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10-08 11:59:10
齊魯網10月8日訊 編者按:
由中央電視臺聯合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廣播電視臺推出的大型直播節目《還看今朝 山東》播出后,引發熱烈反響和廣泛點贊。在精美的畫面和精彩的敘事背后,有著多少令人難忘的幕后故事?參與節目策劃制作的主創們有話要說!
講述: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項目《身體健康》編導王家才
說實話,一開始接到“農民畫”這個選題時,我還是有點兒小慶幸的,雖然自幼與畫無緣,與藝術不沾邊,但好歹“農民畫”三個字,我已經占了兩個。在農村長大的我,對農村的選題應該還能游刃有余。于是,用了一天的時間去搜集和整理選題資料后,自己一個人踏上了開往菏澤巨野的火車去踩點。奇怪的是,火車上,我腦子里想的并不是到目的地后,我要看看準備的這些采訪對象中選哪個采訪對象更合適?哪個采訪對象問哪些問題?而是,如果對方看到我一個人,懷疑我是一名假記者,我該如何回應!(這個問題……好尷尬?。?/p>
和當地宣傳部接洽后,我慶幸的是他們給提供的三個備選采訪對象有兩個是我去之前搜集準備過的,更慶幸的是,當地宣傳部并沒有表現出對我身份的懷疑,我在火車上想好的那些詞都用不到了。嘿嘿!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整個的踩點采訪過程還算比較順利,用了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和兩個備選采訪對象有了較深入的交談,在他們身上,除了我來之前搜集到的一些故事點外,又挖掘出了很多有趣、生動的故事點,這些故事點讓這兩個采訪對象在我腦海里的形象立馬就立了起來。晚上,回到住處,整理采訪資料時,其中一個采訪對象,總覺得還少一點什么,形象立住了,但還夠豐滿,決定在第二天見完第三個采訪對象后,再去一次這位采訪對象那里。
按照計劃,我和當地宣傳部的人員在第二天上午見了第三個采訪對象,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交談后,我們從他的畫室出來了,出來后,我跟當地宣傳部的人員說了一句:我還想再去一次昨天第一個采訪對象那里。對方聽到后感到很驚訝。我想這種驚訝也是對我身份的懷疑吧!或許他們在想:是你昨天采訪得不專業吧?你到底是不是省臺來的記者??!管他怎么想呢,我又重新說了一遍我的想法,好在,他們答應了??嘈娜?,天不負!再次造訪這位采訪對象,我堅定了我之前的想法——將這位采訪對象作為“農民畫”選題的主線,這位采訪對象也就是最后成片的主人公——徐鳳秋。
雖然因為這次“多出來”的采訪,我錯過了從巨野直達濟南的火車;雖然我要面臨的是要在火車上站幾個小時,還要從兗州轉車,但我不后悔,因為這次“多出來”的采訪,讓徐鳳秋這個人物在我的腦海里的形象更立得住、更豐滿。
經過兩天的“憋稿”后,我又一次去了巨野,與第一次去不同,我這次去有“底氣”了,因為這次去有了一只龐大的隊伍——劉皓天、伊力及司機王明師傅,我再也不擔心他們懷疑我是假記者了。哈!真心感謝這三位!他們不光給了我“底氣”更給了我很多拍攝的思路和想法。
剪輯成片后,我忐忑地將成片拿給領導一審,正巧央視總部《還看今朝 山東》項目的負責人李昕老師也在,看完后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情懷”、“山東精氣神”,這下,我慌了!如何在短短三、五分鐘的短片里既有故事性、又有新聞性、既有“情懷”、又有“精氣神”,這可真是難倒了我。那幾天,滿腦子裝的都是“情懷”,還專門搬出詞典查找到底什么叫“情懷”。經過近一周的揣摩,也已經記不清改了多少遍稿子,又一次成稿并通過。雖然這遍稿件需要我再去巨野補拍,但看著成稿,我似乎更有了信心,因為這次比上一次內容更豐富,表現出的人物也更豐滿。
這次補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采訪對象徐鳳秋的真性情。采訪時,有這么一個場景,徐鳳秋在辣椒地里摘辣椒,我跟著她邊摘辣椒邊采訪,這一段主要是想讓徐鳳秋講由一位農民到一名畫師的轉折過程,說到當時的艱苦,我看到平時大大咧咧的徐鳳秋的眼里竟然泛起了淚珠。當攝像說可以了時,她擦了一下眼淚,笑著對我說:我這人,基本沒掉過眼淚,怎么讓你這一問,想起當時的艱難,竟然掉起了眼淚。
我一直都覺得,作為一名記者,要想講好一個故事,首先要走進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如果單單只是走近,所講的故事只能是一張皮。結果也正是這樣,當我這一次剪輯好成片拿給領導看時,領導邊看邊說了一句:這樣,感覺就對了嘛!聽到這句話,我的心一下子落了下來。
接下來就是時長和一些細節的處理,一遍遍地改、一遍遍地刪,雖然也很痛苦,但想到能通過徐鳳秋這樣一位農民畫師的角度、梳理山東農村這五年的變化,記錄下這個時代的變遷,再多的痛苦也就不覺得什么了,況且我作為一名記者,這不就是我的責任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