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12-28 15:18:12
原標題:歷時半年、跨越萬里,1600封家書共同講述“家國”故事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歷時半年、跨越萬里,1600封家書共同講述“家國”故事
來源: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叢萍 陳俞印 濟南報道
2024年6月28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聯合山東省檔案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以及騰訊新聞,共同發起“家書里的中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百萬網友家書征集活動。半年來,先后征集到1600余封家書。這些珍貴的民間家書來自北京、上海、山東、遼寧、陜西、浙江、臺灣等全國多個省市,地跨萬里,時間跨度近百年。這些家書中,有的寫下了戰士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前留給家人的誓言,有的記錄了石油工人見證“中國標準”獲得世界認可的欣喜,還有的來自抗震救災醫療隊隊員、援藏干部、護林員等各行各業的人,點點滴滴,事無巨細,都在訴說著一個共同的故事——那是千千萬萬個“家”與“國”的骨肉深情,那是一首祖國日益強大、人民生活愈發幸福的贊歌!
家書里的“家”
“丹,你好。今天是九八年的最后一天了,祝福全家人新的一年新光景……”
“自泉: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并得知你已光榮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望你在部隊這所大學校里很好的學文化……”
“茂菊孫女:您的來信及相片在本月收到,看到你的照片比以前胖壯了,比以前坦然了一些……”
在不能見面的日子里,親人將思念訴諸紙筆。一封封時光深處的家書,蘊含了人世間最真實、最感人、最純樸的牽掛。
2024年6月,在陸舒之北京的家中,他給記者讀起了當年寫給孩子們的信。
在征集到的數千封家書中,棗莊煤礦工人陸舒之的家書,讓我們看到了濃濃的父愛。在上世紀50年代,陸舒之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堅持供三個女兒到縣城讀高中、到北京讀大學。幾十年間,這位父親給子女們寫過上千封家書,大事小情,一一細心回應。孩子們人生中所有的重要時刻,他雖不一定在身邊,但他的信從未缺席。
在沒有相機、短視頻的年代,家書就是那個年代的“vlog”,一筆一劃,生動記錄,多年后回首再看,一切猶在眼前。
“我們在工地相互問候,happy new year!今晚要看晚會,還有小游戲,持續到午夜——跨入1999年!”1998年12月31日,正在科威特工作的石油工人王清給妻子寫信,信中生動記錄了迎接新年的難忘時刻。
1999年元旦,王清在寫給愛人的信中詳細記錄了當天的慶祝活動和喜悅心情。
前人示范,后人行之。家書也常常成為家風傳承的最好的紐帶。
遼寧省盤錦市的韓秀增珍藏了自己家族四代人的300多封家書。這些信多寫于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記錄了韓秀增的父親、姑父、叔父、姐妹以及三個孩子之間的生活軌跡。在這些家書中,孝順、盡責、團結……是整個家族傳承、延續了上百年的優良家風。
韓秀增一家人合影。
淄博退休干部滕茂菊,在她還年幼時,父親便因病離世。從那時起,滕茂菊便成了在外地工作的祖父滕庠東最大的牽掛。從上學、工作,一直到成家,祖父的信一直伴隨著滕茂菊,始終鼓勵著她。直到晚年,滕庠東仍時時寫信鼓勵子孫后輩,要刻苦勤奮,多學知識。這些家書成為了滕茂菊他們最重要的精神食糧。
家書里的“國”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書記錄了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也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許多重要時刻。在征集的家書中,對于推廣掃盲班、票證經濟、農轉非政策、恢復高考、舉辦亞運會等等,都能找到生動的記錄。
“街道上組織掃盲班,咱娘就和咱幾個院的婦女報了名,每晚上夜校。回家以后,她就在小石板上寫字,一筆一畫非常認真……”
“向你們報告一個好消息,‘農轉非’工作已經開始,符合‘農轉非’條件的春節前全部辦完。我們家中的六口人都符合條件……”
“2009年1月1日,(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軍女兵方隊正式成立,方隊編制隊員450名,正式隊員378名……”
翻閱一封封家書,這些小人物、小故事或許從未被記錄在書本上,卻遠比書本史料更鮮活、更動人。
同樣是通過家書,我們看到,這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是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鋪就的。山東是革命老區、紅色熱土,在我們征集的家書中,還有很多來自山東的珍貴的紅色家書。
尚孝良入朝作戰前留下的家書。
“孩子們,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祖國的召喚一刻也等不得。來不及與你們告別,戰爭勝利之時就是我們一家團圓之日……”1950年10月,山東人尚孝良即將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出發前他給家人寫下了這封信。這封家書,他的女兒尚金花一直保存至今。
“好男子為國出力,現在國家危亡,匹夫有責者是光榮的,我想家人是知道的……”這是烈士王志發犧牲前發出的最后一封家書,寄信地址正是他最后犧牲的魯西地區。這封家書詳細記錄了他從參加長征、參加抗戰的經歷,直至為國犧牲,他始終懷抱壯志,為救國救民拼盡全力。
身軀雖已化為泥土,但這份精神永不消亡,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時代在發展,我們的祖國也越來越強大。所以,在一封封穿越時空的家書里,我們可以看見“今年的麥秋比去年好得多”的豐收喜悅,可以看見老兵王俊光“三次參加國慶閱兵,眼見受閱規模越來越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國防力量越來越強”的喜悅,可以看見石油工人王清“在海外工作那些年,親眼看到越來越多的國外項目開始以中國技術為標準”的自豪!
何以紀念,唯有親歷!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這1600余封家書當中,有時代的烙印、成長的足跡,有千千萬萬個家庭與祖國母親同頻共振的呼吸。一封封家書,見證了一個又一個中國發展的奇跡;未來,我們還將繼續見證,繼續記錄!
審簽:王 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