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3-11-09 10:33:11
原標題:海水魚養殖:從“兩條魚”到“深遠?!?/p>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海水魚養殖:從“兩條魚”到“深遠?!?/p>
來源:青島日報
海水魚養殖:從“兩條魚”到“深遠?!?/strong>
我國海水魚養殖規模年年攀升、品種不斷豐富、模式日趨多元,青島依靠在新品種培育、裝備研制、養殖技術等領域優勢始終深度參與、立于潮頭。
11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黃海所”)培育的大菱鲆新品種“多寶1號”“多寶2號”在山東等地推廣;青島通用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通用”)培育的石斑魚魚苗正在運往南方地區養殖;青島國信集團投資建造的全球首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海上游弋式養殖大黃魚……大菱鲆、石斑魚、大黃魚,這些不同品種的魚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海水魚。
耕海牧漁,是向海洋要食物、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之舉。縱觀我國海水魚養殖,養殖規模年年攀升、養殖品種不斷豐富、養殖模式日趨多元,而青島深度參與、立于潮頭。
我國海水魚養殖是怎么一步步發展起來的?記者走進各個涉??蒲性核?,專訪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探尋青島如何助力我國海水魚養殖走出一條進階之路。
“國信1號”養殖工船在海上游弋式養殖大黃魚。
規模化發展從“兩條魚”開始
秋天的青島小麥島公園,風景如畫,游人如織。漫步其中,難以想象小麥島“蝶變”前的模樣。上世紀,小麥島上全是土路,雜草叢生,登島的幾乎只有附近的漁民和進駐在島上的幾家科研單位工作人員。但就是在這個小島上,黃海所的科研人員完成了多種海水魚特別是大菱鲆(多寶魚)的繁育,推動了我國以海水魚類為代表的第四次海水養殖產業化浪潮的興起。
“我國海水魚養殖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規模化養殖則始于80至90年代。這一時期,我國南方突破了大黃魚繁育技術,北方突破了大菱鲆繁育技術,從而推動了大黃魚和大菱鲆的推廣養殖?!眹液K~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黃海所研究員關長濤表示,我國海水魚規?;B殖基本是從這“兩條魚”開始的。
海水養殖的首要問題是因地制宜選擇適養品種。在我國南方,大黃魚作為名貴的海水魚類,備受漁民、市場青睞。不過,20世紀70至80年代,過度捕撈特別是“斷子絕孫”式的敲罟圍捕作業——原理是利用多條漁船敲打竹板,讓大黃魚等石首魚類的耳石共振,致使其昏死,讓野生大黃魚資源幾近枯竭。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原站長劉家富為挽救這一瀕危魚種,在資源保護的過程中,帶領團隊突破了大黃魚人工繁育技術,推動了南方網箱養殖大黃魚規?;l展,被譽為“大黃魚之父”。
在我國北方,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科研工作者已經意識到開發優質魚類的重要性,特別是因為我國海水魚多是溫水性或暖水性種類,養殖需要越過一個冬季甚至兩個冬季才能收獲上市。越冬周期長、投資大、成本高,成為我國北方沿海開發規模化養殖的嚴重障礙。尋求一種既耐低溫又能快速生長的養殖品種,改變我國北方海水魚養殖的滯后局面,成為廣大水產科技工作者和養殖業者的迫切愿望。
“大菱鲆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立意引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海所研究員雷霽霖的學生,黃海所研究員馬愛軍說。大菱鲆是東北大西洋沿岸的特有名貴魚類之一,是冷溫帶不可多得的海水養殖品種。歷經12年努力,雷院士終于從英國引進了大菱鲆魚苗。在黃海所小麥島實驗基地,雷院士帶領團隊將大菱鲆魚苗養成成魚,并突破了大菱鲆規?;绶N培育的世界性難題,推動了北方工廠化養殖大菱鲆規?;l展,被尊為“大菱鲆之父”。
大菱鲆、大黃魚等魚類養殖的成功,推動了我國以海水魚類為代表的第四次海水養殖產業化浪潮的興起。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鱸魚、真鯛、石斑魚、卵形鯧鲹等海水魚類養殖也慢慢興起。“目前,我國已開發養殖的海水魚類超過100種,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主要養殖大黃魚、卵形鯧鲹、石斑魚、鱸魚、鯛魚、鲆魚、美國紅魚、軍曹魚、河鲀、鰤魚、鰈魚等11個種類?!标P長濤介紹,近40年來,我國海水魚養殖發展迅速,養殖產量已由1984年的0.94萬噸,發展到2022年的192.56萬噸,為市民提供著日益豐富的優質蛋白質。
黃海所研發的“藍鉆一號”大型養殖圍欄。
養殖空間向深遠海拓展
