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2024-02-26 11:35:02
原標題:漁村年味兒此時濃!煙臺黃渤海新區第32屆漁燈節如約而至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漁村年味兒此時濃!煙臺黃渤海新區第32屆漁燈節如約而至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農歷正月十三、十四,煙臺黃渤海新區第32屆漁燈節如約而至。23日一大早,煙臺黃渤海新區大季家街道蘆洋村中心大街上熱鬧非凡:火紅的秧歌扭起來,歡快的鑼鼓敲起來,花傘翻飛、綢扇飄舞,漁民們帶著貢品和漁燈前往海邊,記憶里漁村的“年味兒”又來了。
早上9點,帶著老百姓美好心愿的祈福巡游在蘆洋村中心大街準時開始。伴隨著聲聲鑼鼓響,由4個方陣組成的巡游隊伍瞬間將現場氣氛點燃,熱鬧紅火的氛圍彌漫在整條街道。熱鬧的秧歌、歡騰的鑼鼓,表演者們伴隨著鼓點,用充滿感染力的秧歌將漁燈節的“年味兒”推向了高潮。男女老少圍在秧歌表演周圍,不時舉起手機拍照錄像、拍手叫好,巡游中熱鬧滾燙、其樂融融的氛圍讓漁燈節的寓意變得具象。
“走起!”中午12點58分,隨著一聲長喝,煙臺黃渤海新區古現漁燈節巡游正式開始,震天的鑼鼓聲瞬間點燃了現場的熱情。花車開道,金龍陣隨后,在一公里多的巡游路線上,舞龍舞獅秧歌隊讓膠東漁文化在碰撞中迸發出了強大生命力和無限魅力。
不僅有巡游,“政府巧搭臺、群眾展才藝”的文藝節目匯演同樣吸引眼球。20個節目輪番上演,帶來一場原汁原味的漁家風情視覺盛宴。
在今年的漁燈節現場,除了豐富的民俗展示外,當地還將漁燈節品牌與鄉村振興充分鏈接,打造了充滿農趣的“黃河大集”。
在集市上,不僅有剪紙、糖畫等非遺手造,還有花餑餑、草莓等美食和農產品,在滿足游客賞民俗、品美食需求的同時,也為鄉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漁燈節就是活的歷史、活的文化,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我幾乎每屆漁燈節都不落下,希望用相機好好記錄下漁燈節的每個細節,這真的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攝影愛好者張先生告訴記者,文化就是要在身臨其境中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而漁燈節恰恰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平臺。
漁燈是漁民在茫茫大海中辨識方向的指引,有著吉祥的寓意,所以漁燈節一直是漁民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煙臺黃渤海新區沿海一帶有山后初旺、蘆洋、八角等十幾個漁村,建村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初期,由此推算,漁燈節至今已有500余年歷史。
“對于我們漁民來說,漁燈節比過年都重要!”大季家街道蘆洋村漁民劉平自1997年起便開始出海捕魚。提起漁燈節,他有著許多的記憶:從記事起就參加漁燈節,幾乎每年都不落下,從看著父母祈福到如今自己親手制作漁燈,在傳承中,他對漁燈節有著難舍的情感。“漁燈節是我們沿海漁民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個念想,老百姓每年都盼望著這個節日。”劉平告訴記者。“為了保障今年的漁燈節能夠正常順利舉行,村兩委在安全保障工作上格外上心。”在采訪中,蘆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夏廣生告訴記者,由于前兩天的惡劣天氣影響,他們提前進行清雪工作,并時刻關注天氣情況,確保漁燈節各項環節順利進行。
從歡天喜地的花車巡游,到形式多樣的非遺展示,再到極具膠東特色的放漁燈儀式,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漁燈節,不僅承載著百姓祈求風調雨順、魚蝦滿艙的美好心愿,更成為了傳承漁俗文化、弘揚闖海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的盛大節日。
有漁村即有漁燈節。作為一種符號,漁燈穿越古今,見證了那些搖櫓的年代,也見證了當代的發展。
近年來,煙臺黃渤海新區充分發掘和弘揚漁燈文化,打造特色漁文化創意產業鏈,榮獲“中國漁燈文化之鄉”稱號,推動傳統漁家民俗和漁家風情煥發出新的活力,有力地促進了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漁燈節也已從漁民自己的活動變成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節慶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性海洋文化產業。
年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逐漸演變成一個個珍貴的文化符號,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構建出一個個充滿年味兒的特殊記憶。未來,煙臺黃渤海新區將繼續通過對傳統文化細致嚴謹的考證,對其蘊含的精神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努力讓文化記憶真正“活起來”“傳下去”,全面推動文化、旅游“雙繁榮”,加快建設經濟、文化“雙高地”。
YMG全媒體記者 衣玉林 通訊員 姜乾 王凱 趙心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