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教育報
2025-05-19 09:55:05
原標題:一技在手 一生無憂 山東職業教育奔向“人人成才”新高地
來源:山東教育報
原標題:一技在手 一生無憂 山東職業教育奔向“人人成才”新高地
來源:山東教育報
【總編說】 5月11日,2025年全省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儀式在濟南舉行。今年的活動周主題是:一技在手,一生無憂。從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到共同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我省堅持制度創新、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職業教育各項標志性成果穩居全國前列,打造了“職教改革看山東”響當當的金字招牌。今年,我省又被確定為職業教育“新雙高”改革試點省份,全口徑開展試點任務,在教育強國、教育強省建設的征途上,山東職業教育正肩負新的使命、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未來。
在人形機器人舞蹈展示、浪潮多模態大模型具身智能展示、智能駕駛汽車、宇樹機器人等項目前,大批觀眾駐足觀看;舞獅、扎染、漆扇、葫蘆烙畫、傳統中醫推拿等非遺項目受到觀眾的熱捧;駐濟高職院校、中職學校師生風采展示以及校企合作洽談、學生就業招聘、就業政策宣傳展區,涌進了前來咨詢的學生和家長。
這是5月11日山東省職業教育活動周開幕式現場出現的情景。在開幕式現場設置了職普融通體驗區、辦學風采展示區、產教融合展示區,全面展示我省職業教育服務重大戰略需求、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成果。無論觀看成果展,還是與師生互動,人們紛紛為山東職業教育的新變化點贊稱好。在這些關注、點贊的背后,是人們觀念的變化,是近年來山東職業教育大踏步的創新和發展,是更多學生攜“一技在手”奔赴技能報國的“詩與遠方”的寫照。
更多學生主動選擇職業教育
“我可以通過職教高考圓自己的大學夢,實現技能報國的理想。”剛剛獲得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的濟南市工業學校學生李淑志說,他曾經因為未能考上重點高中而失意過,而職業教育給了他一個新賽道。現在,他對未來充滿希望。
我省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文化素質+專業技能”職教高考制度。中職的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高職的主體地位不斷強化,職教本科、應用型大學穩步發展,給學生提供了多樣化、適己化的選擇。我省按照有別于普通高考、能滿足培養需求的原則調整文化素質考試內容,將職業技能考試成績權重提高到50%以上。同時,協同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改革,普通高中學生可以在高二上學期依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通過第二次選擇進入職業學校學習。這些措施意味著,我省青年學生率先打開了職教改革的“紅包”,享受到了職業教育政策的“紅利”。
日前,省教育廳發布了《關于公布2025年中高職貫通培養舉辦學校及專業備案結果的通知》,使更多學生又多了一條學歷和技能融合提升的新通道。我省已建立起中職與本科“3+4”、高職與本科“3+2”對口貫通培養機制,實施長學制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全省67所高職院校聯合30所本科高校設置286個“3+2”貫通培養專業點,35所中職學校聯合15所本科高校設置43個“3+4”貫通培養專業點,為更多學生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和成為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只有‘低分’的學生,才去上職業學校。”這種偏見曾一度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現在,隨著國家發展職業教育政策特別是我省一系列改革舉措落地,人們的認知逐漸改變,很多青年學生主動選擇職業教育,學習一技之長。據統計,全省“職教高考”本科招生計劃從2012年的2600個增加到2024年的2.2萬個,報名人數從最初不到4萬人增加到27.6萬人。在自愿選擇的情況下,近3年,全省中考招生中有11.16萬名學生超過普通高中線而選擇中職,高考招生中有12.37萬名學生達到本科線卻選擇了高職,4.6萬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轉入中職學校。
激活“人人成才”的制度創新
活動周期間,我省推出了職教發展研討日、職普融通示范日、產教融合示范日、職教出海展示日、技能人才風采日、職教志愿服務日、地方特色活動日等七大主題活動日,全景式、沉浸式、多維度展現我省從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到共同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成就、新風貌、新前景。
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教育,教育財政性經費支出占比連年保持在20%以上,居全國第一位。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立項建設15所國家“雙高計劃”高職院校,總投入82億元;實施省優質(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立項建設37所學校,總投入73.51億元;實施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立項建設100所學校,總投入29.55億元。全省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雙高計劃”高職院校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二位。這一切,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辦學基礎。
同時,我省以能力增進為主線,一體化設計中職、專科、本科相銜接的課程體系,投入1.9億元開發了322個專業教學標準;投入1.5億元,校企合作建設3000門省級精品課程和315種省級規劃教材及數字化教學資源,保證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022年,我省獲得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6項,位居全國第二。學生在全國(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得獎牌數連續10年穩居全國第1位。
在“四梁八柱”已經搭建的基礎上,我省職業教育工作重心也由“外部施工”逐漸轉向“內部裝修”。日前,省教育廳下發了《山東省職業院校基本工作規范》,共14章92條,涵蓋了學校內部治理、教職工管理、招生工作、德育工作、教學工作、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工作、學生工作、評價工作、就業創業服務工作、后勤與資產管理、安全穩定工作等學校規范運行的方方面面,山東職業教育邁上了內涵發展的新高地。
奔赴經濟社會發展的“詩與遠方”
“職業學校錘煉了我深厚的技術功力,激發了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在開幕式現場,“從職業院校中走出的技術攻關專家”刁統武說,在山東省勞動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他進入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卡車股份有限公司,憑借學得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主持和參與的多個技改項目榮獲國家專利和濟南市質量管理成果獎、中國重汽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獎。
刁統武的成長經歷和取得的成績,是我省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寫照。
多年來,我省以產業發展、工作過程為導向,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新理念引入教育教學,開展實戰訓練、工學結合,真正將教、學、做融合,全面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和職業素養。寧津縣職業中專與縣域內優質企業開展“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合作,解決了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實訓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檢測技能不熟練等問題,助力寧津縣擦亮了“江北最大電梯及零部件生產基地”“智能裝備產業城”兩張特色名片,實現了校企互利雙贏。
同時,我省職業院校堅持以促進就業為辦學導向,廣泛開展現代學徒制、訂單班、現場工程師培養,引導畢業生面向地方、面向一線就業創業,人才匯聚齊魯態勢加速形成。2023年,我省88.17%的中職畢業生、82.43%的高職畢業生選擇留魯學習深造或就業創業。近年來,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十強”優勢產業集群等主要領域,72.1%的新增從業人員來自職業院校。他們攜“一技在手”奔赴經濟社會發展的“詩與遠方”,成為山東經濟持續向好的新增量。
山東職業學院在企業現場開展實景化教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