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5-01-16 08:54:01
原標題:西葫蘆賣啥價,德州平原“說了算”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西葫蘆賣啥價,德州平原“說了算”
來源:齊魯晚報
德州市平原縣,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自上世紀90年代起,便與西葫蘆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最初的嘗試種植,到如今冬暖式大棚西葫蘆產量全國第一,掌舵全國西葫蘆價格“風向標”,平原縣的西葫蘆產業已經走過了三十年的歷程。
每一個圓潤飽滿、色澤鮮亮的西葫蘆都承載著農戶們對土地的深情與希望,它們不僅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促進經濟活力的綠色使者。
文/片 李夢晴 孫文麗
通訊員 辛凱 張偉 德州報道
歷經30年發展
西葫蘆大棚已有7000多個
矮身鉆進位于平原縣德原街道的一座西葫蘆大棚,溫暖濕潤的空氣撲面而來,直起身,大片的葉子、翠綠的西葫蘆映入眼簾,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那句“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大棚長200米,占地約兩畝,配備著方便運輸西葫蘆的軌道小車,地面鋪著稻殼,能起到提高地溫、保濕、保障干凈衛生的作用,確保西葫蘆在適宜的環境中生長。
“現在平原縣西葫蘆主要種植模式為日光溫室大棚和大拱棚。”平原縣德原街道前坊子村黨支部書記閆吉勇介紹,上世紀90年代,平原縣的農戶開始種植黃瓜,但在實踐中,他們發現西葫蘆不僅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而且生長周期長,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強,產量高,效益也高。同時西葫蘆的保鮮期長,耐儲存,易于長途運輸拓展市場,于是,西葫蘆逐漸成為農戶的新寵。
隨著時間的推移,平原縣的西葫蘆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也日趨完善,從育種、育苗、大棚建設到農資配送、技術服務、銷售市場,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特別是育種和育苗環節的發展,為西葫蘆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閆吉勇就經營著一家育苗公司,公司擁有三個育苗大棚,根據客戶需求進行訂單式育苗,西葫蘆苗年產量穩定在五六百萬棵。“育苗是一項精細且充滿挑戰的任務。”閆吉勇說。
據閆吉勇回憶,以前農戶大多直接播籽,因為當時大棚數量有限,露天種植占據主導地位,受天氣條件影響,晴天播籽成為首選,陰天則會導致出苗稀薄,常常需要后期買苗進行補種,影響產量和質量,這不僅增加了成本,也影響了種植效率。之后,部分有經驗的農戶開始嘗試自己育苗,使用水杯大小的育苗桶,覆蓋上塑料薄膜,控制溫度和濕度,進行單株育苗。然而,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苗率,但仍然存在諸多不便,育苗過程繁瑣、成本高、費時費力,且育出的苗參差不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育苗公司應運而生,標準化的育苗方式不僅提高了育苗效率,也降低了農戶們的種植成本。
歷經三十年發展,目前,平原縣擁有西葫蘆種植大棚7000多個,主要分布在德原街道和三唐鄉等鄉鎮。2019年,農業農村部批準平原縣坊子鄉葉莊為“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023年,“坊子西葫”更是被授予“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從露天種植到大棚種植,現在平原縣的冬暖式大棚西葫蘆產量居全國第一。”平原縣德原街道辦事處葉莊西葫蘆批發市場市場監管宋開虎說。
種植是個技術活兒
一年有七個月時間都能收獲
清晨6點多,天色尚未完全亮開,平原縣德原街道陳樓村的種植戶李小健一家四口已經頭戴照明燈,忙碌在自家大棚里開始采摘西葫蘆。
李小健家有六個大棚,面積較大的幾個大棚,每個都種植了2000多棵西葫蘆苗。他和妻子、父母共同照料著這六個大棚。“2000年我們家就開始種大棚了,那時候是父母在料理。”李小健介紹,10年前,自己打工歸來后便決定投身大棚種植,起初,家里只有兩個大棚,后來逐漸擴大規模,如今已經有了六個大棚。
