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5-16 16:39:05
原標題:文化之窗丨家鄉的味道,就是最美好的味道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文化之窗丨家鄉的味道,就是最美好的味道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有統計數據顯示,很多人在選擇旅游目的地的時候,都把當地美食作為參考的重要元素。對于那些當地人來說,家鄉的美食不僅味道好,美味里還保留著一份難以忘懷的鄉愁。這些內容也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最近,日照有位叫雷哥的美食博主火出圈。他采制的那些表現日照日常生活的視頻,在抖音、微信朋友圈被廣泛轉發。我發現,他迅速引發關注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他是美國加州人,出生于1983年。另一方面,又與他“半個日照人”的特殊身份有關。從微信公眾號直播日照的一篇推文中可以了解,早在2006年,雷哥因為工作需要就到了日照,后辭工自主創業做外貿。他在這里收獲了愛情,成為日照女婿,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家安在這里,根也就扎在這里,他成了地道的日照人。去年底,雷哥和朋友拍了一條趕大集的視頻,反響很不錯,于是,就順著這個路子做下來,順便也帶帶貨。雖然他在抖音號的簽名里自我介紹是“非著名美食博主”,但是隨著系列作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粉絲,他迅速變得越來越有名。
在日照生活了18年,雷哥對日照熟悉到什么程度呢?從他自己發布的視頻里可以看到,他的普通話說得相當溜,雖然有些字發音還不那么準確,但對一個老外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他在菜市場上能和攤主們流利地討價還價,方言運用得相當自如,觀眾不由自主地就會給他點贊。按雷哥的說法:“我不僅能說中國話,連胃都變成了純正的中國胃。幾天不吃,就要饞毀啦,哈喇子直流。”看這土話說得多流利。這應該也是他愿意當個美食博主的直接原因。當然,他肯定不是想當個簡單的“吃貨”。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和親歷的這些故事與場景,讓外界的人了解日照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以及發展成就,了解這方土地和這里的人、文化,讓人感受日照這座城市的親切感和溫度。
雷哥的視頻,正是這樣感動了人,感染著人。日照人自不必說,即使不是日照人,看了這些視頻,也不免會被勾起思鄉之情,攪動心靈深處的鄉愁。
人對味道的記憶是深刻而獨特的。俗話說,鄉音難改,故土難離。賀知章“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句詩幾乎婦孺皆知,更加深了人們的這種印象。我倒覺得,鄉音并不難改,鄉音難忘更準確。相比較而言,家鄉的味道才既難忘,又難改。離開家鄉幾年、十幾年,甚至再久一些,也不會忘了小時候吃過的好東西,仍然會惦記著家鄉的味道。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是寫中國美食在海外發展的。文章中介紹,美國洛杉磯華埠有一家“寶記”中餐館,主打美式粵餐,從1946年開業就沒有換過菜單。像開胃炸米條、芙蓉蛋這樣的一些老式菜品,都是店里的招牌。老板說,這樣做就是為了保存那個老味道。很多喜歡來這家店的顧客,也正是為了尋找和品嘗這個老味道。
在多數人眼里,家鄉的味道才是最純正的。有時候,到了外地,吃到一種美味,要是家鄉有同樣的或者類似的東西,就會不由自主地拿來作比較,往往是感覺人家的東西不是這里就是那里差那么一點點,家鄉的味道好得多。一旦真正回到家鄉,回到老家,端起老家的飯碗,吃著母親做的家常菜,除了感覺好吃,還會有更多更豐富的情感融入,這也是家鄉的味道總是讓人牽腸掛肚的原因。
