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17-02-08 09:10:02
魯網2月8日訊 “濟鋼面臨搬遷,下周我們將與其進行深入技術交流,希望能達成后期土壤修復方面的合作意向。”7日,山東利源康賽環境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周大鋒對記者透露。
濟鋼搬遷后,8000畝場地需要修復,這正是像利源康賽一樣的環保企業所期望的,其中蘊含著巨大的環保治理商機,而隨著近日山東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發布,山東土壤污染修復市場也正在被有序打開。
商機來臨
在工業大省山東,“退城進園”正在多個城市興起。密集的工業企業搬遷,制造了土壤污染修復產業的商機。
據統計,山東省擬規劃保留化工園區155個,整頓撤銷44個。其中作為山東第一化工大市的淄博頗受關注,已明確提出保留“一區四園”和東岳氟硅材料產業園共5個產業園區,全市新建化工項目要進入“一區四園”。到2020年,該市化工產業集中度將達到80%以上。
距離環境敏感區較近的化工企業進行搬遷入園成為必然。“據我們了解,僅淄博市,需要搬遷的企業大概就有500家。”周大鋒說。
根據臨沂市的規劃,2015-2017年3年實現59家工業企業搬遷,其中2017年為22家,涉及建陶、建材、鋼鐵等行業。2015年底前,《臨沂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5—2017年)》“市轄五區高污染行業重點企業名單”中所列羅莊區企業,關閉搬遷產能占比達到20%以上,2016年底前達到40%以上,2017年底前將達到60%以上。力爭到“十三五”末,中心城區內重污染企業全部依法關停或搬遷。
在推進企業有序出城、產業有序轉移的同時,后期的土壤修復問題也成為當務之急。
“很多企業建廠早,尤其是一些建國前建廠的企業,缺少前期環保預防措施,后期搬遷或多或少都會面臨一定的土壤污染隱患。”周大鋒說,比如現在新建廠房的生產池子是需要加設防滲裝置的,如果處置不當,除了會污染土壤,長此以往,還會使得8米以內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近日,山東球墨鑄鐵管有限公司濟南廠區的搬遷工作進入了資產處置階段。球墨鑄鐵管在濟南已有60余年歷史,是山東省第一爐生鐵的誕生地,但由于設備、地域束縛,公司面臨的生產、環保壓力愈發增加。根據國家發改委批復的濟南東部老工業基地的搬遷方案,該公司于2014年被正式列入搬遷行列。2016年底,公司濟南廠區正式關停。搬遷后的廠區是否需要修復,正在等待評估。
政策助力
環保產業具有較強的政策導向性,土壤修復產業起步晚。在周大鋒看來,近期頻頻出臺的政策為該產業的發展注入了一針“興奮劑”。
值得關注的是,將于7月1日起施行的《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首次明確了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實行終身責任制,提出“誰污染,誰治理”,造成土壤污染的單位或個人應當承擔治理與修復的主體責任。
繼2016年5月國務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發布后,各地紛紛出臺本地的“土十條”細則,山東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也于近日出爐,山東方案也進一步明確了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的終身責任制。
“土壤污染責任界定不明晰,為后來土壤污染修復的責任認定帶來困難,也是導致土壤修復開展困難重重的原因。”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山東辦事處總經理王汀洲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上述山東方案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分用途明確管理措施。自2017年起,結合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情況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結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同時,針對企業面臨的資金問題,提出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土壤污染防治。
來自中國投資資訊網的預測顯示,在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方面,將帶來相應的監測設備投資192億元以及每年運營費用50億元。在修復治理上,預計“十三五”期間將需投入千億以上規模的資金。
分析人士認為,多個政策的出臺對土壤污染的治理實施提供了前提保障,必將推動土壤污染治理市場加速打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