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7-13 10:48:07
原標題:“山東屋脊”沂源探索全鏈條“鄉村振興策”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山東屋脊”沂源探索全鏈條“鄉村振興策”
來源:新華社
5月24日拍攝的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沂河源田園綜合體一隅(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小波 攝
果樹草坪、石板翠竹、青山綠水,滿目蒼翠中,白墻紅頂的村莊和各類文學藝術館點綴其間。漫步在雨后的龍子湖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行大字在對岸山林中格外醒目。
夏日,記者來到“山東屋脊”沂源——這里是山東省平均海拔最高的縣,探訪沂河源田園綜合體,感受這里為實現“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鄉村振興新圖景的生動探索實踐。
成立于2018年的沂河源田園綜合體,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旅居康養和科研交流等于一身。這片25平方公里的土地,涵蓋了劉家坡、龍子峪、姬家峪等7個行政村,其中5個曾是省級貧困村,2018年當年就全部實現脫貧。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歷程,就是鄉村振興全鏈條發展的創新與探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文勇說。
5月24日,在沂河源田園綜合體龍子峪村“時光之花”藝術館,83歲的村民尚懷娥正在觀看展出。新華社記者 李小波 攝
老鄉吃上“藝術飯”
劉家坡村村口有一座頗具藝術感的石頭建筑——李懷杰藝術館,順著原生態石板路往上走,地中海風格民宿、粉色石壁雕刻、中式鄉村書院、蓮花石刻噴泉等在綠樹掩映下有序分布,繪就一幅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鄉村新圖景。
劉家坡村黨支部書記劉愛菊見證了這個村從省級貧困村到“文藝村”的變遷。“我們村之前叫‘光坡村’,打眼兒望去全是光禿禿的石頭,但這幾年村子發展越來越好,已有十余人把戶口遷回村里。”
劉家坡村的變化,源于沂河源田園綜合體發起人董方軍的構想。“這里的石墻、石屋、石街、石垛,不正是渾然天成的石頭藝術博物館嘛。”他決心用藝術“點石成金”,讓老鄉吃上“藝術飯”。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
次年,應董方軍邀請,山東財經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張凌云帶領的團隊進駐劉家坡村。幾個月實地考察和反復論證后,他們決定就地取材、因勢而建。
舊房拆下的石塊、木梁等可用作藝術館、文學館的建筑材料;廢舊老屋加裝幾片多彩玻璃窗,就變成色彩斑斕的民宿;世世代代以石頭為伴的村民則是天生的能工巧匠。
劉玉堂文學館、李心田文學館、桃花島文化藝術鄉村研究院、桃花島蔚然論語研究院、山東大學作家班文學館……幾年間,一個個文學藝術館紛紛在沂河源揭牌,一個集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于一體的鄉村生活美學綜合體初具規模。
“既能找到‘鄉愁’,還能發現‘藝術’。無論是住在這里的村民,還是背包的游客,都愿意到藝術館走走看看,有一種幸福感。”龍子峪藝術館群講解員、“90后”返鄉青年董雪對記者說。龍子峪村如今已坐擁十幾座藝術館,并入選第四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從構想到改建,沂河源田園綜合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直接間接共帶動1500余名村民就業。
5月24日,在山東華盛果品股份有限公司基地,“90后”負責人齊凱與村民一起給蘋果套袋。新華社記者 馬欣然 攝
鄉村產業“慧”發展
劉家坡村露天地里的蘋果樹上已掛滿團團簇簇的“沂源紅”新果,這個響亮的名字是當地果業的金字招牌。
就在果林不遠處,一個“智慧大腦”時刻監控著與蘋果有關的各項數據。從環境指標、果園情況,到干濕度曲線、實時市場價格,各類動態圖在監控室的大屏幕上一覽無余。
“只要在手機App上一點,澆水、噴肥、打藥都可實現自動化,不到10個農戶就能管理300畝果園。”山東華盛果品股份有限公司科沃云果業示范基地負責人齊凱對記者說。
科技賦能節約了人力物力,還大幅提升了蘋果品質和售價。“好生態加數字技術,‘沂源紅’蘋果發展如同它的名字一樣——紅紅火火。”魯村鎮黨委書記石運忠說。
把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更多的產品優勢、產業優勢,是鄉村產業的主攻方向。在源河香菇菌棒智慧化培育基地,一個個褐色菌棒經過攪拌、裝袋、滅菌、接種、刺孔等程序,出口到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基地負責人張振明說,作為2020年沂源縣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之一,基地選址與當地特色農業有很大關系。“蘋果木是生產菌棒很好的原材料,沂源縣正好有蘋果種植基礎。”
廢棄的蘋果木用于制作菌棒,待菌子成熟采摘后,廢棄的菌棒又為蘋果生長提供養料,形成生態循環利用產業鏈。這符合田園綜合體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設立初衷。
據介紹,沂河源田園綜合體各類產業可實現年收益9000余萬元,帶動周邊村民年人均增收1.2萬余元,各村集體收入實現增長。
3月27日,沂源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果業科科長徐志芳(右二)在張家坡鎮王莊村葡萄大棚內為果農講解管護技術。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人才興”才能“產業興”
“吃個飯的工夫就能去鄉村振興學院聽門課。”35歲的姬家峪村黨支部書記張德海從未想過,在家門口就能聽到大學教授講課。
自2020年12月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學院成立以來,張德海是這個學院培訓的3000多名熟悉“三農”知識的學生之一。正是受課堂教學啟發,他與沂河源各村黨支部書記打算以“共富公司+村集體合作社+民營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引進外來人才、提升當地人才資源的就地培育模式是鄉村人才振興的主動出擊和前置培育,能有效解決當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管理人才‘下去難、留住難、使用難’的棘手問題。”董方軍說。
開設村書記研修班、研究生進修班……鄉村振興學院通過“校地企”共辦,正努力打造一支綜合素質更高、知識更豐富、能力過硬的當地基層工作者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農村資源稟賦不同,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也不求相同,但人才永遠是第一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吳國寶認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培養有戰略眼光的鄉村規劃人才是關鍵。
隨著家鄉各項基礎設施的提升,越來越多年輕人返回沂河源。魯村鎮黨委副書記高源澤說,這幾年,沂河源已吸引40多名大學生返鄉入鄉,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中國正在山東、江蘇、海南、陜西等地積極探索建設田園綜合體試點。以沂河源田園綜合體為代表的全鏈條發展路徑在山東泰安、濟南等多地實踐,為更多鄉村探索田園綜合體新模式提供了可借鑒的“鄉村振興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