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黃河》詩曰:雪原雷動下天龍,一路狂濤幾縱橫。裂壁吞沙驚大地,興云致雨嘯蒼穹。蜿蜒的黃河以奔騰之姿而下,千百載,有多少泥沙沉積入海,就有多少故事折戟沉沙。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錘定音。
在總書記講話一周年之際,由中廣聯廣播新聞節目工作委員會指導,山東廣播電視臺發起,沿黃9?。▍^)省級廣電媒體共同聯辦,啟動這次“高質量發展黃河行”融媒體大型采訪活動,從山東黃河入??诔霭l,溯黃河而上,一直到青海黃河源頭。走萬里黃河沿岸,訪九?。▍^)脫貧攻堅一線,看生態保護及高質量發展,在全國即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時刻,講好沿黃各省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黃河故事”,奏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1日訊 9月11日,采訪團來到黃河行第三站——素有“黃河入魯第一縣”之稱的菏澤市東明縣。
綠油油的秋葵桿連接成片一眼望不到頭,田邊的休息棚內,附近村民一邊聊家常一邊整理剛摘下來的細長“小精靈”。這樣的景象,菏澤市東明縣長興集鄉80后村民陳更田每天都可以看到,也令他有些“小小的自豪”。
陳更田老家所在的黃河灘區土地肥沃,是種植秋葵的好地方??吹街車迩f發展起了一片片秋葵種植園,也有不少村民靠它增加了收入,常年在外打工的陳更田和妻子打起了返鄉創業的主意。2018年,他們回鄉投資流轉200畝土地,2019年開始種植秋葵,采取公司負責供苗、收購的經營模式,兩年下來,有了不少收獲。
“以前就是往福建、廣州到處跑,在外打工雖然賺到一些錢,但是開銷也大,攢不住多少?!?8歲的陳更田皮膚曬得黝黑,他站在地頭回憶著。“現在,地里的秋葵一年能收兩茬,年收入將近40萬元。在家里還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比以前好多了!”除了自家的日子變好了,基地還帶動了周邊村莊約100多名村民就業,為他們提供每個月近2000元的收入。
今年,陳更田又承包了200畝地,繼續擴大種植規模,他在灘區老家發展得越來越有信心。
像陳更田一樣返鄉創業的,還有長興集鄉萬畝虎杖園的負責人車發展。
虎杖,是一種中藥材,它的根莖及根,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散瘀定痛、化痰止咳的功效,一般用于降壓、降脂、抑制血小板凝集、保肝、抗炎、升白、抗腫瘤。
2008年,正是因為看中黃河灘區土質好、沒有重金屬和農藥殘留的特點,車發展所在公司經過和中國農大北京農科院技術對接,將長興集鄉選為虎杖園的種植基地。基地規劃占地10000畝,現已試點推廣虎杖種植5000余畝。項目采取“龍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成立了虎杖種植專業合作社,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人均月收入2000到3000元。
依托虎杖種植基地,公司投資建設了2條白藜蘆醇提取生產線,年可生產白藜蘆醇300噸,實現銷售收入2.1億元。下一步,公司將在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的基礎上,持續推進虎杖中藥提取物的產業化發展,拓展虎杖保健品和藥劑的研發,構建中藥材種植、采收、加工、生產、流通、使用的全產業鏈條。
在萬畝虎杖園幾公里外,是大型村臺——長興集鄉七號新村(竹林新村)。
黃河養育了一方兒女,可時不時“發脾氣”的它也讓岸邊的百姓們頭疼不已。為了應對黃河水患,家家戶戶建起村臺,灘區人民陷入了“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錢”的生活怪圈。為了改善人居環境,2006年國家黃委利用亞行貸款,加上省財政配套資金,建設竹林新村大村臺,并于2010年啟動搬遷,2016年搬遷完成。新社區內,道路、路燈、自來水、衛生室、學校、村部、下水道、污水處理廠、娛樂活動廣場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為灘區群眾提供了安全優美的居住環境,搬遷群眾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根本上解決了絕大多數灘區群眾的貧困問題。
不遠處,東明縣長興集鄉八號新村正在建設中。據長興集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王方領介紹,今年10月份,將有1402戶村民按照人均35平方的標準搬遷入住。他們也將擺脫循環怪圈,迎來新的生活。
明天,采訪團將去往山西運城,那兒會有什么樣的黃河故事呢?請繼續關注閃電新聞,帶您一起溯源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