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5-05-16 20:22:05
原標題:補貼價遠超二手價,“正當年”汽車被報廢有點可惜
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原標題:補貼價遠超二手價,“正當年”汽車被報廢有點可惜
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汽車以舊換新政策推行以來成效明顯。據商務部數據,截至5月11日,2025年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達到322.5萬份,其中,汽車報廢更新103.5萬份,占比近三分之一。
在報廢汽車中,一些二手“身價”萬元以下的車輛,在高達兩萬元的報廢補貼面前,被車主選擇了利益最大化,不少“正當年”的汽車因此駛向報廢廠的拆解線。
尤其是一些成色佳、里程少,還能跑個五六年的“中年車”,引發部分車主和相關從業者的糾結:在二手車市場仍然還有一定價值的老舊車輛被報廢,是否有點可惜?
對此,業內人士觀點不一。有專家認為,加快報廢更新的發展,可使汽車全生命周期鏈條實現有效完整的流轉;也有專家表示,在推進更新換代的同時,給老當益壯的“中年車”與報廢車同樣的置換補貼政策,能在減少浪費的同時推進消費迭代。
迎新歡,舍舊愛:“正當年”老車被拆解
“這輛2010年上牌的斯柯達明銳,至今才行駛了9萬多公里,車況很好。在二手車市場,只能賣1萬出頭,遠比不上報廢更新的2萬元補貼。作為報廢車,殘值只值2000多元。”日前,在濟南從事回收報廢車生意的王巖,對著這輛成色頗新的私家車,留下一聲嘆息。
他形容當前的心態為“一邊歡喜,一邊可惜”。歡喜的是,在汽車以舊換新、報廢更新等推動下,業務量漲了不少,算是趕上風口;遺憾的是,看著這些還能跑的“老車”被拆解,覺得非常可惜,有的車主還會在車輛被報廢之前,主動提出要與其合影留念。
2024年8月,商務部等7部門發布通知,對符合規定報廢舊車并購買新車的個人消費者,補貼標準由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1萬元、購買燃油乘用車補7000元,分別提高到2萬元和1.5萬元。在此基礎上,2025年補貼再度擴圍,將符合條件的國四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納入以舊換新政策。
數據證明了政策的推動作用。商務部統計顯示,2024年報廢汽車回收量達到787.2萬輛,同比增長70.7%,全年汽車報廢更新超過292萬輛,置換更新超過370萬輛,共帶動汽車銷售額9200多億元。
5月15日,在濟南祥潤報廢機動車回收有限公司內,各種報廢車輛和零部件堆疊在一起,如同一座座小山崗。公司總經理譚效瑋向記者介紹,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以來,公司處理報廢車輛的數量從2023年的不到2萬輛,一躍升至2024年的2.7萬輛。
但隨著部分里程數很少的車輛進入報廢流程,讓一些人開始“冷思考”:還處于“正當年”的汽車,是否在“利益最大化”面前,無奈地駛向報廢廠的拆解線?
