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5日訊 據@中科院之聲(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周又元,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中國科學院官網院士信息顯示,周又元院士為天體物理學家,主要從事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的研究。1938年7月生于上海。196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官網截圖)
據@光明日報微博介紹,周又元主要從事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的研究,同時涉及宇宙學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等的研究。他是我國最早進行這類研究的學者之一,并創建了相應的研究團組。
(圖源:@光明日報 微博)
另據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官網,20世紀70年代,周又元院士與他人合作采用射電類星體子源之間的最大距離進行光度定標,支持了類星體紅移的宇宙學起源本質。80年代,在國際上較早利用類星體獲得100Mpc的超大尺度結構的觀測證據,并被大樣本星系巡天所證實。90年代,與合作者通過對活動星系核內部結構和輻射機制的深入研究,首次得到活動星系核大藍包形狀參數方程,肯定了產生發射的機制,確認了大藍包的輻射來自吸積盤及其冕區,得到相應的溫度分布,估算了中心黑洞的質量并發現了短時標變化規律新類型,用耀斑模型對各種類型的變化規律進行了統一解釋。
(圖源:中國科學院大學官網)
此外,2018年9月25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將編號為第120730的小行星命名為“周又元星”。
(圖源:@光明日報 微博)
遺憾的是,閃電新聞記者整理發現,周又元已是今年逝世的第五位兩院院士,也是本月離世的第二位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王綬琯于2021年1月28日因病辭世,享年98歲。
王綬琯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提高了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了天體測量學發展,研制出多種射電天文設備,是中國天文學界的泰斗,我國射電天文的奠基人,歷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研究員、臺長、名譽臺長。他的科學貢獻主要在授時、射電天文學和LAMOST望遠鏡這三個領域。
(王綬琯 圖源:中國科學院官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沈忠厚,于2021年2月5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3歲。沈忠厚是我國著名的油氣井工程技術專家、水射流專家、教育家,油氣井工程學科奠基人,長期從事高壓水射流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工作。
沈忠厚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程镕時,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2月7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程镕時 圖源:中國科學院官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周毓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3月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周毓麟是我國核武器設計中數學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組織者和開拓者之一,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主要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中的數值模擬和流體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
(周毓麟 圖源: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