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古山東人”的遺傳密碼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周學澤

2024-09-25 10:40:09

原標題:“古山東人”的遺傳密碼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古山東人”的遺傳密碼

來源:大眾日報

□ 本報記者 周學澤

近日,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團隊、生命科學學院金力團隊聯合廈門大學王傳超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王明輝團隊、山東省考古研究院孫波團隊及煙臺市博物館等13家單位首次獲取山東18個遺址的69例古基因組數據,并整合已發表的中國及其周邊人群的古基因組數據進行了群體遺傳學分析。8月14日,相關研究成果以“Genomic dynamic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Valley since the early Neolithic”(《新石器以來山東地區人群的遺傳史》)為題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上發表。

9月,記者多次聯系這次古基因組學研究的課題負責人、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了解到本次基因研究的詳細情況。文少卿表示,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像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在考古學上都占據重要位置,但一直沒有進行遺傳學的系統研究,本次基因分析成果豐碩,該研究通過古基因組比較分析,結合考古學和歷史學的材料、方法,重建了近六千年以來山東的人群遺傳歷史,以科技考古手段描述了中華民族“血脈”融合的動態過程。

古代山東人

和中原人群血源交流密切

本次基因分析表明,古代山東人和中原人群存在密切血源交流。一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山東人群深受黃河流域中游農業人群的影響。課題組對8個大汶口文化遺址的29例個體進行測序及分析,結果顯示,大汶口時期的人群主要是由黃河中游農業人群(58.6%-100%)和部分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中國南方古代人群三種祖先成分混合形成。

二是龍山文化時期:山東人群與大汶口時期的人群保持了遺傳延續性。該研究對3個龍山文化遺址(包括午臺、三里河和呈子遺址)的13例個體進行測序及分析,發現山東龍山文化人群在遺傳上基本(85.2%-100%)繼承自大汶口文化人群。

三是商周時期:山東人群進一步受到中原人群的影響。課題組對商周時期5個遺址(呈子、五村、兩醇、西三甲和東康留)的11例個體進行測序及遺傳學分析,發現中原人群在商周時期進入山東并與本地人群發生了混合。

四是秦漢之后:山東古代人群的遺傳結構基本上與現代山東人群一致。

文少卿表示,這次分析,還存在樣本密度不夠等缺陷,但有一點很清晰:古代山東人和中原人群存在密切血源交流,大汶口文化時期部分遺址“黃河中游農業人群祖先成分占比100%”是一項鐵證。

此外,古代山東人和中原人群存在密切血源交流,可能不是單向的,即不僅是黃河中游農業人群祖先到海岱東夷地區,也可能包括海岱東夷人群到黃河中游地區,是一種雙向流動,在考古文化上能清晰地看到這種跡象。遺憾的是,當前對中原地區古代人的研究還缺乏樣本,否則證據鏈就可以實現“閉環”。

令人感到高興的是,這次群體遺傳學分析,也驗證了長期以來齊魯大地上文物考古的一些結論。在古基因組學分析之前,歷代考古專家就已經對海岱東夷地區和中原殷商之間的關系作出各種判斷,本次遺傳學分析正好和考古結論形成相互印證。

1928年,考古學家吳金鼎在濟南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龍山城子崖的黑陶和河南安陽殷墟里的相似,并且在時間上早于殷墟黑陶,說明當時的中原人群和東夷人群存在密切交流,給當時流行的“中國本土文化西來說”致命一擊。

山東其他發現也證明了殷商和東夷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2003年3月至6月,山東大學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聯合對位于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的大辛莊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方輝認為,根據發掘情況來看,大辛莊遺址顯示出商代人的特征,而非山東土著的東夷人。本次古基因組學分析,和此前龍山城子崖、大辛莊遺址等地的考古研究結論相疊加,“單證”變成“復證”,使古代山東人和中原人群的密切關系無可置疑,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大汶口文化人群

