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03-02 08:32:03
農歷正月十三和十四,是山東漁民的傳統節日漁燈節。在這兩天,漁民們齊聚碼頭,扭秧歌、送漁燈,用古老的方式祈盼來年平安豐收。
正月十三(2月28日),山東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山后初家村的漁民們一早就開始忙碌,家家戶戶自發準備好漁燈和供品。下午1點鐘開始,漁村將祭品裝載上車,家中男人們高舉彩旗、敲鑼打鼓,女人和孩子們腰間綁起紅繩、一路秧歌,陸陸續續從各自家中前往碼頭祭海。
漁燈節是從傳統元宵節分化出來的專屬漁民的節日。據史料考證,因山后初家為天然漁港,周邊漁船多在此停泊避風,為祈求人船平安,魚蝦滿倉,附近村民籌集資金修建龍王廟,節日期間,船主到龍王廟祭拜,一直延續至今。
下午2點多,載歌載舞的漁民到達初旺碼頭,走在前頭的是花車,后面跟著舞龍、秧歌、鑼鼓等表演傳統表演隊伍,還有周邊村子的漁民和不少外來游客。所到之處,鞭炮禮花齊放,整個村子喜氣洋洋,氣氛熱烈。
集體表演結束后,漁民抬著祭品,來到自家船前,開始送漁燈。當地老漁民介紹,漁燈節的供品很有講究,有身上貼著福字的大鲅魚、膠東獨有的大餑餑、鞭炮、供香、燒紙、供菜等,當然,也少不了祭拜海神的漁燈。
傳統漁燈用胡蘿卜和綠蘿卜做成,分別代表著金燈、銀燈。漁燈由漁民手工制作。過去,他們把蘿卜切成10厘米左右的長段,中間挖空,把蠟燭融化倒進蘿卜,用棉花做成燈芯。在漁燈節這天,漁民把漁燈擺在船頭,寓意照亮引路,佑護人船平安歸來。
現在,更安全環保的電子漁燈逐漸取代了傳統漁燈,成為漁民祈福的供品。
55歲的漁民初乃雨和家人一起,把供品擺在了船頭,并按照傳統習俗,在船艙甲板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魚蝦滿倉,平平安安。
據了解,漁燈節已有500多年歷史,是漁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流傳于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45公里海岸線上的十幾個漁村。其中,初旺、蘆洋、八角三個村的漁燈節因活動規模和社會影響力較大,被公認為漁燈節的代表。
漁燈節作為一種民間的海洋民俗活動,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也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漁燈文化之鄉”稱號。
如今,漁燈節已從一種傳統的祭祀活動演變成傳承漁村文化、款待四方賓朋的盛大節日。山后初家村漁民趙興盛告訴記者,全家特別重視漁燈節,祭祀用的東西提前一周就買好了,然后全家去海邊放鞭炮,而且這一天,村里家家都有客,漁民會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客人。(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