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12-30 20:19:12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0日訊 三間普普通通的磚瓦房,一座50平方米的小院,座落在距勝利油田東辛采油廠駐地西北15公里遠的荒野中。這既是勝利油田東辛采油廠營8更9井站夫妻井駐地,也是“油二代”職工薛梅的家。這種遠離都市的生活,薛梅已經度過了24年。
膚色黝黑的薛梅愛笑,笑容單純、舒展。
24年前,薛梅和丈夫來到勝利油田東辛采油廠營8更9井站,開始負責方圓5平方公里內5口油井、兩口水井和1個計量站的巡護保養和計量工作。
夫妻崗地處偏遠,環境艱苦,無論刮風下雨,每隔4小時巡查一次,每兩小時記錄一次壓力。這樣的路線,這樣的場景,薛梅一天要重復6次,一次需要一個半小時,走五六公里路。這樣的工作量,若按三班倒,需要6個工人來完成。由于長年在這樣的巡井路上行走,薛梅的腳嚴重變形,陰天下雨便疼痛難忍。
“隊上把這井站交給咱管,那是一份信任,咱就得干好。”為了這句承諾,他們一干就是24年。24年,夫妻倆巡井4萬多趟,行程30多萬公里,走出了“24個長征”。24年,磨壞了200多雙鞋子,為國家安全輸送原油13萬多噸。
1995年,薛梅23歲,剛剛結婚。當時,為解決人手不足、職工倒班不便等難題,東辛采油廠將營8更9井站調整為“夫妻井站”,就是一名職工帶一名家屬在井站安家護井。薛梅主動報了名。
“我倆年輕,對生活要求也不高,就選擇了最偏遠的井站。”薛梅說。
守站之苦,超出想象。“之前也想到環境會很艱苦,但沒想到這么苦。”薛梅說,剛到小站時,居住的簡易工房被一片蘆葦蕩包圍著,道路難走,出行不便,送菜、送水的車進出困難。有一年春節下大雪,送水車進不了井場,他們只好把水塘里的冰敲下來,放到盆里化掉再喝。冬天,屋里地面因潮濕而結冰,睡覺時被子得蓋3層。
24年來,夫妻倆的心思都圍繞著井站轉,就連薛梅懷孕的時候,照樣深一腳淺一腳去巡井,有一次還不慎掉進了水庫。剛坐完月子,她就堅持繼續巡井,結果落下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
“油井也是有生命的,你對它盡心,它就會對你盡力。”薛梅總結出一套“望聞問切”的油井管護法,現在只聽聲音她就知道井有沒有問題。營12-73井運轉聲音異常,薛梅屏住呼吸靜心聆聽,及時排除螺絲退扣隱患,避免了抽油機側翻事故。24年里,她駐守的小站沒有出現任何事故,成為單位的放心崗。站上的12-73井成了有名的長壽井,僅節約作業費用就達上百萬元。
“這些年,最對不住的就是父親和兒子。”薛梅說。
兒子出生4天,被他們抱回小站,從此就在沒有玩伴的環境下長大。井站地處荒野,沒有公交車,距離城市最近的邊緣有10公里,最近的小衛生所也有四五公里遠。薛梅記不清有多少次背著發燒的孩子趕著去看病。
讓薛梅欣慰的是,與同齡的孩子相比,兒子少了些柔弱、依賴和任性,多了些勇敢、自立和堅強。
為了防止盜油分子傷害孩子,巡井時,他們總要把孩子帶在身邊。有一次,線路停電后需要及時開井,經過管線連成的小橋時,4歲的兒子一不留神掉進水溝,水面上只剩下一串泡泡。孫賓連忙跳進水溝,一下就摸到了兒子,但水溝實在是太深了,兩岸又全是淤泥,又軟又滑,好不容易連滾帶爬才把兒子托到岸上,保住了孩子的性命。然而,下次巡井,他們依然選擇帶上了孩子。
薛梅的父親是一名老石油,2007年檢查出患有肝癌。隊里給薛梅放了幾天假,讓她陪陪父親,可每次薛梅都被父親攆回站上。
薛梅說,選擇堅守,就是為了不給隊里增添負擔。24年,夫妻倆沒有休過一個節假日,沒睡過一個囫圇覺,井站沒有一個晚上斷過人。父親生病5年,14次手術,她都沒能陪過完整的一天。直到臨終那天晚上,她請求父親,陪伴一晚。可做了一輩子“老石油”的父親始終沒有松口。怕父親著急,薛梅就假裝回去,躲在病房外。當晚,父親永遠地走了。有人說她不孝,可在父親眼里,干好工作就是對他最大的孝順。薛梅理解父親,她說,她要用堅定的信念、踏實的工作去祭奠和緬懷父親。
“隊上把井站交給咱管,那是信任更是責任,咱就得干好。”24年,近9000個日夜,井站沒有一個晚上失去值守。薛梅一家人依然像當初一樣,靜靜地守著荒涼、守著寂寞,也守著這份沉甸甸的承諾與責任。
閃電新聞記者 李雅姝東營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