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教育報
2023-10-23 10:04:10
原標題:濱州市探索基礎教育“社會力量參與”新路徑
來源:山東教育報
原標題:濱州市探索基礎教育“社會力量參與”新路徑
來源:山東教育報
10月18日,記者走進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第一實驗小學,正趕上大課間時間,學生們有的做扇操,有的做繩操,有的做球操,一招一式彰顯出健康活潑、伸展靈動的韻味。在這所由三所偏僻村辦小學合并成的新建小學,從天津引進的校長梁峰說:“僅去年一年,集團就投入670萬元為學校改善辦學條件、購置各種器材,學生綜合素養得到了很大提升。”
北海經濟開發區第一實驗小學是由魏橋國科教育集團助學的一所公辦學校。濱州市發揮社會力量助學和集團化辦學特色,打造優質均衡發展教育高地和教學改革試驗田,自2021年起,啟動了魏橋國科基礎教育改革試點項目,由魏橋國科教育集團助學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的兩所公辦基礎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及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鄒平市的3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對推進區域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多樣化、有特色教育需求供給能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堅持公益原則,為教育公平“強動能”
隨著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等的不斷發展,如何在區域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下,打造優質均衡發展教育高地和教學改革試驗田,為開發區乃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教育環境,成為濱州市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亟待突破的重大課題。對魏橋集團來說,企業先后在開發區建立了魏橋國科科技園、魏橋北海工業產業園區以及多個生產基地。以公益基金助學模式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魏橋集團既可以為當地群眾和企業員工子女提供優質教育資源,進而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勵人才,也能夠助力國家鄉村振興大計,踐行企業“為國創業、為民造福”的價值追求。
濱州市創新性采取魏橋國科教育集團以“助學”的方式進行辦學,全面深入地參與企業駐在地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知易行難,怎樣助學?如何深入?濱州市這樣答題。
——“公辦學校(幼兒園)國有性質不變,公益屬性不變,所有權不變,法人地位不變。”魏橋國科教育集團理事長、總校長鄭旭東說,教育部門管理和指導、監督學校的黨建、辦學方向、意識形態、教職工編制總量、學籍和教育教學業務等,保證辦學的健康、有序、高效運行。
——“堅持公益性原則,以自己的方式反哺社會、打造優質教育資源,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探路。”鄭旭東介紹說,濱州市教育局(代表濱州市人民政府及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北海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教育集團作為執行主體,濱州士平公益基金會作為民助方,簽訂了三方合作協議,合作目標、內容、方式及權責非常明確,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基金助學的新模式。
——教育集團成立了教師發展、教育督導評價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做好校長和教師研修、科技人才早期培養、“強基計劃”中學落地、藝體特色創建等相關工作,對接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市教科院等資源,開展項目合作,打造優質平臺,為教育公平和學校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提升辦學條件,為鄉村教育“壯筋骨”
10月18日,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最東邊的岔尖小學,悠揚的葫蘆絲、鏗鏘的非洲鼓演奏聲開始在校園里蕩漾開來。“這是只有30名學生的教學點,學生們同樣能學習到至少一門音樂技能。”教育集團理事、副總校長張楚卿介紹說,“集團投資10萬元,為這個教學點鋪設了塑膠跑道、購置了學生們從來沒見過的樂器。現在,學生們都能有模有樣地演奏了。”
“集團堅持公益性原則,助力學校提升發展,相當于為學校創造了一條輸送給養的‘大動脈’。”張楚卿介紹說,教育集團助學之初,5所學校和1所幼兒園的辦學條件、師資配備、教學管理等相對薄弱和落后。政府保存量,集團做增量。在政府保障公辦學校正常投入的基礎上,教育集團激活“人、財、資源”等要素,提升農村學校發展水平。據統計,三年來,已投入資金6758萬元,用于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教學設施;從全國各地引進45位名校長、名教師,讓農村學校師資更強大、結構更優化;投資引進北京師大等優質教育資源,助力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結合當地實際,打造特色化課程,強化校本研究……這些舉措把“辦最好的農村學校”落在了實處。
“濱州魏橋國科教育集團致力于辦濱州人民向往的學校,讓家長有更多樣的選擇,讓孩子有更多元的發展。”鄭旭東說,“為提升鄉村教育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我們正盡心竭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構建靈活機制,為學校發展“增活力”
“由過去完成領導安排的工作,到現在要主動謀劃工作,角色變了,工作責任心也就更大了。”今年暑假,年輕教師刁珊珊經過競選,成為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第一實驗小學五年級的年級主任。根據“雙向選擇,雙向負責”的要求,她選擇25名教師組成了一個嶄新的教學團隊。據介紹,這所學校有12名原管理干部、8名教師落聘待崗。
校長、名師全國招聘,干部能上能下,教師能進能出……教育集團建立了靈活的內部管理機制,現代學校制度呼之欲出。近年來,先后為助學學校聘請了6名全國知名校長,形成了專家治校格局;選聘全國知名骨干管理干部和教師100多名,名師帶動效應逐漸顯現;建立了教師成長與發展機制,實行干部競爭上崗、教師雙向選聘。今年暑假,助學學校進行了內部機制改革,24名原來在管理崗位工作的干部落聘,8名任課教師轉到后勤等崗位。同時,構建了教師績效獎勵機制,僅此一項,每年就投入1000多萬元;還專列120萬元設立了校長基金,最大限度支持校長自主辦學,不因資金問題而耽誤改革創新。
“我們學校開設了109門選修課程,每名學生都能按照興趣愛好選修1—2個項目進行發展。”梁峰說,教育集團鼓勵助學學校實施創新特色辦學,引導各學校形成學術氣息、研究味道、藝術氛圍。如今,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第一實驗小學的“三生”課堂研究、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第一中學的校本化全學科大單元教學研究、濱州實驗中學的“126課堂教學模式”等教學改革項目,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呈現出蓬勃的活力。
“‘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模式,為鄉村教育振興提供了有效途徑。在保證基礎教育正確辦學方向和公益、普惠、公平的前提下,不斷改進優化鄉村教育資源和學校管理機制,我們依然在路上。”濱州市教育局局長李美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