“西葫蘆當下剛成熟,今天收了一千三四百斤,現在每斤賣八毛錢,能賺個千把元。之前價格高的時候,一天能賣8000多元呢。”李小健家的大棚距離葉莊西葫蘆批發市場僅有1公里,交易西葫蘆非常方便。
種植西葫蘆是個技術活,為了保證產量和品質,李小健一家在大棚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每年10月中下旬,是李小健一家開始種植西葫蘆的時節,他們將買回的西葫蘆苗一一進行根部殺菌消毒,之后移栽到大棚里。移栽后,第一遍水需要澆透,七八天后再澆第二遍。在西葫蘆前期生長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生長速度,避免秧子長得過高導致養分分散,也不利于后期采摘。西葫蘆怕冷,生長最好的溫度是24°C-25°C。因此,他們還需要密切注意大棚內的溫度、濕度以及病蟲害防治。經過精心管理,30天后,西葫蘆便能開花,40天后就能采摘。
西葫蘆產量很高,畝產能達到3萬斤。在冬季,兩天能收獲一次;到了春天,隨著溫度升高,西葫蘆一天收獲一次,有的大棚甚至能一天收獲兩次。由于西葫蘆的生長周期長,從10月份種植到次年6月份結束,這期間有7個月的時間都能持續收獲。
每年6月底,西葫蘆采摘告一段落,除掉秧子,又將進入下一個階段。“我們會對大棚進行徹底清理消毒,包括清除殘留物、高溫悶棚殺菌,然后運糞增加土地營養,旋耕土地。”李小健說,這些工作雖然辛苦,但能為西葫蘆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六個大棚年收入能有20多萬元。
北京新發地
八成西葫蘆來自這里
時值臘月,零下的氣溫讓人感到寒冷,然而在繁忙的葉莊西葫蘆批發市場,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
一大早,小貨車和三輪車就絡繹不絕地駛入交易中心,車上滿載著剛從大棚里采摘的新鮮西葫蘆,一個個西葫蘆被裝在塑料桶里,桶上覆蓋著棉被。這次收獲的西葫蘆多是頭茬兒,交易中心人頭攢動,農戶們忙著將自家的西葫蘆稱重、卸車,打包工人對西葫蘆進行分類、打包,最后裝車,準備銷往各地。
高村村民周秀芝是打包工人中的一名,到了西葫蘆收獲季節,每天早上7點左右,她準時到達交易中心,開始一天的工作。只見她嫻熟地將一個西葫蘆從桶里拿起來,去掉殘留的把兒,再小心翼翼給西葫蘆套上泡沫網,放進塑料筐中,一個西葫蘆大概一斤,個頭勻稱,一筐的標準是41斤。“我就住在附近,每年這時候西葫蘆成熟了,我就過來打包,一天能賺七八十元呢。”周秀芝說。像周秀芝這樣的打包工人,該交易中心有500多人,按箱計費,每天的工資在70元到200元不等。
“天一亮這里就來人了,一直能持續到下午6點,現在還不算忙,春節之后,天氣一暖和,西葫蘆產量上來了,這里會更忙,高峰期一天最多能交易100萬斤。”宋開虎是這里的“元老人物”,他見證了這里一步步發展壯大。
“以前農戶和買家在這里自發形成市場,規模小,農戶還得自己找客戶,為了規范西葫蘆產業的發展,2003年,政府投資建設了這個交易中心,一開始,我們好幾個人到處跑市場找客戶,要不然老百姓的西葫蘆賣不出去,產業也就沒法發展。”宋開虎說。
據宋開虎回憶,他帶著平原縣的西葫蘆去過北京、濟南、太原等地的各大市場,為了讓批發商們親自來平原縣看看,他們說盡了好話:“管理上絕對沒問題,絕對沒有亂要價的情況,特別是我們的西葫蘆品質好、安全,讓人家放心。”在宋開虎等人的努力下,一年之后,市場有了起色,批發商逐漸多起來,交易中心經歷了2007年、2012年的擴建,擁有了如今50畝地的規模。
德州市齊河縣批發商張斌的父親就是在宋開虎的推薦下,成為該交易中心的固定客戶。如今,張斌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也在平原縣批發西葫蘆,為了方便打包西葫蘆,他還租了一個棚子。“我從平原批發西葫蘆,賣到濟南匡山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這一車有兩萬斤,早上6點過來,中午12點就到濟南了。”張斌表示,平原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葫蘆品種好,產量大,價格有權威性。
“在這里,一年能交易1億多斤西葫蘆,是全國西葫蘆價格的‘風向標’。”宋開虎自豪地說。
如今,平原縣的西葫蘆銷售范圍已覆蓋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江蘇徐州、山西太原等多個城市,特別是北京新發地市場80%的西葫蘆都來自平原縣,這一廣泛的銷售網絡,無疑為西葫蘆的暢銷提供了有力保障。多年來,平原縣的西葫蘆從未出現滯銷現象。同時,“錢貨兩清”的交易方式也大大簡化了銷售流程,提高了交易效率,不僅為種植戶帶來了可觀收益,也進一步激活了相關農產品市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