和龍山文化人群是“一伙”人

本次基因研究分析,引人注目的是對古代山東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200-4600年)和龍山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的古人類基因進行了對比研究,明確了二者的傳承關系。

文少卿表示,通過遺傳學分析,課題組論證出山東龍山文化人群基本上繼承自山東本地的大汶口文化人群,這與考古文化上看到的兩種文化一脈相承的結果一致,二者時代上有先后,但在基因上看實際上是“一伙人”。

對于大汶口文化人群和龍山文化人群是“一伙人”,我國考古學家早有論證。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分布區域都集中在以泰沂山脈為中心的黃淮下游,在陶器上有緊密傳承關系。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欒豐實在《江漢考古》(2021年第6期)發表文章,《簡論大汶口和龍山文化之間的過渡期遺存》中指出:“其實,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的分布區域相同,文化的承載者和創造者均為古史傳說中的東夷族群,兩者本來就是同一支文化的前后不同階段,只是由于人為的原因,將其分別為兩支考古學文化。”

欒豐實進一步指出,“30年前我在探討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分期問題時,對兩文化之間的關系曾經感到很困惑。如果從陶器上看,大汶口文化晚期與龍山文化的關系,較之與大汶口文化中期更為密切。如龍山文化最重要的兩類禮器載體——袋足陶鬶和蛋殼黑陶高柄杯,最重要的幾類炊器和飲食器——罐形鼎、豆和筒形杯等,均是大汶口文化晚期也是龍山文化陶器組合中的主體因素,并一直延續到龍山文化最后階段。”

本次古基因組學分析,一方面揭示了大汶口文化人群和龍山文化人群是“一伙人”;另一方面對這“一伙人”的古基因分析發現,這“一伙人”并不完全是海岱東夷人,有海岱東夷人——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組,更有黃河中游農業人群祖先成分,還有少部分南方古代人群組,這為認識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古人群構成,提供了全新的觀察視角和證據。

大汶口時期的人群主要是由黃河中游農業人群(58.6%-100%)和部分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中國南方古代人群三種祖先成分混合形成,龍山文化時期山東人群與大汶口時期的人群保持了遺傳延續性,其中“山東龍山文化人群在遺傳上基本(85.2%-100%)繼承自大汶口文化人群”,說明兩個文化人群密不可分的傳承性,也使此前欒豐實等專家教授基于陶器相似性作出的“同一支文化的前后不同階段”的論斷,有了堅實的支撐。

文少卿表示,龍山文化成就很高,作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其農業、手工業和社會結構等方面的發展特別是精美的蛋殼黑陶的發現,證明了中國東部存在一個土生土長不同于仰韶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否定了“中國文化西來說”,我們通過基因研究發現了龍山文化人群對大汶口文化人群的繼承性,否認了文化變革是外來人群遷徙進入所致,它更多的是內部的一種文化上的創新,這就說明了龍山文化具有原創性。

山東土著東夷人有可能

四五千年前就開始“闖關東”

本次古基因分析,證明早在古代山東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200-4600年)和龍山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時期,山東土著東夷人,就和中原、南方,有了密切的血源交流;同時,更值得今天山東人關注的是“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組”。分析表明,包括傅家、五村和大汶口,他們除了黃河中游農業人群祖先成分,還需要額外22.2%-40.8%的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共同模擬成功。

“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組”基因攜帶者,很有可能就是山東早期生活人群——土著東夷人。基因分析證明,土著東夷人一方面頻繁和中原、南方人群交流,另一方面和東北人群基因存在相近性。

文少卿表示:基因分析表明,大汶口之前,環渤海古人群,包括山東和東北區域的古人群,在基因上更加接近。過去,在山東出土的史前人群個體比較高大,有一種懷疑和猜想,認為可能有高加索人基因,現在分析研究表明,這種懷疑和猜想并不成立。“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組”基因和東北亞地區的采集狩獵人群基因上更為接近,而東北亞人本身就比較高大。

