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黃海晨刊
2024-11-21 15:17:11
原標題:從古代遺址看日照先民的生存智慧
來源:黃海晨刊
原標題:從古代遺址看日照先民的生存智慧
來源:黃海晨刊
藺洪生
日照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東夷文化分布區域,早在距今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到新石器時代文化已經發達,其中入選“山東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堯王城、兩城鎮、東海峪、丹土、陵陽河等史前時期遺址,都證實日照先民久經東夷文化熏陶,在求得生存過程中認識自然、崇尚自然,順應自然,從鉆木取火到種植養殖、建造房屋、刻畫文字符號、制造禮儀用器等,展現出卓越智慧和創造力,在農耕、漁獵、科技等領域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明,至龍山文化中晚期發展到頂峰。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專家認為,日照考古遺址豐富,區位條件優越,文化優勢得天獨厚,而東夷文化之于日照又是根源,是古老的智慧沉淀,是對自然的洞察和理解。“把日照視為中國考古圣地的一個區域,這對了解當時社會面貌、人們之間結構變化,起到非常重要的說明作用。”
一、和諧共生的農耕智慧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資治通鑒·漢紀五》)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農業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古代社會,成為直接創造財富和積累財富的極其重要的手段。日照先民作為最早經營農業的群體之一,原始農業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較發達,在大汶口文化時期農業和養殖業是主要經濟來源,大量出土遺存都表明農業達到較高水平,龍山文化時期的農業更是占據主導地位。這也是說,雖然進入文明社會有文字、青銅器、城邦“三大要素”,但發達的農業同樣不可或缺。深蘊于日照古遺址中的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和“順天時,量地利”等農耕文明精粹,作為先民幾千年間的實踐積累,至今仍閃爍著智慧之光。
一是順應自然,四時有序。“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時之極,不易之道。”(《逸周書·周月解》)日照先民在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過程中較早發現農時節氣,是最早發明我國天文歷法的地區之一。“人類在沒有發現星象歷法之前,是通過觀察太陽運動規律發明山頭歷法的,這種山頭紀歷的就是原始歷法。日照先民最早紀歷就是以‘日’‘月’一升一降一天確定四時變化。”(劉紅軍《考龍山文化時期日照自然科學之發展》)“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山、合虛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山、猗天蘇門山、壑明俊疾山。”(《山海經·大海東經》)“日月所入之山凡六:豐沮玉門山、龍山、‘日’‘月’山、鏖鏊鉅山、常陽山、大荒山。”(《山海經·大海西經》)這就是說,“日月所出”之山均在東方,“日月所入”之山均在西方。(未完待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