11月的青島,天氣漸涼,而西海岸新區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內,修造船、海工裝備制造熱火朝天,依然一片繁忙景象。2017年,世界首座大型智能化深海漁場“海洋漁場1號”在該基地內的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完工,交付挪威業主。這個漁業養殖重器的誕生,意義重大,用關長濤的話來說,“給予了我國深遠海養殖裝備以重要啟迪,促進了我國深遠海養殖裝備向大型化、重型化轉變。”
深海漁業養殖裝備的興起,折射出漁業養殖空間的拓展和養殖模式的轉變?!拔覈鴤鹘y的海水魚類養殖主要有海上網箱、陸基工廠化和岸帶池塘三種模式。21世紀之前,我國使用的網箱幾乎全部為淺水網箱,網箱規格一般為3米×3米或5米×5米,布設在近海10米水深以內;建立的陸基工廠,是在近海陸地建立‘溫室大棚+深井海水’的養殖模式,如此既可以通過海井獲得源頭活水,也可以利用大棚調控海水溫度;而岸帶池塘,顧名思義就是圍海岸而建的池塘?!标P長濤表示,這些養殖模式的推廣,提高了我國海水魚養殖產量,但也可以看到,它們都相對基礎甚至粗放,隨著近海養殖空間壓縮、海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以及城市更新改造等變化,更加綠色的深遠海養殖模式逐漸提上日程。
走向深遠海,需要新裝備。黃海所是我國最早開展深水抗風浪網箱研究的單位之一,多年來,關長濤帶領團隊研制出多種深水網箱,其中一款高密度聚乙烯(HDPE)圓形抗風浪網箱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如今已成為我國深水網箱養殖的主導類型。除黃海所外,我國南方以水科院南海所、浙江海洋大學為主要力量,也開展了深水網箱的研制和推廣應用工作。據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統計,21世紀之前,我國長40米以上的深水網箱極其稀有。2000年之后,逐漸發展起來。2003年—2022年,我國深水網箱養殖水體由353萬立方米發展到4398萬立方米,養殖產量由13022噸發展到393299噸。2022年,深水網箱養殖產量已占網箱養殖總產量的38%。
新裝備日趨大型化?!扒鄭u交付‘海洋漁場1號’后,我國大型化、重型化的漁業養殖裝備開始發展起來?!标P長濤舉例說,2018年,我國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潛式深海智能漁業養殖網箱“深藍1號”在青島建成交付。除“深藍1號”外,黃海所研發的“藍鉆一號”大型養殖圍欄、煙臺研發的“經海系列”網箱以及青島研發的“國信1號”大型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裝備陸續問世,目前我國四大海區大型深遠海養殖設施已有40余個,有力推動了海水魚養殖從近海走向深遠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青島市獲批建設全國第一個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在該試驗區內,依托“深藍1號”網箱,青島養殖的國產深遠海三文魚如今已經走上市民餐桌;2022年,全球首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青島建成交付,青島工船養殖的大黃魚如今也已走進千家萬戶。這些“青島實踐”都提前“契合”了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規劃方向。2023年6月,我國首個關于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印發,再次布局深遠海養殖。當前,青島正圍繞國家戰略深化布局,“深藍2號”網箱預計今年投用,兩艘15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已開始建造。在深遠海養殖方面,青島走在國內前列,正繼續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南北接力”“陸海接力”興起
身體呈長橢圓形,外觀為褐色或紅色,并具有條紋和斑點;肉質潔白,類似雞肉,有“海雞肉”之稱……這是石斑魚,我國海水魚主養品種之一。在青島通用,工作人員培育的石斑魚魚苗密密麻麻,活躍在一個個圓形水箱中,這些魚苗將運往南方地區養殖。目前,我國石斑魚養殖主要在南方,但青島、萊州等北方城市已成為石斑魚魚苗的重要產地。石斑魚“南苗北育”、南北接力的背后,源于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優勢。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作為一種新型、先進的養殖模式,最大的特點是通過一系列技術實現了養殖廢水處理后循環使用,在水資源利用、溫度調控、病害防控、養殖廢水排放控制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已在發達國家被廣泛采用?!秉S海所研究員曲克明介紹,在國家863計劃等項目支持下,以黃海所、海洋所、水科院漁機所為代表的科研力量聚力攻關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歷經20余年研發,曲克明團隊突破了多項循環水處理關鍵技術,建立了目前國內最先進和實用的循環水養殖模式,循環水利用率95%以上,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多次入選農業農村部十大主推漁業技術。