此前,對山東后李文化、北辛文化人群組作的基因分析也顯示,他們與東北亞人群比較接近。后李文化距今約8500—7500年,因首次發掘于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后李文化遺址而得名;北辛文化距今約7300至8400年,年代上在大汶口文化之前,以滕州市官橋鎮北辛村遺址最為典型而得名。

這次古基因組研究從DNA的角度,證實了山東考古文化的連續也伴隨著基因上的連續。大汶口之前,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組和東北區域采集狩獵人群組基因相近,可以有一種猜想,即在新石器時代,古山東人和東北區域古人群已有往來,不排除山東土著東夷人那時就去了東北地區,當然這種交流很有可能也是雙向的。

明清大規模移民

對山東人群基因影響不大

本次基因分析研究文章指出,“秦漢之后:山東古代人群的遺傳結構基本上與現代山東人群一致”,即秦漢之后山東人群基因結構相對穩定。

秦漢時期以及此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山東地區雖也曾為不同割據勢力所盤踞,但人群基因一直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本次研究對秦漢及以后歷史時期的7個遺址(封山、西三甲、徐家營、洗硯池、東小宮、煎藥廟和東關東南)的16例個體進行測序及遺傳學分析,發現“秦漢之后的古代山東人群與現代山東人群遺傳組成一致。”

研究還指出,即使我國北方有過游牧民族政權,其中包括山東區域,但對山東人群基因沒有帶來明顯影響。文章明確寫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草原游牧人群在中國北方包括山東建立了一系列政權,例如匈奴人建立的前趙、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宇文鮮卑建立的北周等。研究者通過F4(一種判斷人群間遠近關系的算法)比較分析,相比于漢代山東人群,未在晉代山東人群中發現顯著北方游牧人群的遺傳信號。這一結果與史書的記載不符,推測傳統史書夸大了北方游牧族群對山東地區人群的影響。”

這次基因分析結論不但與傳統史書記載有不同,也與明清大規模移民給人的直覺印象有落差。記者出生在沂蒙山,山村的很多村碑和家譜上,都記載了明代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縣遷入的歷史;也接觸過很多濟南人、膠東人、魯南人,談起祖先,一般都會提到明代初期從山西洪洞縣或河北棗強遷入山東的歷史。

山東師范大學教授朱亞非曾指導學生寫作研究生論文:《明清山東移民研究》,這篇文章對明清時期大規模移民山東有很多的梳理和研究。

論文指出:因為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山東人口銳減,“有明一代,全國的人口出現過大規模的流動。山東,在明初時期,成為整個華北地區移民運動最頻繁的地區,是華北地區移民運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移民主要來自北方的山西、河南、東北等地區,大量外省人口自覺或被動地遷移到山東省,充實了山東的人口,完成了山東人口的重組。”

《明史》太祖本紀、成祖本紀、食貨志中,記載了明代十幾次移民的情況。明代移民主要集中于洪武、永樂年間,如: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屢徙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又徙登、萊、青民于東昌、兗州。又徙直隸、浙江民二萬戶于京師充倉腳夫。”民間流傳甚廣的“洪洞移民”,始于金太祖天輔年間(1117—1123年),洪武、永樂年間達到高潮。山西移民主要來自晉南、晉中,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官方的移民機構設于平陽府洪洞縣,移民到那里辦理遷移手續后,再出發前往各地,所以洪洞就成了山西移民心中故鄉的代名詞。根據《清圣祖實錄》《清高宗實錄》記載,清代山東移民也很頻繁。

從山東地方史研究角度來看,明清時期,山東省人口數量眾多,而且流動也很頻繁,在明清移民高潮之時,山東省就是國內最大的移民接納區之一,同時山東本地人口也大量移民外省,為外省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尤其是我國東北地區。明清時期的移民基本上奠定了現代山東人的組成來源,從清代開始的轟轟烈烈的闖關東也為當今東北地區打下了人口基礎。

