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3-07-10 09:04:07
原標題:無它不歡 此物何以“最青島”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無它不歡 此物何以“最青島”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
七月,季候風吹過街道,空氣里微微泛起微醺的味道。每到這個時節,青島人只對標兩件事情:要么在喝啤酒,要么在為去啤酒節做著準備。
有人把青島的文化歸結于泡沫的升華,一個是來自海浪泡沫的大海情結,一個是來自啤酒花的啤酒情結。青島的夏天,深入人心的草根文化有“幸福三寶”一說,即喝啤酒、吃蛤蜊、洗海澡。這時,整座城池開啟觥籌交錯、光影跳躍的“啤酒時間”。這是夏日的城色,也是最活色生香的草根文化。
“BIER”演化為“啤酒”的原創文化
1898年,德人開放青島為自由港。對于視啤酒為至高生活主張的德人而言,如何能沒有啤酒。最高長官遂寫信給德皇威廉二世“訴苦”,威廉二世派人用海輪將釀造啤酒的設備運到了青島。1903年,由英、德商人共同出資40萬墨西哥銀元(相當于如今2800萬元人民幣),在青島登州路56號建造了啤酒廠,起初名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年生產能力為2000噸。民國時,其被認為是遠東地區最大飲料啤酒廠,通過汽車火車等,遠銷全國和遠東地區。
外國人在青島設立啤酒廠之前,漢字里并沒有“啤”這個字。1922年出版的《青島概要》中,最早開始出現“啤酒”字樣。也就是說,“啤酒”這個詞有可能是青島人的原創。算起來,啤酒最早是十九世紀末隨西方列強來到中國的。在一百多年前,國內還沒有“啤酒”這個叫法的時候,青島人便根據德文“BIER”的發音稱為“皮酒”,后來根據其健脾開胃的功效稱為“脾酒”,后演化為“啤酒”。
民國時,青島啤酒就在上海等大城市設有辦事處,一天能銷售幾百箱啤酒。他們還委托電影公司拍攝了一個黑白片廣告,在電影開演前播放。廣告中,青島啤酒成為“神酒”一樣的存在。廣告中表述常飲此酒不但無害還可以健身,更有醫治腳氣病、風濕病、腸胃病之功效。甚至后來一度傳說,在啤酒廠工作的人從來不得癌癥。
啤酒最早被歸作“飲料”,最先流行也是從國內的高端社交場合開始的。由嶗山礦泉水釀制的青島啤酒被認為富含礦物質,口感醇厚清香,是上流人士非常認可的好評飲料。梁實秋先生曾在《憶青島》一文中,如是回憶:“一份牛排,佐以生啤酒一大杯,依稀可以領略樊噲飲酒切肉之豪興。”
1956年以前,青島啤酒的商標圖案是“燈塔”,當時香港的愛國商人建議把商標中的“燈塔”改為更能代表青島的 “棧橋回瀾閣”,并于1958年將修改后的商標在香港注冊。于是,有青島圖騰之譽的“棧橋”從此與青島啤酒結下了不解之緣。若干年前,在許多國家,很多人對青島啤酒的認知甚至高于青島這座城市。在外鄉、外國的青島人,亦是把青島啤酒當作味蕾的鄉愁。唯有這種酒,才能一解思鄉的苦楚。這時,喝進去的不是酒,而是思念、是情感、是回憶,是一切跟家鄉、跟青島有關的過往。
啤酒屋是青島市井標配
如同巴黎的咖啡館、成都的茶館,青島的市井標配可能就是啤酒屋了。啤酒屋是那種隱藏在小巷深處的樂活小美好,幾平方米的小屋,簡易的桌椅,酒肴也不過幾例家常的炸花生米、拌黃瓜。酒屋都是常客駐扎,酒客純粹,基本只喝酒不吃任何東西。
青島出現打散啤酒用塑料袋這樣的發明并風靡全國,根本就是青島人的啤酒情結體現在青島人性格上實惠幽默方面的一個小剪影。盡管青島人把這不當回事,但還是有好事的外地人把袋裝散啤的創造,上升到“青島一怪”,甚至投射到青島的地域文化高度。
青島的營口路被叫作“酒客一條街”,算是高配啤酒屋的規模升級。來這里喝啤酒,一般酒客會去附近的海鮮市場選購食材,然后拿給老板幫忙加工,既新鮮美味又經濟實惠。海鮮加工簡單,清蒸為上品,其他辣炒或者紅燒即可。配上新鮮到爆的啤酒,簡直就是一百個手動點贊的好評。酒過三巡之后,喝恣了的酒客,還會趕赴第二場。在路邊由小推車支起來的“野餛飩”攤上,再喝上碗餛飩,墊巴上幾個肉串,才算今晚圓滿。
一般認為,啤酒確實與海鮮最配。喝啤酒、吃蛤蜊、洗海澡,一度被認為是青島之夏的幸福三寶。甚至外地朋友來青,你要是不請人家搞這三件事情,簡直有損青島人的顏面。