借助黃海所技術優勢,當我國北方地區普遍使用“溫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工廠化養殖模式時,青島通用最早嘗試使用循環水養殖技術養殖大菱鲆,并于2010年開始嘗試石斑魚的育苗養殖?!笆褂醚h水養殖系統育苗,可以為魚苗提供最適宜的水質和環境條件,并有效避免病原感染,使石斑魚魚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苯陙?,南方客戶的青睞,讓青島通用總經理張和森倍感振奮。
“我國石斑魚的主養區是廣東、海南、福建,三省養殖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8%。不過,南方利用池塘培育石斑魚魚苗的成活率不足1%,而北方利用工廠化循環水育苗的成活率超過10%。這是石斑魚‘南苗北育’盛行的原因?!敝袊こ淘涸菏俊ⅫS海所研究員陳松林表示。
得益于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優勢,陸海接力也開始興起?!昂K~養殖‘陸海接力’的概念其實最早由雷霽霖院士提出,我們針對牙鲆和大菱鲆‘兩條魚’進行了實踐?!标P長濤告訴記者,我國北方海水魚養殖最大的挑戰在于溫度。所謂“陸海接力”,本質就是當海水溫度合適的時候,將魚搬到海上去養;當海水溫度不合適時,再轉移到陸基工廠養殖。當前,多個城市都在布局“陸海接力”養殖?!皣?號”養殖工船將陸地上培育的大黃魚魚苗轉移到養殖艙體,并根據海水溫度南北游弋式養殖,也屬于“陸海接力”“南北接力”范疇。
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也在加快謀劃。2023年4月,該試驗區內“深藍1號”首次實現大西洋鮭度夏收獲,成功驗證了三文魚在中國全周期養殖的可行性。但即使可以全周期養殖,最好的養殖方式可能還是“陸海接力”。山東海洋集團正加快布局,著力形成“陸基產業園區+深遠海產業園區”陸海接力集群式發展新模式。
海水魚新品種加快創制
海水魚養殖業高質量發展,良種是基礎。時值秋季,黃海所培育的石斑魚“金虎雜交斑”、大菱鲆“多寶1號”“多寶2號”等多個海水魚新品種或加快育苗進程,或在廣東、山東等地推廣,正持續為我國海水魚養殖提供良種。截至2023年,黃海所除了引種大菱鲆外,還人工培育了9個海水魚新品種,共獲批國審海水魚新品種10個(2008年之前,引進種也進行審定),占我國海水魚新品種總量的45%。
“隨著我國海水魚養殖的快速發展,種質退化、病害頻發等問題逐漸涌現,亟需加強海水魚良種選育工作。”關長濤介紹,我國海水魚類育種工作始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因為培育一個魚類新品種一般至少需要10年,因此到2010年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才首次審定3個人工培育的海水魚新品種,但到2023年,我國累計審定的海水魚新品種已達到22個,發展迅速。
當然也應該看到,我國海水魚養殖歷史較短,良種選育工作起步較晚,海水魚新品種的數量還不夠多。但我國科研人員正利用基因組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前沿技術,加快培育具有優良性狀的海水魚新品種。這其中的代表,是陳松林團隊。
2012年以來,陳松林帶領團隊建立了半滑舌鰨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體系,以此為依托,育成牙鲆“鲆優1號”“鲆優2號”和半滑舌鰨“鰨優1號”3個海水魚新品種;2014年,陳松林團隊首次對半滑舌鰨開展基因編輯研究并獲成功,開海水養殖魚類基因編輯之先河,由此推動了我國在各種海水養殖魚類中開展此類研究。
“我國海水魚類養殖潛力巨大,但在良種選育方面還存在不足。目前,基因組選擇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只在半滑舌鰨等少數海水魚類上獲得成功,未來需要我國科研工作者繼續攻關,加強現代生物技術在海水魚類繁育和種質創制上的應用?!标愃闪终f,他今后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將已經在鲆鰨魚類中建立的基因組育種技術盡快在其他海水魚類上推廣應用,支撐突破性新品種的培育。
回顧我國海水魚養殖發展,一路進階;面向未來,我國科研工作者充滿信心?!皣液K~產業技術體系立足青島、面向全國,搭建了一個跨部門、多學科合作的平臺,將圍繞制約產業的突出問題,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發、集成、試驗和示范,為我國海水魚類養殖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标P長濤表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