說,自己的父親一生從事農業,自己不僅是“新農人”,也是“農二代”。“一開始我就是幫父親處理外貿的事情,后來發現農業發展沒有年輕人傳承可不行!”胡冬梅說,社會飛速發展讓很多人離開了農村、遠離了土地,但這份事業關系著每個人的飯碗和根基,于是自己拋下留學生的光環,回身撲進了韭菜地。
果然,年輕人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在保留傳統種植技藝的前提下,胡冬梅用上了現代化手段。“從前澆水、施肥全是靠人力,這幾年從精細化工作、水肥一體化的推廣,包括大棚的智能化管理,還有機械化的應用等越來越普遍。”胡冬梅特別感激農業部門的關注,在項目資金、設備引進、政策優惠等方面給種植基地提供了很多幫助,還促成自己和很多專家接觸,一步步提高韭菜品質。
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不就是農業發展的“王炸”組合嗎?小欣聽說,這片韭菜基地平時就招聘了十幾名附近村民來打理,每到農忙時還要請幾十名臨時工,每人每天都能增收近200元。作為“新農人”,胡冬梅也有新計劃。“我們很快就要流轉1000畝土地,擴大種植面積,到時候用上智慧化農業系統來管理,把市場競爭力拉上去!要是能做到一、二、三產的融合,一定能帶動更多村民就業。”
小欣能感覺到,胡冬梅已經把“新農人”的責任扛在了肩上。近年來,濟南市加快培育農技推廣人才、農業社會化服務人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人才、農村返鄉創業人才等“四支隊伍”,涌現出一批創新型技能型人才。他們也是一樣,在田間地頭、大棚溫室里鉆研著農業、鄉村的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立足特色資源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增收。很多代表委員不約而同提到了“人才”這個關鍵詞,人才興則鄉村興。他們認為,振興鄉村,首先應該留住人才,除了要推動涉農專業大學生到基層工作外,還要鼓勵本地年輕人自學成才,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系列好政策,一定會讓更多“新農人”投入到鄉村振興事業里。小欣希望,他們都能在土地里“種”出光明的未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