先補貼,再拍賣:不報廢也能多拿錢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許多車主面對車輛報廢問題時都流露出不舍,特別是那些日常精心養護、行駛里程尚少的車輛,其報廢與否往往讓車主陷入糾結。
濟南市民張先生的車雖然已經購入10多年,但是使用次數不多,只有1萬多公里的里程。今年4月份換車時,他在仔細研讀政策之后,選擇走置換流程,獲得省補8000元和舊車拍賣殘值2萬元。
“七座車是剛需,得益于年份少、里程少,既多拿了補貼,又讓老車繼續奔跑在路上,自己心里沒有愧疚感。”張先生覺得,一輛汽車生命周期的開啟,意味著另一輛汽車生命周期的終結。對舊車的感情,讓他不愿意看到它過早報廢。
“符合國補條件的意向客戶,最終95%以上都會選擇報廢。” 濟南市槐蔭區某 4S 店負責人李立君在接受采訪時直言,在他經手的案例中,不乏車況上乘的車輛,但車主最終仍選擇將其送進報廢廠。
對于因補貼政策,可能導致“正當年”汽車進入報廢廠,行業內存在不同觀點。
從事二手車交易的錢航認為,從政策口徑來看,目前規定報廢的車輛大多使用年限已經很長,型號較為落后,即使成色較新、里程數不多,在設計理念和能耗標準上落后,淘汰更新對環保和技術進步都有利好。
但一些從業人員認為,隨著汽車產業迭代升級,當下十年左右的汽車質量相比以往已經有了質的提升。從事該行業近30年的汽車自媒體主理人吳先生表示,10多年前,曾規定15年報廢的私家車,在建議聲中被取消了強制報廢年限,其本質就是避免浪費,盡量延長汽車使用壽命。
據悉,2013年起實施的《機動車強制報廢標準規定》取消了私家車強制報廢年限,改為以安全檢驗和排放標準作為主要依據。“一般私家車的使用里程一年1萬公里左右,以現在汽車的三大件等質量來看,開個幾十萬公里沒問題,十年左右的車應該正值‘壯年’,過早報廢有點可惜。”吳先生說。
多標準,多條路:二手車和汽車報廢亟待產業升級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預測,到2027年,我國報廢機動車有望突破1000萬輛,這將為新車消費帶來百萬量級的增長和千億元以上的年消費增量。
崔東樹表示,加快推動報廢更新的發展,可使汽車全生命周期鏈條實現有效完整的流轉。通過嚴格標準,實現更便利化的報備更新,使更多的老舊車輛順利被淘汰出市場,同樣有利于新車銷售和二手車流通。
如果報廢更新的補貼價格持續高于該車輛在二手市場的市值,可以想見,將有越來越多十年左右的車輛進入報廢階段。
而走向“報廢路”的車輛,現階段也并沒有完全體現其原本的價值。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坦言,目前國內拆解行業精細化程度不足,還處于初級的發展階段,導致大量可再利用零部件被當作廢鋼鐵處理。
在郎學紅看來,一輛使用五六年的車,如果在維修時直接更換全新零部件,不僅成本高,也可能造成資源浪費。但如果使用從報廢車輛上拆解下來的“循環件”,經過標準化檢測、修復后達到使用標準,既能降低消費者維修成本,又能物盡其用。
“隨著‘兩新’政策持續推進,國家已經開始鼓勵高質量拆解,未來若能在研發階段就植入可回收設計,并制定完善的零部件循環利用標準,報廢的車輛將能實現更充分的資源回收,形成‘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環。”郎學紅表示。
前述媒體人吳先生認為,這些都需要優化二手零部件和二手車出口的相關政策。2024年2月,《商務部等5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二手車出口工作的通知》明確政策,旨在推動國內二手車出口業務。
據報道,浙江永嘉布局“汽車產業園+口岸前置倉”二手汽車出口新模式,將永嘉的二手汽車賣向非洲、中亞、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5年一季度出口額達2.5億元。
不少報廢車從業者也認可“內銷轉出口”的路徑。“東南亞、非洲等地基建需求旺盛,一臺成色良好待報廢的工程車,如果經過整備出口后能獲取更高的利潤。”報廢車廠負責人譚效瑋說。
“每個國家對二手車的標準不一樣,如果在國內十年左右的車算老車,在一些國家反而是很受歡迎的車輛。”吳先生表示,在市場上新車和二手車價格持續走低的情況下,報廢補貼從某種程度上將十年左右的車輛定義為可以報廢的標準,尚存完善的空間。
在吳先生看來,雖然報廢是個人選擇,但如果在車輛符合報廢條件的前提下,二手車置換和報廢補貼價格能夠一致,或許能讓這些車出口繼續發揮價值,獲取的收益也會遠大于報廢帶來的再回收價值,對汽車產業的整體健康發展是有利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