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
2023-05-17 09:51:05
原標題:濱州市內疑發現百年前黃河大堤
來源:濱州日報
原標題:濱州市內疑發現百年前黃河大堤
來源:濱州日報
濱州,渤海之濱、黃河之州。受濟陽坳陷帶影響,濱州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一直延伸到渤海,自古以來必有一條大河流淌在濱州大地上。
黃河從濱州穿城而過,流經市域94公里。近日,為尋找黃河在濱州的痕跡,濱州市歷史文化研究會考察組探尋發現:從東海北石家到屈家、天王堂、一分廠、馬坊有一條東西向的古老河堤,直通南海和西海。這個古老河堤原有3-5米高,是1922年之前黃河流經的地方,距今有100多年歷史,現在還保留有一點遺跡,十分難得。
受濟陽坳陷帶和泰山山脈影響,濟水與黃河在魯北曠世相遇,為黃河借道入海提供了便利。濱州之域,遠古流淌著四瀆之一的濟水,中古流淌著黃河、徒駭河等河流,明清之際主要是大清河,清末1855年以后黃河歸故,從小開河到龍王崖黃河改道南滾20多公里,淹沒了蒲臺、齊東兩座千年古城,也造就了現在濱州的水生態。俗話說“窮堤根,富河沿”“三年不收獲,一收吃三年”。在黃河岸邊生存的人與黃河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關系:懼怕黃河,視其為猛獸;又依戀黃河,賴以生存。
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每次大改道后,人們都會沿著新河道修筑堤壩,防范洪水,防止河水外溢。東海北石家再往東有幾個村莊,分別叫大口子、小口子、流口等,從名字上可以看出,村莊取名應與黃河決口沖破堤壩有關。
濱城區市東街道屈家村北有一處水塘,現處于干涸狀態,推測應是古黃河、大清河故道遺址,水塘邊還生長著約有80年樹齡的大樹,村南邊還保留有長200米左右的堤壩,其間棗樹根莖裸露在外,根據粗壯程度可判斷應有不短年頭了。據村里老人回憶,原來這里有好幾處堤壩遺跡,現在所剩無幾。此前村民燒磚窯、建房子,都是取用堤壩上的土。
據清《蒲臺縣志》載:“邑境漢武帝間置濕沃縣;新莽時改延亭縣,后復名;隋改蒲臺縣。”蒲臺縣的前身為漢武帝時期設置的濕沃縣,距今已有2100余年的歷史。作為蒲臺縣縣治,蒲城在歷史上曾數次修建。金復置后,在大清河南岸(濟水故道)新建蒲臺縣城,河北岸的蒲臺鎮遂稱蒲北鎮,簡稱“北鎮”,也就是現在的濱州。
可以說,濱州建在大清河遺址和濟水故道上,所以才有“四環五海·生態濱州”七十二湖的生態之美,進而搭建起現代城市大框架。在市區發現大清河遺址和濟水故道,對于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做好黃河文化大文章,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都是難得的歷史文化資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