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23-03-14 21:42:03
原標題:煙臺毓璜頂醫院頭頸外科主任張華:做一名心懷患者的攀登者
來源:膠東在線
原標題:煙臺毓璜頂醫院頭頸外科主任張華:做一名心懷患者的攀登者
來源:膠東在線
膠東在線3月14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 李凌峰)醫學,人類不斷挑戰自我的高尚科學,它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想要抵達高處,不僅需要頑強的毅力和過硬的本領,更需要擁有一顆一心為患者的真心。從醫二十余載,煙臺毓璜頂醫院頭頸外科主任張華始終以一位攀登者的姿態向著一個又一個高峰挺進,而他前進的每一步,患者始終是最大的受益人。
張華(左)團隊討論患者病情
方寸之間顯身手內鏡微創手術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鼻顱底及咽旁間隙腫瘤是頭頸外科醫生較為棘手的一類腫瘤。由于人的鼻腔鼻竇及咽旁結構復雜、空間狹小,且周圍布滿了重要的神經和血管,稍有不慎便會給患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以往為了完成此類手術,醫生往往需要采用開放式手術切除病灶,不僅創傷大,而且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頭痛、吞咽障礙、嗅覺喪失、面部麻木、面癱等后遺癥。
面對痛苦的患者,張華決心一定要改進傳統手術的術式,全力以赴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在學科帶頭人宋西成副院長的指導下,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張華帶領團隊終于在利用鼻內鏡開展鼻顱底及咽旁間隙腫瘤切除術上取得了突破,無數患者因此受益。
“鼻內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在導航系統的幫助下,我們利用內鏡可以避開和保護顱底的各個重要神經和血管,成功完成腫瘤的切除。相比傳統手術,新術式不僅創傷小、出血量少,而且患者面部無瘢痕,對患者功能破壞極少。”張華告訴記者,鼻內鏡技術在治療鼻顱底及咽旁間隙腫瘤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對術者的技術要求同樣也更加嚴格。
“相比傳統的術式,鼻內鏡下的顱底及咽旁間隙腫瘤切除術需要術者對相關部位的解剖學了如指掌,手術中不僅要做到熟練更要做到精準。”張華坦言,任何一項新術式的臨床應用,術者都需要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甚至有時要經過千錘百煉,但只要對患者有益,醫生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
曾經,一位60歲的男性患者因顱底腫瘤入院治療,經過檢查張華發現,該患者的腫瘤位置極深,腫瘤周圍布滿了神經和血管,傳統手術的風險極大,且術后留下后遺癥的可能性較高。在經過充分評估后,張華決定為患者開展鼻內鏡下的顱底腫瘤切除術。
“這位患者的腫瘤位置很特殊,手術難度極大,即便做了充分的準備,手術的風險仍然不小,但為了患者的健康,我們必須冒險一試。”在手術中,張華和同事們沉著冷靜,經過近6個小時的連續奮戰,患者的腫瘤被完整地切除了,且沒有留下任何明顯的后遺癥。
據了解,目前,煙臺毓璜頂醫院頭頸外科在鼻內鏡下的顱底及咽旁間隙腫瘤切除術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多次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進行交流,相關技術已走在了全國前列。
張華(左3)團隊討論手術方案
頭頸咽喉功能修復與重建使患者生活質量有保障
作為省內知名的頭頸外科專家,追求更高、更新、更有效的治療手段是張華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惠及患者的重要武器。對于多數頭頸部的腫瘤患者而言,手術雖然是根治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創傷較大,患者往往會出現咽喉功能的障礙,吞咽困難、飲食嗆咳、無法說話等問題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患者,極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我們要平衡好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存質量之間的關系,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患者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我們應該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咽喉功能,為患者后續生活保駕護航。”為了給予患者更好的術后生活,多年來,在宋西成副院長的支持和幫助下,張華帶領團隊在頭頸咽喉功能修復與重建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經過反復的探索和大量的臨床實踐,如今,煙臺毓璜頂醫院頭頸外科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無數患者因此受益。
曾經一位70歲的男性歌唱家被診斷為喉癌,經過影像學檢查,張華發現該患者的腫瘤侵犯范圍較大,病情較為嚴重,按照傳統手術方法,患者應該進行全喉切除術,術后將會失去講話的能力,而且再也與音樂無緣。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老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面對無助的患者,張華并沒有立即安排手術,而是一頭扎進了辦公室,對老人的檢查資料進行了深入研究,經過仔細地觀察和多學科團隊論證后,拿出了一套保留喉功能的手術方案,在和患者和家屬充分溝通后,最終張華團隊成功為其實施了保喉手術。
“手術非常成功,術后老人不僅保留了說話的功能,而且其吞咽和呼吸功能恢復得也非常好,經過12天的治療,老人就可以自主進食并講話了。”張華告訴記者,咽喉部的腫瘤具有一定隱蔽性,前期癥狀不明顯,所以患者確診時往往腫瘤已經比較大或者侵犯范圍比較廣,這對于為患者進行咽喉功能保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精益求精,追求極致是一位頭頸外科醫生必須具備的工作態度。
在臨床上,下咽癌由于發病位置隱匿,早期確診率較低,而占下咽癌70%的梨狀窩癌因為緊鄰喉部,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往往已經侵入喉內,對喉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在所難免,以往此類患者很難保留喉功能。
“當時在國內,晚期梨狀窩癌的患者基本都會喪失咽喉功能,而且術后咽瘺的發生率也比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作為一名醫生,張華始終想要突破梨狀窩癌的技術瓶頸,努力為患者保留喉功能,而正在張華絞盡腦汁時,他的恩師為他指明了方向。
