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法院報
2022-06-17 10:42:06
原標題:守初心做法官,當如鄒碧華
來源:人民法院報
鄒碧華有著忠誠于黨、一心為民的堅定立場和信念;有著信仰法治、公正司法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有著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的昂揚激情和斗志;有著樂于奉獻、清廉正派的職業操守和作風。做法官,當如鄒碧華。
2012年,昔時的我還在高校擔任教職,應法律碩士授課需要,亟須理論深度和實務價值兼具的參考書。篩選圖書的過程中,時任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院長鄒碧華的《要件審判九步法》進入我的視野。自此,該書便成為我珍藏的法律適用類經典書籍之一。2020年,山東省面向高校教師公開選拔法官,2021年1月,我正式入職,開始從事民事審判工作。為了盡快裨補民事審判技能的闕漏,攜帶到辦公室的第一本書,便是鄒碧華的《要件審判九步法》。2021年6月,在調查一起名譽權侵權案件時,我雖然一再向當事人釋明經濟糾紛并非名譽權侵權的違法阻卻事由,但當事人始終不予理解,言語中還帶有些許責備與抱怨。庭后,我被強烈的挫敗感打擊得萎靡不振,一個人獨自在資料室踱步,鄒碧華主編的《法庭上的心理學》映入眼簾。自此,鄒碧華的這兩本書便成了我審判工作的參考寶典。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書中不僅有一位前輩對審判經驗與技能細致入微的分享,一位新時代好法官的形象更是躍然紙上。他有著忠誠于黨、一心為民的堅定立場和信念;他有著信仰法治、公正司法的專業素養和能力;他有著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的昂揚激情和斗志;他有著樂于奉獻、清廉正派的職業操守和作風。做法官,當如鄒碧華。
初心不改傲骨錚錚,守護公平正義。
人們常說,法官是法律人的終極職業夢想。我們研習法律多年,一直夢想著能揮法律之利劍、持正義之天平。現在我們身后高懸著國徽莊嚴肅穆、胸前佩戴著天平熠熠生輝,我們身著法袍、手執法槌,穿梭在事實和法律之間,平衡著社會各種價值、裁判著人間善惡美丑、尋求著世間公平正義。自做法官以來,親朋好友、師長學生常常問我:后不后悔?我總是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悔!”但內心深處偶爾也有擔心:當日復一日的在辦不完的案件、寫不完的判決、忙不迭的事務中循環,屆時的我是否還能初心依然?可想想將生命都奉獻給司法事業的鄒碧華,他始終保持著對司法工作的真心熱愛,始終迸發著對司法工作的極大熱情,這就是初心不改,這就是矢志不渝。在他看來,“愛一行、干一行”只是順勢前行,“干一行、愛一行”才是砥礪奮進。環顧四周,身邊也有著像鄒碧華一樣的默默堅守、無私奉獻的法官。他們幾十載如一日,不為名利、不計得失,把全部的精力和滿腔的熱情都投入到審判工作之中。他們堅定地走在公平正義的道路上,兢兢業業地處理著每一起案件、認認真真地撰寫著每一份判決書,以自己的默默奉獻展示著法官的職業追求和人生信條。他們堅持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并重,他們努力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向全社會彰顯出人民司法的公信與權威。做法官,就要學習他們這份初心不改的執著,用法律人的錚錚傲骨踐行法治,盡一生之力守護世間的正義與公平。
筆耕不輟碩果累累,彰顯法治底蘊。
“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一項技藝在基本完成技法的精熟后,如果繼續修行,便會逐步達到掌握或領悟天地規律的境界。鄒碧華就是這樣一位專業能力卓越的法官。他說:“從我們選擇做法官的那一天起,我們就注定要面對當事人的期待;面對著期待,我們就必須承擔起這個職業所帶給我們的沉重責任。而離開了專業的思維方式,所謂的責任只能是一種空談。”鄒碧華業務精湛,他有著鞭辟入里的辦案思路,他有著抓住案件要害的敏銳目光,他勤于思索、善于總結,將自己在審判工作中掌握的核心技能總結提煉形成理論,他希望通過“九步法”幫助法官們“像個法律人一樣地思考”,掌握法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審判方法。他說,“一個像法律人那樣思考的法官,就能讓帶著滿腦子糨糊來到他的法庭的當事人,帶著清晰的答案離開。只有這樣,他才是一名合格的法官”。環顧四周,我們身邊也有著像鄒碧華一樣的能力出眾、業務高超的法官,他們深諳審判規則,精于法律適用,善于裁決復雜糾紛。他們有著深厚的法學功底和極高的法律素養,是各自領域的審判權威。他們將理論研究與審判經驗結合,著書撰文,碩果頻出。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發現,法官不是工匠,法官的工作也不是簡單的重復和模仿。隨著時代發展,矛盾糾紛日趨復雜,審判工作不會是簡單的事實與法律的對號入座,它需要審判者能夠抽絲剝繭、條分縷析。這些都要求新時代的法官必須具有扎實系統的法學理論功底,以對法律的適用作出充分、嚴謹的解釋和論證;必須具有嫻熟的司法技能以作出公正高效的裁判。我們必須向審判專家學習,刻苦鉆研、銳意進取,鍛造自己的業務水平、提升自己的辦案能力,以實際行動展現出新時代人民法官的專業形象,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法亦有情溫暖和煦,傳遞司法溫度。
法院是糾紛最集中的地方,萬千的人和物在這里上演著無數的人情冷暖、悲歡離合。兄弟過堂、父女對簿、夫妻反目……每一個糾紛都在等待著法官的裁斷。可法官不是冷冰冰的辦案機器,每一個案件背后鮮活的個體都在等待著法官的共情,每一個案件背后復雜的人性也在等待著法官的判斷。一個法官,在堅守規則、明察決斷之外,必須有著設身處地但理性的共情,讓司法既保有剛性又充滿溫情。鄒碧華在其主編的《法庭上的心理學》中寫道,“當事人所面對的是充滿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絕非冰冷的法律適用機器。也正因如此,當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對每一個人生命、人格、尊嚴、情感的尊重和保護以及法律真正強大的力量。”環顧四周,我們身邊也有著像鄒碧華一樣的既堅持法律剛性又滿懷司法溫情的法官。他們深知冷冰冰的一紙判決不僅不能徹底解決糾紛,反而使得矛盾積攢得愈加深沉。他們面對堆積如山的案件,從不抱怨,一如既往全心工作,始終耐心細致解答當事人的疑問。他們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地冷漠審案,而是對當事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真心真情感化當事人。他們認真傾聽雙方當事人的心聲,解法結更解心結。他們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尊重和理解貫穿于案件辦理的始終,用法律溫暖人心,將法理、情理有機融合。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或許沒有可歌可泣的事跡,但他們用細致與溫情,為肅穆的正義天平增添一抹靈動而溫暖的亮色。做法官,就要學習他們剛柔并濟、司法為民的情懷。因為,法官有溫度,法律就有溫度;法官有深情,法律就有深情。讓我們用法律人特有的智慧和獨有的溫度,使人民群眾感受著司法的公正與溫情。
鄒碧華曾說過:“人生本來是沒有意義的,但每個人都可以給自己的人生設定一個意義,在無限接近這個意義的過程中,人生的價值便得以實現。”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法官們,他們如怒放的梅花,錚錚傲骨,守護著公平正義;他們如金黃的稻谷,滿腹碩果,彰顯著法治底蘊;他們如拂面的春風,和煦柔情,傳遞著司法溫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以他們為楷模,無限接近他們的時候,將成就我們作為人民法官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