沒有散啤的夏天,就像是沒放鹽的佛跳墻一樣寡淡無趣。夏天,賣散啤的地兒密密麻麻散落在全城的各個角落,青島人可以鄭重承諾,夏天的青島有多少個酒店、飯館、超市、烤肉攤,就有多少個賣散啤的點兒。
到了下班的時候,提著袋裝散啤的人們成為青島盛夏一景。男女老少喝散啤就跟北京人喝涼白開一樣隨意自然。有時候走累了,從路邊的小店打上一袋散啤,新鮮的冰鎮啤酒從大啤酒罐中淌出,喝一口,那叫一個爽啊。喝散啤幾乎已成為夏天最好的消暑方式之一。
盛夏,自帶一大桶40斤裝的散啤大罐到郊外或海邊出游,亦成為露天野食的微醺標配。這或許正是啤酒的妙處,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夸脫啤酒能頂國王一道菜。
啤酒作為一種低度數的飲料型酒類,在加速度的世界,創造了溫和、無害、普世的小快感。不怎么喝酒的青島小媳婦到了夏天,不僅會主動給老公打上散啤,炒上幾個小菜,而且還會陪著心愛的人小酌幾杯。小兩口推杯換盞,喝著爽口的小酒,真是為恩愛的感情添磚加瓦。
啤酒節是幾代人的青春紀念冊
始創于1991年,作為中國十大節慶活動之一的青島國際啤酒節,已經走過了32年。這個節日像一枚五光十色的萬花筒,折射出多姿多彩的時代鏡像。貌似這是城市的別樣芳華,其實更像很多人的青春紀念冊,陪幾代人走過一年又一年的青島之夏。啤酒和啤酒節,已經像“最青島”的基因,融入青島人的日常。
1991年6月23日,第一屆青島國際啤酒節在中山公園舉行。那是上世紀最后一個十年的開端,也是青島現代服務業的發端之年。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走來的人們,已經非常樂于接納和迎合新鮮的事物,越來越多的五彩斑斕,鋪陳成光陰的底色。啤酒節的適時出現,成為這種時代新風景的載體。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橫空出世的青島啤酒節,不僅有免費品嘗青島啤酒的小環節,而且還讓很多國人第一次見識了國外啤酒的味道。這個節日甫一面世,便瞬間俘獲了青島人的芳心,同時占據著一個灼灼其華的時間維度,旖旎至今。
與節日一道派生出的彩車巡游、飲酒大賽、人滿為患的中山公園、體育館的啤酒節文藝晚會……這些琳瑯滿目的花式元素,以盛況空前的姿態,營造了一個仲夏的“年味”,更是創造了多個城市的第一。回頭來看,當時的啤酒節雖然是第一次,但已經幾近完美地搭建了一個城市重大節日的基礎架構。此后經年,一屆屆的啤酒節看似花枝招展,但幾乎都是第一屆的升級版。想來,啤酒節能夠走得這么遠,也是情理之中。
啤酒托起青島夏日嘉年華
啤酒就是青島夏日最正點的CP感伙伴,可以在青島全城的任何一個區域,與廣場、沙灘、商場、市場、酒吧、公園、超市、夜市、景點、游樂場、啤酒屋、電影院、創意集市等任何一個地標,配搭成好玩、有趣、繽紛的“啤酒節”嘉年華。亦可以與海鮮、肉串、糟鹵、香腸、花生米、拌黃瓜、烤肘子等各類煙火氣十足的食材,組合成可以令味蕾跳舞的“夏日美食之旅”。
一個節日能夠走過三十多年,足見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存在感。對青島人來說,沒參與啤酒節,這個夏日是不完整的;對外地來青島旅游的朋友來說,不參與啤酒節,青島之行是會有缺憾的。
“啤酒節是多年的國內十大節慶之首,亞洲最大的啤酒盛會,世界四大啤酒節之一。2006年第16屆啤酒節的數據表明,當屆啤酒節對青島經濟,尤其是文旅產業的拉動已達到38億元的規模,而今又過了17年,理論數值啤酒節對我市經濟的貢獻應達到百億規模。”國內知名節慶文化學者、文旅產業規劃專家、青島國際啤酒節資深顧問林醒愚表示,啤酒節是青島文化的一個大“IP”,這包括了節日的中英文標準名稱、LOGO、吉祥物、主題、節歌及節日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衍生品。青島是一個百年旅游名城,更有30多年啤酒節盛會的榮耀加持。青島啤酒節的文化應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統一的、可供傳承的文化范式,以貼近民生、營造煙火的精神能量塑造經典的文化力量,這樣的節慶才是最有活力和生命力的。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