“我的博士導師潘新良教授是國內知名的頭頸腫瘤專家,他率先在全國創立了聲門旁間隙入路下咽癌切除術,該項技術雖然難度較大,但卻可以很好地保留患者的喉功能,并且減少咽瘺的發生。”雖然該術式在當時屬于前沿技術,但張華并沒有退縮半步,在恩師的指導與幫助下,他很快就投入到了新術式的研究與實踐中,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他熟練掌握并將該技術應用于臨床,使無數下咽癌的患者成功保留了喉功能。
張華(左5)團隊在查房
綜合治療有擔當 頸深部并下行性縱膈感染患者的福音
“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所以醫生必須干到老學到老,而這種永不止步的動力始終都來自患者。因為我們每天都在面對患者,他們的痛苦,我們有時比家屬更能體會。”在張華的眼中,醫生所有的價值都應該體現在患者身上,雖然不能做到包治百病,但只要有希望,無論再大的困難,他都不會放棄。
頸深部并下行性縱隔感染是醫生們公認的“老大難”疾病,該病病程長、預后差,患者如不及時治療死亡率高達80%以上,所以,許多醫生見到此類疾病都打退堂鼓,而作為頭頸外科的主任,張華卻選擇迎難而上,最終成功探索出一整套規范化的綜合治療體系,使此類患者的治愈率達到了80%以上,相關技術能力走在了全國前列。
“頸深部并下行性縱隔感染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大多伴有較嚴重的基礎疾病,治療難度大,復雜程度高,為此,我們倡導感染的規范化綜合治療,通過患者入院后的全流程科學管理及評估,制定個性化最優方案。”張華介紹,頸深部并下行性縱隔感染的患者住院后,科室便會啟動規范化的綜合治療流程,患者每天的指標監測、治療內容以及預后評估都有詳細的規劃,確保患者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有效而個性化的精準治療。
張華在國際知名腫瘤中心參觀交流
作為一種復雜的感染性疾病,頸深部并下行性縱隔感染的治療不能單靠一個學科的努力,為此張華在宋西成副院長的支持下,開展了頸深部并下行性縱隔感染的多學科診療工作,從指標監測、手術干預、營養支持等多個方面對患者進行立體化治療,極大提高了治療的效果。
曾經,一位60多歲的女性患者出現頸胸部腫痛伴有喘憋及咳血,經過檢查后確診為頸深部并下行性縱隔感染,由于老人身體素質較差,并發有糖尿病、高血壓等,且病情發展較快,治療的難度很大,老人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面對復雜的情況,張華帶領團隊為老人制定了綜合治療方案,及時手術干預,多學科密切合作,經過一個多月的不斷努力,終于將老人從鬼門關里拉了回來。
“在沒有開展規范化的綜合治療之前,這位老人的病情是很難得到控制的,生命危險極大,而我們通過綜合治療和多學科協作,極大地提高了治愈率,這對于患者而言是受益終身的進步,這也是我們為之奮斗的方向。”在采訪中,張華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患者”,為了患者,他始終毫無保留地傾其所有,而在為患者服務的過程中,他也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成績。
2020年,張華被任命為煙臺毓璜頂醫院科研處副處長,面對新的職務和責任,張華有著自己深刻的理解。
“醫學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科,許多疾病目前我們還沒有攻克,尤其是腫瘤,所以,我們必須通過醫學的基礎性研究,去探究疾病發生的機理,這項工作雖然不能立竿見影,但從長遠看卻意義重大。”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張華的戰場不僅僅在無影燈下,近年來,他主持和參與的相關基礎和臨床研究多次獲得省市科技獎勵,承擔的多項省市級科研計劃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頭頸外科的科研能力也始終走在全院的前列。面對贊譽,張華不但沒有驕傲,反而逼著自己更加努力。
“患者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我們不能更進一步,患者就將面臨痛苦的結局,這是一個很現實、亦很殘酷的事實,所以,我們每一位醫生都必須全力以赴,因為我們只有永不止步,才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這是我們從事這一職業的根本動力。”張華說。
煙臺毓璜頂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張華
專家簡介:
張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訪問學者。山東省耳鼻喉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執行辦公室副主任,煙臺毓璜頂醫院科研處副處長,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頭頸外科主任。
曾任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分會青年委員,現任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頭頸腫瘤分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疑難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會員,中國抗癌協會康復會頭頸委員會常務青年委員,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特醫食品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法律與倫理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院協會醫學倫理委員會常委,山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耳鼻咽喉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學會甲狀腺疾病多學科聯合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青年委員,山東省康復醫學會聽力及言語康復分會委員、山東省健康管理協會耳鼻咽喉健康管理分會委員、煙臺市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副主任委員等,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希思科基金評審專家,《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
從事臨床工作20余年,專注于頭頸腫瘤的綜合治療及術后功能重建,甲狀腺腫瘤的診治,鼻顱底腫瘤的微創治療等,擅長保留喉功能的喉癌、下咽癌的手術治療及術后缺損修復功能重建、甲狀腺良惡性腫瘤的手術治療、頸部原發性及繼發性惡性腫瘤的手術及綜合治療、頸部先天性疾病的手術治療、咽旁間隙及鼻顱底腫瘤的內鏡及聯合手術,口咽癌手術治療及修復等。
主持省、市重點研發計劃5項,作為主要參與人參與國基金、省基金及廳局級基金6項,作為主持及主要參與者共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獎6項,山東省衛生廳及醫學會科技獎4項,煙臺市科技進步獎6項,以第一作者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著40余篇,主編及參編專著6部,連續多年被醫院評為中青年技術標兵及十佳青年醫生,曾獲得山東惠才卡,煙臺市青年科技獎,煙臺市青年崗位能手稱號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