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4日訊 “現在網上有調侃,說我們的地鐵是從郊區到郊區,很成功地避開了鬧市區。”
9月4日上午,“2020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關鍵技術論壇暨第29屆地鐵學術交流會”在濟南舉行。大會上,濟南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山東軌道交通學會理事長陳思斌提到網上對濟南修建地鐵的調侃,強調科技創新是推動濟南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
濟南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綺麗風光。萊蕪區劃調整并入濟南后,又新探明泉水200多處,加上濟南既有的800多處泉水,成為名副其實的“千泉之城”。濟南地質條件異常復雜,地層富含高水壓地下水,有超高強度灰巖,地質軟硬不均,存在千佛山斷裂帶,無影山凸起,給軌道交通建設帶重重難題。
濟南市既要開發地下空間,享受軌道交通的快捷,又要不影響泉水噴涌,確保泉城“靈魂”不失,成為修建地鐵不可觸碰的底線紅線。
為確保泉水保護萬無一失,濟南軌道交通集團先后邀請院士及國內外專家開展十余次保泉專題研究論證。經過專家反復研究論證,最終得出“只要避開泉水敏感區,軌道交通建設就不會影響泉脈”的結論。建議按照“先外后內、先易后難”的原則,優先建設城市中心區外圍線路,為后續工程建設積累保泉經驗。
在規劃設計階段,根據“繞避升抬”的泉水保護設計理念,消除軌道交通建設對泉水的影響,“繞避”泉水敏感區、“升抬”地下線路埋深,綜合考慮50年來最高水位以上,確保濟南軌道交通設計線路埋深對徑流無影響。濟南市泉水成因可簡單概括為水源、高差、通道、阻隔和天窗,泉水的主徑流通道埋藏深度大于100米。而軌道交通的埋深20米左右,對泉水無影響。
在施工過程中,濟南軌道交通集團開展了泉域地下水探查與水保護關鍵技術研究,探明了濟南泉水成因和地下水運移機理,劃定了順河高架以東、歷山路以西、明湖路以南、經十路以北,約6.8km2的泉水敏感區范圍。通過濟南富水地層基坑降水與原位回灌關鍵技術研究,首創了抽灌一體化智能回灌設備,回灌水質達到地表水三級標準,回灌率接近100%。
為配合泉水保護工作,濟南軌道交通集團基于信息化、大數據,采用地質勘查、三維建模、模擬預測等技術方法,開發了國內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孿生城市四維可視化信息系統并于近期通過專家論證。該系統融入了濟南市多部門60余年地上地下多類數據,首次刻畫出濟南城區近2000平方公里的四維地質環境模型,可以分析評價軌道交通周邊環境、合理規劃軌道交通線網布局、優化勘察設計施工、模擬軌道交通建設各階段對泉水的影響,同時還可以快速查看突發事件周邊的地質環境,提高風險管控能力,保障地鐵建設及運營安全。
科技創新確保“安全地鐵”順利實施。濟南軌道交通集團研發了泉域復雜環境軌道交通安全施工成套關鍵技術,提出泉域地層溶洞等地下重大災害源真實成像與定位方法,實現了地下災害源的定性預報,攻克了鉆孔成像與激光掃描搭載融合難題。研發了盾構施工監控平臺和預警系統,實現了盾構施工風險的動態、實時預警。針對新冠疫情防控,搭建國內首個城市軌道交通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控平臺,實現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公共安全事件的精準防控。
閃電新聞記者 賈方政 張雪 濟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