在文藝創作中,這類題材的作品很多。有的直接以某種美食來命名,比如京劇《八珍湯》、呂劇《龍鳳面》等。當然,這些戲并非專寫美食,只是以美食為由頭或線索來交代背景,串聯故事,制造矛盾沖突,推動情節發展,對美食的表達反而比較簡單。簡單歸簡單,美食仍然可稱“戲眼”。
我們不妨以京劇《八珍湯》為例加以分析。從內容上說,京劇《八珍湯》是一出大團圓戲。明朝時,山西秀才張文達為進京趕考,借債常、周兩家,一去數十載杳無音信;張妻孫淑琳無力償還。常、周兩家搶走張家二子朱砂冠、孔鳳纓(乳名)抵債,并改名常天保、周子卿。山西荒旱,孫淑琳尋夫覓子來到洛陽,貧病交加之下,無奈自賣自身來到常府——恰是其長子之府,常妻嫌貧愛富將孫轟出府去。常府丫鬟春蘭心地善良,將孫救至周府——恰是其次子之府。周夫人賢惠善良,將孫收留。此時,科場高中后的張文達獲任八府巡按,正巧巡按洛陽。幾經曲折,一家人最終團圓。
八珍湯在戲中起了什么作用呢?整場戲看下來會發現,著墨不多的八珍湯正是故事發展的一條暗線,起承轉合還真離不了它。一家人離散之后,正是以八珍湯為媒介,最終獲得團圓。早些年,因為家庭貧寒,孫淑琳挖野菜熬制八珍湯,給家人充饑。多年之后,官至洛陽知府的常天保(即朱砂冠),平日里仍然念念不忘八珍湯。新招進常府的傭人恰好會熬制八珍湯。以此為線索,常天寶才弄明白,這位傭人正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但是,這兩口子嫌貧愛富,并未認親。擔任洛陽通判的周子卿(即孔鳳纓),也正是通過八珍湯確認了離散數十載的父親張文達的身份。少了八珍湯,這些情節還真不好串聯到一起?!栋苏錅吩瓉斫小度M士》,后來改成這個名字,大概就是出于這個原因。
從藝術上說,《八珍湯》是一臺唱做并重的老旦戲。前不久,山東省京劇院的幾位優秀青年演員擔綱,在梨園大戲院演出過這臺戲。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官網上,可以看到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趙葆秀領銜主演的《八珍湯》演出實況錄像。在這場演出中,趙葆秀和自己的四位弟子分別登臺飾演孫淑琳一角,唱做相當精彩。其中,孫淑琳的一段唱:“問蒼天我欠下何人業怨,為什么孫淑琳苦海無邊?風呼嘯雪飄飄淚痕滿面,發蓬亂衣單薄骨冷身寒,舉目觀白茫茫這大地一片,饑寒交迫傷痛鉆心苦受熬煎……”聽起來非常過癮。
看這臺戲的時候,我想到了另一個枝節問題,八珍湯是用什么原料做的?關于這個內容,戲里沒有細說。那八珍到底是什么?查閱資料后發現,歷代說法非常多:有的把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稱為八珍;在藥方八珍湯中,則指八味中藥。至于文藝作品中用到“八珍”,基本屬泛泛而談,并無確指。比如,杜甫《麗人行》中的“御廚絡繹送八珍”,《聊齋志異》的《賈奉雉》篇中提到“味列八珍”,《天宮》篇提到的“八珍羅列”,都是泛指珍饈美味而已。
在《八珍湯》這臺戲里,八珍湯顯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甚至并不好喝,但是從這“野菜熬制的羹湯”里,我們能品出豐富的文化意味。首先,這臺戲傳播了“孝”文化——孝順的周子卿(即孔鳳纓)夫妻獲得褒揚;同時,不孝的常天保(即朱砂冠)兩口子最終受到嚴厲責罰,還是令人解氣的。其次,在以孝為先的前提下,這臺戲告訴人們要以恕為懷。常天保(即朱砂冠)兩口子受到責罰,但是并沒有被一棍子打死,這體現著對改過自新者的寬容,正詮釋了傳統文化中“恕”的觀念。第三,提倡崇德向善。戲中的丫鬟春蘭,心地善良,盡力幫助陷入危難中的孫淑琳,最終被巡按夫人孫淑琳收為女兒,迎來命運的大轉折,這是典型的善有善報。至于整個故事,先抑后揚的結構,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也非常符合我們傳統的文化觀、審美觀。
小時候的味道,家鄉的味道,都是最美好的味道,其實,很多時候也像戲里的八珍湯一樣,未必就是什么特別的美味,只是因為里面藏著難以用言語描述的鄉愁。(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于國鵬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