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3-12-25 15:52:12
原標題: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公布,青島15人入選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公布,青島15人入選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25日訊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確定329名傳承人為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青島市李樹才等15位傳承人榮登榜單。我市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總人數已達到38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代表性人物。青島市的這些傳承人代表了多個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涵蓋了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戲劇、傳統醫藥、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傳統技藝等多個領域,展現了青島市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十五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將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傳承傳播的中堅力量,在未來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曉婷)
相關鏈接
入選傳承人簡介
李樹才,1951年2月生,省級非遺項目嗩吶藝術(膠州吹打樂)代表性傳承人。長期致力于膠州吹打樂的傳承發展,個人技藝超群,吹、打、彈、拉樣樣精通,特別擅長吹管類樂器嗩吶、笙等,以及打擊類樂器鼓、鑼、鈸等。1969年參軍到膠州,后轉業到青島市茂腔劇團,國家二級演奏員,現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青島市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膠州市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膠州市文化館民樂團和吹打樂團團長。
姜秋芝,1972年8月生。國家級非遺項目柳腔代表性傳承人。姜秋芝全面繼承了老一輩藝術家的說、唱和表演渾然一體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特點,尤其擅長扮相俊朗的小生,形成了剛柔并濟、委婉清新的藝術風格。能演出《趙美蓉觀燈》《尋兒記》《花燈記》等柳腔代表性作品。
王本宏,1959年4月生,國家級非遺項目茂腔代表性傳承人。1982年7月考入原膠南縣茂腔劇團師承省級傳承人王淑嫻逐步形成了“表現人物真實可信、唱腔高吭流暢、淳樸渾厚且富有穿透力”的表演風格。先后在傳統戲《王漢喜借年》《尋兒記》《恩仇記》等劇目中擔任主角。1990年在青島市專業劇團青年演員基本功考核中獲“二等獎”;以后在傳統戲《西京》《姊妹易嫁妹》《寇準背靴》等四十余部劇目中擔任主要角色。
姜玉濤,1965年11月生。省級非遺項目木偶戲(萊西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姜玉濤所做的木偶道具,造型獨特,活靈活現。表演方面,姜玉濤熟練掌握木偶表演的三大基本功,而且手指靈活度高,對劇中人物的性格拿捏精準,表演起來生動靈活,達到了人偶合一的狀態。帶領團隊創作木偶新劇目二十多個,如《三打白骨精》《羅成拜師》《嫦娥舒袖》《木偶變臉》等,深受大眾喜愛。
王勇,1965年4月生,國家級非遺項目螳螂拳代表性傳承人。自幼受祖父王玉山的熏陶,又經伯父王元亮的洗禮,再從其父王元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全面繼承了螳螂拳的衣缽,并能夠在系統掌握螳螂拳的基礎上,根據其源流發展,守正創新。
匡如湖,1968年5月生。省級非遺項目嶗山道教武術代表性傳承人。全面掌握嶗山道教武術的歷史發展流變以及其養生健身實用知識,熟練掌握嶗山道教武術的修習精髓,系統梳理嶗山道教內家拳技法,使其體系更加明晰、完善,同時投身于嶗山道教武術的傳習,積極協助相關部門進行嶗山道教武術的普查與資料匯編。
劉正海,1953年9月生。省級非遺項目三鋪龍拳代表性傳承人。從七歲開始跟隨父親劉利忠學習劉家拳(后改名為三鋪龍拳)對于三鋪龍拳主體拳1—4路的套路動作和要領以及拳譜、拳理不但能了如指掌,熟記在心,靈活運用。著有《三鋪龍拳》一書,并編寫了武術進校園地方課本《十步拳》和非遺在社區大眾讀本《三鋪龍拳養生功法操》《三鋪龍拳英雄扇》等教材,50年來傳授和訓練過三鋪龍拳的學生和徒弟達到3萬多人。
王德蕊,1948年11月生,省級非遺項目膠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王德蕊在傳承中大膽創新,思路開闊,跟上時代的步伐,創造出多幅反映社會主義新生活、新農村發展的好作品。在設計過程中,大膽取舍,陰陽結合,使作品有通透感。在表現手法上,做到剛中帶柔,粗中有細,雅中見巧。制作過程中剪刻兩用,具有剪制大作品的能力。
王明香,1948年1月生,省級非遺項目膠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從事剪紙技藝60余年。從8歲開始學剪紙,擅長花鳥動物人物風景,以自創、精細、栩栩如生為特色。多次獲得青島“十佳傳承人”“青島民間十大匠人”“民間傳統技藝人才”“最美非遺傳承人”“黃島區優秀母親”等稱號。
韓國棟,1963年3月生,省級非遺項目指墨畫代表性傳承人。從事指墨畫學習、創作、理論研究、傳承教學已達43年,已構建了一套指墨畫理體系,其中包括指墨技法、指墨創新畫法理念、指法語素要義、指墨構圖變化規律、指墨賦彩要訣、指書題款等指墨技道畫理,有力地推動了指墨畫的教學與傳承,為美術界所廣泛關注。
曲知悟,1966年1月生,省級非遺項目海產品制作技藝(沙子口金鉤海米加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繼承傳統制作知識的基礎上,曲知悟對金鉤海米加工過程中的火候、時間、用料、外觀、營養與口味上等諸多環節進行系統總結。同時,為了有效保護金鉤海米加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曲知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扎實的工作。
于同剛,1981年10月生,省級非遺項目酒傳統釀造技藝(寺后老燒鍋酒傳統釀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全面掌握寺后老燒鍋酒傳統釀造技藝相關知識、歷史文化及手工技藝,2002年根據祖傳釀制技藝,制定了嚴謹規范的技藝流程。能夠運用掌握的技術知識和工藝展開研究,向社會展示和宣講寺后老燒鍋酒文化,產生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
孟憲良,1958年6月生。省級非遺項目棒槌花邊技藝(即墨花邊傳統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全面掌握即墨花邊的相關知識、歷史文化及手工技藝,熟練掌握即墨花邊技藝特點的基礎上,梳理針法、技法,使其更加完善,改善前期資料不全,技藝混亂情況,制定了技術規程。獨創了核心技法“絲帶繡”這一針法,使層次更加鮮明,浮雕感突出,產品美觀性更好,為即墨花邊發展創新做出貢獻。
楊春生,1964年8生。省級非遺項目膠州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出生于一個木匠世家中,從小受到家庭中濃厚的家具文化熏陶,自幼就跟隨父親學習膠州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藝,學徒期間很快成為了膠州作制作技藝的技術骨干。在家庭作坊的基礎上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專心研究、修復“膠州作”家具。后期新建膠州九興博物館,用以膠州作古典家具的展示、交流和傳承。對膠州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李先曉,1964年5月生。省級非遺項目中醫診療法(李氏小兒推拿秘笈)代表性傳承人。1964年5月出生,現為李氏小兒推拿秘笈第三代傳承人,李德修小兒推拿職業培訓學校校長。在全面繼承李氏小兒推拿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強化理論知識,優化辨證經驗總結,強化推拿療效的提升,在前人常見病治療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結合當前時代和社會的運行特點,增加相應病癥的治療經驗,并對小兒常見病癥進行了歸納總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