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05-18 14:28:05
原標題:國際博物館日丨海報新聞對話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國際博物館日丨海報新聞對話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
來源:海報新聞
陜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侯寧彬接受海報新聞記者采訪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陳嘉偉 西安報道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中國主會場設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并在當天推出“秦漢文明”系列特展。
近兩年,文博熱在全國范圍內持續升溫,準點預約、深夜搶票、排隊等候成為常態,“為一個展奔赴一座城”的旅行者不在少數。
今年“五一”假期,“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一票難求”;三星堆博物館累計接待游客126652人,平均每天2萬多人;山東旅游收入逾400億元,“文物主題游”受熱捧,“跟著文物游齊魯”漸成風尚……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和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五一”假期前三天共接待游客近4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在文博熱和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設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這兩大背景下,海報新聞采訪到了陜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侯寧彬,就文博熱、博物館的公眾教育功能、博物館與城市發展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以下是對話實錄:
海報新聞: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與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關系和區別?
侯寧彬:先厘清一個概念,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并不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新館,他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分館,這是一個概念問題。因為我們經常會因為“新”和“分”的這樣一個詞的這個用法不同,大家會有不同的理解,認為陜西歷史博物館要從大雁塔(區域)搬離,然后去一個新的地方去發展,所以我們要先厘清這個概念。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上個世紀90年代建起來的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也有中國第一座大型的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之稱。經過30多年的開放發展,我們現在面臨的壓力很大,也就說我們的展示空間嚴重不足,這種情況下,博物館熱又成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那如何解決我們展示不平衡或者不充分的問題,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
位于市內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已經融入這個城市的整體面貌之中,我們是沒辦法在原址上向外擴展我們的空間。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陜西省委、省政府就一直在籌劃要建一座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分館,來解決我們展示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
基于這樣一個理念,我們就跟西咸新區的秦漢新城進行商議,能不能把秦漢新城新建的一座博物館交給陜西歷史博物館作為分館來運營和管理,這才有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
海報新聞: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為國際博物館日做了哪些準備?
侯寧彬:實際上去年我們就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希望2024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能夠放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秦漢館計劃是在今年的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國際性活動,擴大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的影響力。我們申請以后,國家文物局很快就研究通過了我們的申請。
展覽展示方面,2023年12月29日,秦漢館基本陳列“天下同一 秦漢文明主題展”開放以后,社會各界也給我們提出了一些諸如文字、地圖準確性、文物展品精度不夠的問題。通過幾個月的試運營,目前我們已經對基本陳列“天下同一 秦漢文明主題展”相關內容進行了調整,也補充了一些精品文物,也希望在正式開放后,給大家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
除了基本陳列,秦漢館的整個展示體系還包含兩個專題陳列——“城與陵”、“技與美”也將在正式開放后與公眾見面。“城與陵”是通過都城和陵墓的一些考古發現來呈現秦漢時期的國家文化的面貌;“技與美”是通過考古發掘出土的一些文物上留下的文字、畫面、造型等等,通過這樣一個視角來呈現當時秦漢社會藝術魅力。
我們希望通過這三個展覽把秦漢文明的主脈呈現給公眾,同時也能告訴大家,那時候國家文化的主體是什么,那個時候的人們是怎么看待藝術,通過這三個展把秦漢社會立體的呈現給公眾。
其次,我們秦漢館五組建筑中,還有一個建筑我們規劃了一個臨時展覽。2024年是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十周年,我們希望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將申遺成功以后,絲綢之路沿線的一些文化遺產的變化,通過這個展覽來呈現給公眾,這個展覽也會在5月18號正式對外開放。
海報新聞: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與研究”。在您看來,有哪些措施和手段可以促進博物館教育功能、研究功能的實現?
侯寧彬:事實上“致力于教育與研究”這是博物館一直在推動的主要工作,教育和研究就是我們博物館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工作。
博物館是激發人創造力、好奇心的一個非常有效的空間,它跟課堂不太一樣,課堂上我們是通過老師的教導、通過書本的知識給大家傳遞一個觀念,但是你在博物館里,你能看到我們古代人通過自身的勞動創造出來的這樣一種燦爛文化,你就會有一種歸屬感,你也會有一種成就感。那么在觀看這些東西的過程中,就可能會激發他的一些好奇心,激發他的一些創造力,在將來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能夠把看到的這些東西或者體驗到的一種精神,融入生活、融入工作、融入學習,所以說博物館是一個日常教育不可替代的一個空間。
那么這種教育如何讓它更好的去傳播,如何讓每一個人能體會到這種教育的意義呢?作為我們博物館人來說,就需要我們練好內功,練好內功的核心就是加強我們對藏品的研究,只有把藏品的內涵價值研究透了,你才能把它的核心的要義才能傳遞給公眾,讓公眾通過觀看展覽,通過參與文化體驗活動,了解博物館文化。
我覺得教育和研究它是相輔相成的,應該說研究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研究的目的。
海報新聞:您認為博物館的發展應該如何與一個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結合?
侯寧彬:我始終秉持一種觀點,即每個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宏大的博物館。盡管其展現形式與提供的展品各不相同,但城市中的繁華景象、人流車流等元素,實則也構成了博物館的一部分。城市這座大博物館的展品,正是我們的行為舉止,它們反映了城市的風貌與發展水平。
因此,我們常常提及城市中的博物館,它是城市的文化地標。博物館的數量與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城市的文化面貌與發展水平。我認為,博物館應當融入城市的更新進程中,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高質量發展貢獻其文化力量。
博物館的力量,在于它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無論是對于國際交流,還是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博物館都發揮著不可替代且獨特的作用。作為博物館人,我們應將博物館與社會緊密相連,因為博物館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共享的空間。我們的所有工作,都旨在服務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海報新聞:文博熱的背景下,您覺得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方向還會有哪些新亮點,或者說還會在哪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圈呢?
我們現在一直強調一個概念,博物館要打破邊界,作為博物館的管理者和運營者,我們需要敞開我們的思路,不僅僅是靠我們博物館人自己來運營和管理好一個博物館。
我們要把我們的資源向社會開放,我們要把我們的課題向社會開放,讓社會上對這些資源和課題有興趣的一些人也參與博物館的研究。
只有打開邊界以后,我們的思路才能打開。就像陜西歷史博物館,我們現在就在建陜西歷史文化體驗館,這是互動性非常強的一個項目。還比如說我們建設了一個虛擬展廳,給公眾提供了一個虛擬空間和虛擬文物,游客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自己去創造一個展覽。有些觀眾的這種創造力是我們想象不到的,我們有時候也會在展覽的過程中吸取觀眾一些好的做法。
我覺得這就是教學相長的一種行為,也就是博物館打開邊界以后,你的思路會更加的清晰,你的發展的前景會更加的美好。
我覺得未來的博物館一定是打開邊界的博物館,要把博物館融入這個社會當中去,讓社會上所有關注文化傳播的人都介入我們博物館的運營和管理。
審簽:辛 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