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中晨報
2024-10-17 09:32:10
原標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爆炸成功背后的淄博“鈾”力量
來源:魯中晨報
原標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爆炸成功背后的淄博“鈾”力量
來源:魯中晨報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爆炸成功背后的
淄博“鈾”力量
“1964年10月16日,是個永遠值得銘記的日子。”每逢說起這個日子,85歲的王久全總是倍感驕傲。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新疆羅布泊上空閃過一道強烈亮光,驚天動地的巨響之后,巨大火球轉為蘑菇云沖天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蘑菇云震驚了世界,也標志著中國邁入核時代。而在這場偉大的科學壯舉背后,王久全所在的淄博金嶺鐵礦貢獻了不可或缺的“鈾”力量。
60年彈指一揮間,當年青春年少的王久全已進入耄耋之年,當年的金嶺鐵礦,也已成為山鋼集團旗下的中國第一支鐵礦石資源類上市公司山東金嶺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但那份榮耀,依然閃耀著光芒。
“山西銅廠”的“28號產品”
金嶺鐵礦,位于山東省淄博市鐵冶村西北的鐵山腳下,是山東省歷史最悠久、開采時間最長的礦山之一,礦區所在的鐵山被認定為中國冶鐵發源地。到了近現代,金嶺鐵礦經歷了侵略者半個世紀的掠奪。從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膠州灣租借條約》開始,膠濟鐵路沿線30華里以內的采礦權被出讓,德國和日本相繼在這一地區進行鉆探開采。直到1948年鐵山解放,金嶺鐵礦才獲得新生。
在恢復建設的過程中,金嶺鐵礦自力更生,不僅恢復了生產,還為新中國的國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960年,金嶺鐵礦建立了對外保密的“山西銅廠”,開始生產金屬鈾,對外稱“28號產品”。這一決定性的舉措,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提供了寶貴的鈾原料。
王久全便參與了“28號產品”的生產。
1958年,青春年少的王久全在國家第二機械工業部的召喚下,毅然放棄學業投身到原子工業建設的偉大事業中。他所在的地質隊被派往金嶺鐵礦,進行鈾礦的勘探與開采。
“當時技術落后,缺乏相應的過濾設備,我們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防毒面具,用手像擠豆腐一樣往外擰出鈾產品。這個過程充滿了放射性危險,但為了國家的需要,所有參與的人都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這項偉大的事業中。”在金嶺鐵礦的日子里,王久全和同事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需要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從深邃的礦井中開采出珍貴的鈾礦石。
“鈾礦的生產過程充滿了艱辛和挑戰。當時正值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物資匱乏,材料奇缺。我們住茅草屋,睡地草鋪,運瓦礫,除雜草,鋪道路,清理坑道,搶修巷道,干過瓦工、也干過木工,白手起家,每天都在克服不同的困難。”在那個年代,王久全和同事們不僅要克服工作上的困難,還要忍受生活上的艱辛,盡管條件艱苦,但他們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昂揚的斗志,為國家的原子能事業默默奉獻。
“我跟同事所做的事情是需要保密的,我的父母一直到去世都不知道我具體是干啥工作的。”王久全回憶說,他所在的金嶺鐵礦實驗室生產金屬鈾,但出于保密需要,這一秘密不能告訴家人和朋友。他們默默承受著孤獨和誤解,堅守著信仰和使命,始終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王久全們的付出和犧牲,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4年10月16日,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上空綻放出美麗的“煙花”,羅布泊象征著榮耀的蘑菇云里,閃耀著金嶺鐵礦鈾礦的光芒。這些比金子還珍貴的寶貝,為新中國“兩彈一星”的偉業貢獻了重要力量。
據《金嶺鐵礦礦志》記載:自1963年5月6日恢復生產到1974年6月鈾礦資源枯竭,“山西銅廠”共生產鈾礦石5153噸,獲得金屬鈾30000多千克。
隱姓埋名的山東力量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背后,有眾多山東人參與其中,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和崗位,共同為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貢獻了力量。
1964年,青島電器元件廠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提供了高品質的2CZ型產品,作為原子彈的地面發射電源,直接應用于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起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來賀電,嘉獎青島電器元件廠提供的良好地面發射電源,青島電器元件廠還派代表參加了慶功大會。
“‘原’是原子彈的‘原’,公浦是人民的‘公仆’。”原公浦生前總是喜歡這樣自我介紹。原公浦是來自山東萊州的技術工人,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核心部件鈾球的操刀人。他經過大量練習和精心操作,成功車出了最后關鍵的三刀,使得核心部件的各項數據全部達到設計標準。這一關鍵性的貢獻使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得以順利爆炸。原公浦因此被譽為“原三刀”,他的名字和事跡也被永遠銘記在中國核工業的發展史上。
除了原公浦之外,還有許多來自山東的技術工人參與了原子彈的研制工作。他們或是負責機械加工,或是進行材料處理,或是進行設備調試,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汗水。正是這些技術工人的精湛技藝和無私奉獻,才使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得以成功制造和爆炸。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結束后,防化兵進入試驗場采集數據,回收效應物。出生于山東濰坊的退役軍人吳澄海就是當年這些防化兵中的一員。1964年4月底,吳澄海和戰友們坐上了一輛悶罐火車前往新疆馬蘭基地。在到達基地后,他們接受了嚴格的訓練,并參與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各項工作。在試驗當天,吳澄海和戰友們邊閉眼邊按著耳朵抱頭背向蹲在地上,盡管沒有親眼看到原子彈爆炸的瞬間,但他們仍然感受到了原子彈爆炸產生的威力。正是這些軍人的忠誠與擔當,才使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得以成功爆炸并安全完成試驗任務。
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和爆炸過程中,除了科學家、技術工人和軍人之外,還有許多普通勞動者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們或是負責后勤保障工作,或是進行設備維護和修理工作,或是進行環境清理和廢物處理工作。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他們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
這些普通勞動者雖然不像科學家和技術工人那樣直接參與原子彈的研制工作,但他們的貢獻同樣重要。正是他們的默默奉獻和辛勤付出,才使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得以順利爆炸并取得圓滿成功。
如今,回望這段歷史,銘記那些為原子彈研制工作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技術工人、軍人和普通勞動者,更要傳承和發揚他們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徐曉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