從秦漢到現在有2200多年,明清時期山東移民頻繁,尤其移入山東的山西人口很多,為什么基因研究反而得出基因結構相對穩定的結論?難道明清時期山西人的基因結構和山東本地人的基因結構基本相同?文少卿認為:這種推測很有可能是成立的。目前沒有研究山西、河北地區這一時期的基因組數據,不能得出具體的結論,但有限的分析表明,我國從距今3000年開始,越往后,北方人群的基因差異越小。秦漢之后,中國北方人口的基因已經“混得很”,也“勻得很”,尤其像北方山西、山東等省份,基因上已進行了充分交流,彼此基因確實差別不大了,因此明清大規模移民,對山東人的基因結構也沒有產生大的影響。

文少卿還說了一件事,周朝在各地建立了很多封國,如,今屬山東區域的齊國和魯國,今屬山西區域的晉國,今屬河北和北京區域的燕國、今屬湖北等南方省份的楚國,今屬河南區域的宋國,等等。古基因分析表明,在山東的封國和其他地方封國相比,其黃河中游人群的基因占比成分更多一些,這就說明了遷移人群對遷入地人群基因的影響。

一則最新消息也說明了黃河中游地區古代人群基因的影響力。9月5日,新華社鄭州電,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廈門大學等單位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通報》發表研究成果,研究發現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村古人對中華民族的形成有著重要的遺傳貢獻。該研究成果表明,各地漢族人群有57%-92%的遺傳成分來自以仰韶村古人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地區古代人群,而這一比例在西藏藏族人群中高達70%-80%,華南地區的苗瑤和壯侗語人群也有大量血統來自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地區古人。

這就說明了古代黃河中游地區古人群基因,伴隨著中原政治經濟文化力量的強盛,以漣漪狀向周邊擴散的歷史真實。黃河中游,即所謂的中原地區,歷史上長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之后山東古代人群的遺傳結構基本上與現代山東人群一致”,并且不受明清大規模移民影響,與歷史上在中原王朝的政治影響下,北方人群內部遷徙、融合加劇有關。

□ 本報記者 周學澤

近日,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團隊、生命科學學院金力團隊聯合廈門大學王傳超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王明輝團隊、山東省考古研究院孫波團隊及煙臺市博物館等13家單位首次獲取山東18個遺址的69例古基因組數據,并整合已發表的中國及其周邊人群的古基因組數據進行了群體遺傳學分析。8月14日,相關研究成果以“Genomic dynamic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Valley since the early Neolithic”(《新石器以來山東地區人群的遺傳史》)為題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上發表。

9月,記者多次聯系這次古基因組學研究的課題負責人、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了解到本次基因研究的詳細情況。文少卿表示,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像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在考古學上都占據重要位置,但一直沒有進行遺傳學的系統研究,本次基因分析成果豐碩,該研究通過古基因組比較分析,結合考古學和歷史學的材料、方法,重建了近六千年以來山東的人群遺傳歷史,以科技考古手段描述了中華民族“血脈”融合的動態過程。

古代山東人

和中原人群血源交流密切

本次基因分析表明,古代山東人和中原人群存在密切血源交流。一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山東人群深受黃河流域中游農業人群的影響。課題組對8個大汶口文化遺址的29例個體進行測序及分析,結果顯示,大汶口時期的人群主要是由黃河中游農業人群(58.6%-100%)和部分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中國南方古代人群三種祖先成分混合形成。

二是龍山文化時期:山東人群與大汶口時期的人群保持了遺傳延續性。該研究對3個龍山文化遺址(包括午臺、三里河和呈子遺址)的13例個體進行測序及分析,發現山東龍山文化人群在遺傳上基本(85.2%-100%)繼承自大汶口文化人群。

