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7日訊 今年是勝利油田發現60周年。六十年來,一代又一代勝利石油人接續奮戰,在鹽堿灘上建成我國第二大石油生產基地。
一邊是急需石油,一邊是西方封鎖,在勝利油田優良傳統展廳,我們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的能源窘境。
“(當時)石油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勝利油田優良傳統展廳講解員李頡介紹說。
為了攻克這個難題,1955年石油地質普查工作在華北平原展開,從華一井到華七井,石油人歷經曲折,卻始終沒有收獲。直到勘探華八井,終于苦盡甘來。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勝利油田原資深首席高級專家顧心懌回憶說:“當時我們打井一下看見了油花,又看見有氣泡,這是天大的好消息,(以前)就從來沒看見底下能有油花。”
1961年4月16日,華八井獲日產原油8.1噸,不僅宣告了勝利油田的發現,更一舉粉碎了“中國華北無油論”。
顧心懌說,“有了油跟沒有油不一樣,(但是)少了國家也不解渴,所以我們又繼續努力,營二井(日產)500多噸,營二井后再找到坨十一井。”
李頡介紹說:“坨十一井是我國第一口千噸井,證明了我們東營地區地下油氣資源豐富。”
一路勘探找油,一路開發增產。數十年間,勝利油田保障了國家能源需求,成為我國第二大石油生產基地。然而隨著不斷開采,油田被打成“馬蜂窩”,勘探難度越來越大。為此,勝利油田持續科研創新,多項成果相繼落地。去年他們提出的“斷陷盆地油氣精細勘探理論技術及示范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王學軍表示,“比以往的認知增加了18億噸的資源可供勘探,形成了新的地震采集處理解釋技術,原來看不清的,我們現在能看清了。”
如今,勝利油田正積極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大力推進節能減排。通過自主研發的能源管控中心,在采油中實現了科技節電,預計年節約電量可達2億千瓦時。此外,油田還積極探索新能源,投產了包括地熱、光伏、光熱等在內的72個項目,實現多能互補。
中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新能源開發中心經理李景營說:“目前,我們的二氧化碳減排能力在30萬噸,將來還有很多(新能源項目),新能源的(應用)范圍隨著技術進步越來越廣,力爭到‘十四五’末,二氧化碳減排能力到200萬噸以上。”
60年來,勝利油田人堅定“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初心使命,共建設油氣田81個,原油累計產量突破12億噸,為祖國能源安全做出“勝利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