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4-01-09 09:54:01
原標題:打開發展縱深 濟南全速飛奔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打開發展縱深 濟南全速飛奔
來源:齊魯晚報
編者按
小清河完成重載試航、濟鄭高鐵全線通車、軌交二期建設6條線路進展順利……2023年,濟南“強省會”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24年是濟南實施“十四五”規劃、推進強省會建設的關鍵一年。2024年,濟南工作如何謀劃部署?改革怎樣持續推進?走好新的“趕考路”,濟南擁有怎樣的“底氣”?讓我們拭目以待。
“早上在濟南吃把子肉,中午在鄭州喝胡辣湯。”隨著濟鄭高鐵的全線開通運營,濟南都市圈、山東半島城市群與中原城市群乃至黃河流域的碰撞,將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動能。
“強城”時代下,都市圈已成為城市發展新的增長極。如今,都市圈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圈與圈之間也在探索實現共贏多贏。濟南都市圈應當何為?
記者 夏侯鳳超 李夢瑤
打造“大濟南”
發揮“圈心”帶動力
元旦假期,在濟南上大學的劉飛從長清站“打”了趟高鐵回到了聊城老家。濟鄭高鐵的全線開通,讓濟南聊城實現高鐵通達,這意味著濟南都市圈快速交通網又完成了一塊重要拼圖——除濱州、東營外,濟南都市圈已實現高鐵串聯,待2026年濟濱高鐵建成通車、2027年津濰高鐵通車后,濟南都市圈將實現“城城通高鐵”。
2020年,山東省政府發布《關于加快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促進濟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東營7市“一體化”布局。“7城抱團發展,濟南都市圈區域一體化的框架已經拉開,不同城市之間借力賦能、協同發展的步伐穩步推進,并且一些效果已經顯現出來。”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吳學軍認為。
都市圈強,需要強“圈心”。縱觀國內國外成熟發達的城市群、都市圈,無不是有一個經濟發達、輻射引領力強的核心城市在帶動。近日公布的《山東省黃河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中,提出“一圈兩帶五區”的概念,其中“一圈”就是濟南都市圈。
“大濟南”也隨著“強省會”等戰略的密集布局,展現出“圈心”的作用。“從國家區域整體的規劃和濟南的區位優勢來看,濟南居于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責無旁貸是‘圈心’。”吳學軍認為。
“圈心”的實力決定都市圈的高度,周邊地區發展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效應。在吳學軍看來,“以濟南的城市能級和區域輻射能力,完全可以肩負起引領周邊城市一體化發展、打造區域經濟核心增長極的使命擔當。”
濟鄭“牽手”
打開中原腹地大門
濟鄭高鐵是濟南打開通往中原腹地一扇新大門的“金鑰匙”。濟南通過鄭州可以便捷抵達西安、太原,并且進一步可以通過鄭渝高鐵等線路,南下沿長江直達西南地區,融入成渝都市圈、中原城市群。
此外,濟南通過鄭州連接西安、蘭州、西寧等沿黃城市,連接起“一帶一路”的大通道,將“一帶一路”向東延長形成“一字型”黃河經濟帶。加快沿黃9市要素集聚水平,濟南作為黃河流域對外開放的門戶,將成為拉動沿黃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引擎。
不靠海、不沿邊,作為內陸城市的濟南,不僅想“牽手”各大都市圈,發展的征途還要走向星辰大海。
2023年12月10日,千噸級桅桿式起重機部件成功運抵海南東方市八所港,從濟南出發的“寶瀛6”號多用途船順利完成小清河航運的首次“河海直達”運輸任務。
向南,通過小清河與京杭運河相連,串聯起都市圈內的德州、聊城,內河航運可以直接進入國家航道網,通過水路直達長江、贛江、湘江,真正把山東內河水路運輸全面激活。向東,小清河成為貫穿山東省中部工業走廊的一條內河水運大通道,與省會經濟圈和膠東經濟圈相連,東出渤海連接海上絲綢之路。
“從一般規律看,都市圈是形成城市群的重要基礎。”吳學軍表示,置于北方大城市群規劃視角來看,濟南都市圈鏈接起鄭州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實現三圈相融。屆時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更加便利,或將重塑北方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實現更大層面的共贏。
濟南都市圈的未來,將北接京津冀、南連長三角、東承環渤海經濟圈、西通中原經濟區,具有承東啟西、銜南接北的特點。濟南都市圈將全面融入全國經濟發展大局中。
“出海”向外借力
拓展朋友圈
“濟南都市圈要脫穎而出,應當放寬眼界,成為山東對外開放的新前沿。”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董彥嶺認為,連通四海的“大交通”網的構建,讓濟南有底氣成為一座外聯內暢的開放之城。
2023年12月28日,濟南董家鐵路國際貨運中心,一列滿載著空調、干衣機等家電的火車駛向俄羅斯,標志著濟南2023年開行中歐班列突破1000列大關,濟南也成為山東首個中歐班列開行破千列的城市。
中歐班列開行6個年頭,通達20多個國家的47個城市,一列列班列讓越來越多的“濟南造”走出國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這只是濟南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
“沒有強大的產業支撐,大交通的構建就會失去價值,都市圈建設就等于無源之水。”吳學軍認為,雖然當前濟南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站上了發展新高度,但仍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出海”向外借力是關鍵一步。
對此,濟南也深諳這一點,迫切搭建“走出去”“請進來”平臺。
聚焦當前濟南四大主導產業和十大標志性產業鏈群,2023年,濟南組織了儒商大會、中日產業創新發展交流大會、民營企業500強峰會等推介活動;引進世界500強、中國制造500強項目53個。
2023年7月,濟南在德國法蘭克福召開了“濟南-德國智能制造產業高端交流會”,此次出訪成功簽訂合作意向9個,其中8個為對德合作項目。“德國一直是濟南的老朋友。”濟南市投資促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洪偉表示,2023年,濟南不僅訪問了德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老友,還在非洲結交了埃塞俄比亞、赤道幾內亞新友,國際“朋友圈”擴展到歐亞非三大洲。
有“標兵”還有“強兵”
全力追趕才有出路
2023年,沈陽、杭州、鄭州、廣州、深圳先后宣布晉級國家級都市圈。至此,國家級都市圈數量已快速增長至12個。濟南發展都市圈形勢時不我待,可謂前有“標兵”、周圍有“強兵”。
《山東省黃河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中,對濟南都市圈有了明確的要求,從被頻頻納入國家和省的重要規劃中看,山東和濟南對于打造“全國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勢在必行,也任重道遠。
在董彥嶺看來,進一步做強“圈心”是“牛鼻子”,借助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濟南借力交通網、協同沿黃,進一步引導高能級服務和高端要素加快聚集,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引領區、我國北方地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
都市圈發展,濟南不能唱獨角戲,只有產業聯動、區域協同發展才能駛入“快車道”。都市圈內的城市要明確定位,有的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主,有的以文化旅游、科研創新為主,有的則要突出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最終,都市圈內形成創新引領的區域產業體系和協同創新體系,完善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機制,健全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
事實證明,在各類資源的加持下,才能跑出區域協同發展“加速度”,圈與圈之間,也能探索出更多共贏多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