三是商周時期:山東人群進一步受到中原人群的影響。課題組對商周時期5個遺址(呈子、五村、兩醇、西三甲和東康留)的11例個體進行測序及遺傳學分析,發現中原人群在商周時期進入山東并與本地人群發生了混合。

四是秦漢之后:山東古代人群的遺傳結構基本上與現代山東人群一致。

文少卿表示,這次分析,還存在樣本密度不夠等缺陷,但有一點很清晰:古代山東人和中原人群存在密切血源交流,大汶口文化時期部分遺址“黃河中游農業人群祖先成分占比100%”是一項鐵證。

此外,古代山東人和中原人群存在密切血源交流,可能不是單向的,即不僅是黃河中游農業人群祖先到海岱東夷地區,也可能包括海岱東夷人群到黃河中游地區,是一種雙向流動,在考古文化上能清晰地看到這種跡象。遺憾的是,當前對中原地區古代人的研究還缺乏樣本,否則證據鏈就可以實現“閉環”。

令人感到高興的是,這次群體遺傳學分析,也驗證了長期以來齊魯大地上文物考古的一些結論。在古基因組學分析之前,歷代考古專家就已經對海岱東夷地區和中原殷商之間的關系作出各種判斷,本次遺傳學分析正好和考古結論形成相互印證。

1928年,考古學家吳金鼎在濟南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龍山城子崖的黑陶和河南安陽殷墟里的相似,并且在時間上早于殷墟黑陶,說明當時的中原人群和東夷人群存在密切交流,給當時流行的“中國本土文化西來說”致命一擊。

山東其他發現也證明了殷商和東夷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2003年3月至6月,山東大學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聯合對位于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的大辛莊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方輝認為,根據發掘情況來看,大辛莊遺址顯示出商代人的特征,而非山東土著的東夷人。本次古基因組學分析,和此前龍山城子崖、大辛莊遺址等地的考古研究結論相疊加,“單證”變成“復證”,使古代山東人和中原人群的密切關系無可置疑,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大汶口文化人群

和龍山文化人群是“一伙”人

本次基因研究分析,引人注目的是對古代山東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200-4600年)和龍山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的古人類基因進行了對比研究,明確了二者的傳承關系。

文少卿表示,通過遺傳學分析,課題組論證出山東龍山文化人群基本上繼承自山東本地的大汶口文化人群,這與考古文化上看到的兩種文化一脈相承的結果一致,二者時代上有先后,但在基因上看實際上是“一伙人”。

對于大汶口文化人群和龍山文化人群是“一伙人”,我國考古學家早有論證。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分布區域都集中在以泰沂山脈為中心的黃淮下游,在陶器上有緊密傳承關系。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欒豐實在《江漢考古》(2021年第6期)發表文章,《簡論大汶口和龍山文化之間的過渡期遺存》中指出:“其實,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的分布區域相同,文化的承載者和創造者均為古史傳說中的東夷族群,兩者本來就是同一支文化的前后不同階段,只是由于人為的原因,將其分別為兩支考古學文化。”

欒豐實進一步指出,“30年前我在探討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分期問題時,對兩文化之間的關系曾經感到很困惑。如果從陶器上看,大汶口文化晚期與龍山文化的關系,較之與大汶口文化中期更為密切。如龍山文化最重要的兩類禮器載體——袋足陶鬶和蛋殼黑陶高柄杯,最重要的幾類炊器和飲食器——罐形鼎、豆和筒形杯等,均是大汶口文化晚期也是龍山文化陶器組合中的主體因素,并一直延續到龍山文化最后階段。”

本次古基因組學分析,一方面揭示了大汶口文化人群和龍山文化人群是“一伙人”;另一方面對這“一伙人”的古基因分析發現,這“一伙人”并不完全是海岱東夷人,有海岱東夷人——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組,更有黃河中游農業人群祖先成分,還有少部分南方古代人群組,這為認識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古人群構成,提供了全新的觀察視角和證據。

