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08-31 09:13:08
原標題:保護種質資源 推動生態價值實現
來源:中國環境報
◆李瑩
春播一粒種,秋收萬擔糧。小小種子預示著豐收的希望,也是農業領域核心產業,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日前在江西君子谷野果世界察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情況時強調,種質資源是重要的生物資源,要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充分利用好種質資源,培育并推廣天然抗病蟲害、具有改善土壤等功效的農產品品種,有助于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改善當地土壤、水質等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王天宇研究員牽頭完成的“玉米優異種質資源規模化發掘與創新利用”項目,培育出抗病抗旱高產新品種,生產利用超過5億畝,節約了農藥和水資源用量,取得顯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我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地貌和氣候復雜多樣,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是世界上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截至目前,我國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48萬余份,位居世界第二,是當之無愧的種質大國。雖然我國是種質大國,卻不是種質強國。我國種質資源本底不清、收集保存不足、評價利用不夠等問題仍然突出。不少具有抗病、耐旱、節水等特性,能夠改善土質的地方品種還未被有效開發和利用。種子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還未被充分挖掘。因此,要及時發掘、收集并保護具有顯著生態價值的優異種質,為未來開發利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奠定基礎。
種質資源要利用,更要保護。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氣候環境變化、外來物種入侵等影響,我國部分本土品種尚未被收集、明確價值就已滅絕。以水稻為例,湖南省普查的79個縣,1956年有水稻地方品種1366個,1981年為644個,2014年僅有80個,只占1956年的6%。近年來,地方品種喪失速度明顯加快。物種一旦滅絕,再難復得。要加大對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特色地方品種的保護力度。甘肅省華亭市打造農作物種質資源圃,為當地60個古老的地方品種、珍稀瀕危農作物種質等提供棲息之所。安徽來安縣大力建設花紅種植園和培育基地,使瀕危的來安花紅避免了滅絕風險。要主動承擔起種質資源保護責任,盡快開展搶救性保護,打造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特色地方品種的“諾亞方舟”。
在加強種質收集和保護的基礎上,要強化科技攻關,盡快研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生態產品。一些地區已在體制機制上進行了積極探索。比如,貴州安排省級財政資金支持科研機構聯合攻關;廣西壯族自治區啟動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福建、山東等制種大省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這些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近年來,多地生態產品品種創新實現數量和質量雙突破。要繼續推動產學研用相融合,開發出更多本土優質的種質資源,推動種質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生態優勢。
富含基因密碼的種質資源是一個地域的“生態之基”。要充分利用種質資源,同步實現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使之成為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財富之源”,為農林牧漁等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