大汶口時期的人群主要是由黃河中游農業人群(58.6%-100%)和部分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中國南方古代人群三種祖先成分混合形成,龍山文化時期山東人群與大汶口時期的人群保持了遺傳延續性,其中“山東龍山文化人群在遺傳上基本(85.2%-100%)繼承自大汶口文化人群”,說明兩個文化人群密不可分的傳承性,也使此前欒豐實等專家教授基于陶器相似性作出的“同一支文化的前后不同階段”的論斷,有了堅實的支撐。

文少卿表示,龍山文化成就很高,作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其農業、手工業和社會結構等方面的發展特別是精美的蛋殼黑陶的發現,證明了中國東部存在一個土生土長不同于仰韶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否定了“中國文化西來說”,我們通過基因研究發現了龍山文化人群對大汶口文化人群的繼承性,否認了文化變革是外來人群遷徙進入所致,它更多的是內部的一種文化上的創新,這就說明了龍山文化具有原創性。

山東土著東夷人有可能

四五千年前就開始“闖關東”

本次古基因分析,證明早在古代山東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200-4600年)和龍山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時期,山東土著東夷人,就和中原、南方,有了密切的血源交流;同時,更值得今天山東人關注的是“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組”。分析表明,包括傅家、五村和大汶口,他們除了黃河中游農業人群祖先成分,還需要額外22.2%-40.8%的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共同模擬成功。

“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組”基因攜帶者,很有可能就是山東早期生活人群——土著東夷人。基因分析證明,土著東夷人一方面頻繁和中原、南方人群交流,另一方面和東北人群基因存在相近性。

文少卿表示:基因分析表明,大汶口之前,環渤海古人群,包括山東和東北區域的古人群,在基因上更加接近。過去,在山東出土的史前人群個體比較高大,有一種懷疑和猜想,認為可能有高加索人基因,現在分析研究表明,這種懷疑和猜想并不成立。“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組”基因和東北亞地區的采集狩獵人群基因上更為接近,而東北亞人本身就比較高大。

此前,對山東后李文化、北辛文化人群組作的基因分析也顯示,他們與東北亞人群比較接近。后李文化距今約8500—7500年,因首次發掘于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后李文化遺址而得名;北辛文化距今約7300至8400年,年代上在大汶口文化之前,以滕州市官橋鎮北辛村遺址最為典型而得名。

這次古基因組研究從DNA的角度,證實了山東考古文化的連續也伴隨著基因上的連續。大汶口之前,山東本地采集狩獵人群組和東北區域采集狩獵人群組基因相近,可以有一種猜想,即在新石器時代,古山東人和東北區域古人群已有往來,不排除山東土著東夷人那時就去了東北地區,當然這種交流很有可能也是雙向的。

明清大規模移民

對山東人群基因影響不大

本次基因分析研究文章指出,“秦漢之后:山東古代人群的遺傳結構基本上與現代山東人群一致”,即秦漢之后山東人群基因結構相對穩定。

秦漢時期以及此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山東地區雖也曾為不同割據勢力所盤踞,但人群基因一直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本次研究對秦漢及以后歷史時期的7個遺址(封山、西三甲、徐家營、洗硯池、東小宮、煎藥廟和東關東南)的16例個體進行測序及遺傳學分析,發現“秦漢之后的古代山東人群與現代山東人群遺傳組成一致。”

研究還指出,即使我國北方有過游牧民族政權,其中包括山東區域,但對山東人群基因沒有帶來明顯影響。文章明確寫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草原游牧人群在中國北方包括山東建立了一系列政權,例如匈奴人建立的前趙、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宇文鮮卑建立的北周等。研究者通過F4(一種判斷人群間遠近關系的算法)比較分析,相比于漢代山東人群,未在晉代山東人群中發現顯著北方游牧人群的遺傳信號。這一結果與史書的記載不符,推測傳統史書夸大了北方游牧族群對山東地區人群的影響。”

這次基因分析結論不但與傳統史書記載有不同,也與明清大規模移民給人的直覺印象有落差。記者出生在沂蒙山,山村的很多村碑和家譜上,都記載了明代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縣遷入的歷史;也接觸過很多濟南人、膠東人、魯南人,談起祖先,一般都會提到明代初期從山西洪洞縣或河北棗強遷入山東的歷史。

山東師范大學教授朱亞非曾指導學生寫作研究生論文:《明清山東移民研究》,這篇文章對明清時期大規模移民山東有很多的梳理和研究。

論文指出:因為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山東人口銳減,“有明一代,全國的人口出現過大規模的流動。山東,在明初時期,成為整個華北地區移民運動最頻繁的地區,是華北地區移民運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移民主要來自北方的山西、河南、東北等地區,大量外省人口自覺或被動地遷移到山東省,充實了山東的人口,完成了山東人口的重組。”

《明史》太祖本紀、成祖本紀、食貨志中,記載了明代十幾次移民的情況。明代移民主要集中于洪武、永樂年間,如: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屢徙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又徙登、萊、青民于東昌、兗州。又徙直隸、浙江民二萬戶于京師充倉腳夫。”民間流傳甚廣的“洪洞移民”,始于金太祖天輔年間(1117—1123年),洪武、永樂年間達到高潮。山西移民主要來自晉南、晉中,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官方的移民機構設于平陽府洪洞縣,移民到那里辦理遷移手續后,再出發前往各地,所以洪洞就成了山西移民心中故鄉的代名詞。根據《清圣祖實錄》《清高宗實錄》記載,清代山東移民也很頻繁。

從山東地方史研究角度來看,明清時期,山東省人口數量眾多,而且流動也很頻繁,在明清移民高潮之時,山東省就是國內最大的移民接納區之一,同時山東本地人口也大量移民外省,為外省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尤其是我國東北地區。明清時期的移民基本上奠定了現代山東人的組成來源,從清代開始的轟轟烈烈的闖關東也為當今東北地區打下了人口基礎。

從秦漢到現在有2200多年,明清時期山東移民頻繁,尤其移入山東的山西人口很多,為什么基因研究反而得出基因結構相對穩定的結論?難道明清時期山西人的基因結構和山東本地人的基因結構基本相同?文少卿認為:這種推測很有可能是成立的。目前沒有研究山西、河北地區這一時期的基因組數據,不能得出具體的結論,但有限的分析表明,我國從距今3000年開始,越往后,北方人群的基因差異越小。秦漢之后,中國北方人口的基因已經“混得很”,也“勻得很”,尤其像北方山西、山東等省份,基因上已進行了充分交流,彼此基因確實差別不大了,因此明清大規模移民,對山東人的基因結構也沒有產生大的影響。

文少卿還說了一件事,周朝在各地建立了很多封國,如,今屬山東區域的齊國和魯國,今屬山西區域的晉國,今屬河北和北京區域的燕國、今屬湖北等南方省份的楚國,今屬河南區域的宋國,等等。古基因分析表明,在山東的封國和其他地方封國相比,其黃河中游人群的基因占比成分更多一些,這就說明了遷移人群對遷入地人群基因的影響。

一則最新消息也說明了黃河中游地區古代人群基因的影響力。9月5日,新華社鄭州電,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廈門大學等單位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通報》發表研究成果,研究發現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村古人對中華民族的形成有著重要的遺傳貢獻。該研究成果表明,各地漢族人群有57%-92%的遺傳成分來自以仰韶村古人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地區古代人群,而這一比例在西藏藏族人群中高達70%-80%,華南地區的苗瑤和壯侗語人群也有大量血統來自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地區古人。

這就說明了古代黃河中游地區古人群基因,伴隨著中原政治經濟文化力量的強盛,以漣漪狀向周邊擴散的歷史真實。黃河中游,即所謂的中原地區,歷史上長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之后山東古代人群的遺傳結構基本上與現代山東人群一致”,并且不受明清大規模移民影響,與歷史上在中原王朝的政治影響下,北方人群內部遷徙、融合加劇有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濟南版“房票安置”要來了?

房票安置要來了。今年初,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將積極探索房票政策”,何時“靴子落地”一直受到廣泛關注。近日,《濟南市天...[詳細]
山東商報 2024-09-25

煙臺人出行越來越快捷越來越便利

YMG全媒體記者唐克攝徐惠是原煙臺火車站票務主任,1990年參加工作,2020年退休。她工作的30年,見證了煙臺鐵路的飛速發展。從普速鐵路到動...[詳細]
煙臺晚報 2024-09-25

山東高職(專科)注冊入學招生計劃公布

記者日前從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獲悉,山東省高職注冊入學招生計劃公布。參加山東省2024年春季高考或夏季高考尚未被錄取的考生,9月25日可填報...[詳細]
中國山東網 2024-09-25

山東醫保再升級!不帶醫保卡也能看病買藥

@全體山東人,以后上醫院上藥店再也不用帶醫保卡了。智慧醫保全省響應惠及萬千齊魯人據悉,山東全省范圍內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山東智慧醫保...[詳細]
中國山東網 2024-09-25

今年前8個月山東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工業生產方面,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41個行業中,有40個實現增長,增長面為97.6%??●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前8...[詳細]
中國山東網 2024-09-25

泰山古樹超1.8萬株 每株古樹都“一樹一策”

??古樹名木記錄了大自然的歷史變遷,是承載文明記憶的綠色“活化石”“活檔案”。??山東現有古樹名木24.7萬余株,在全省油松古樹最富集...[詳細]
中國山東網 2024-09-25

德州快遞業務量增速連續8個月全省第一

本報訊9月20日,記者從市郵政管理局獲悉,今年1至8月,德州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4.36億件,同比增長50.53%,增速連續8個月排名全省首位。市郵...[詳細]
德州日報 2024-09-25

海關總署推新舉措服務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支持山東打造世界級港口群推動黃河流域國際航空樞紐建設

據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為更好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2021年已推出12項重點舉措的基礎上,海關總署近日出臺新一輪措施支持黃...[詳細]
舜網 2024-09-25

山東高速多個項目建設提速涉及淄博、臨沂、棗莊等地

臨臨九標項目。近日,記者在臨淄至臨沂高速公路工程九標段施工現場看到,施工人員正在進行防護工程、排水工程及伸縮縫工程施工作業。目前,...[詳細]
舜網 2024-09-25

山東發布前八個月經濟運行數據

本報9月24日訊近日,山東省統計局發布今年1-8月份經濟運行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山東聚焦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堅持政策優化支撐,堅持項...[詳細]
舜網 2024-09-25

山東87個鎮上榜千強鎮,這個鎮憑啥最強?

近日,2024全國千強鎮最新榜單發布,在本次榜單中,山東共有87個鎮入選,總數居全國第4位。值得關注的是,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的新兗鎮在本...[詳細]
舜網 2024-09-25

日照少年在科學課上探秘“魯班鎖”

全媒體記者陳蕾報道近日,100余名日照少年在市科技館參加全國科技館“同上一堂科學課”——《匠心國粹,晉韻榫卯》主題科普聯動活動。隨后...[詳細]
日照日報 2024-09-25

新中式茶飲:用另一種方式解鎖日照綠茶

全媒體記者劉瑋瑋9月10日,秋老虎的威力還未退去,坐在35°Tea新中式茶飲店內,看著窗外潟湖風光,品一杯冰冰涼涼的冷萃綠茶,只感覺茶香幽...[詳細]
日照日報 2024-09-25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