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種糧大戶挑上“金扁擔”(一線調研)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本報記者 李 蕊

2022-12-06 08:43:12

原標題:種糧大戶挑上“金扁擔”(一線調研)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種糧大戶挑上“金扁擔”(一線調研)

來源:人民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新時代偉大成就離不開每一名奮斗者的辛勤付出。10年來,山東省嘉祥縣農民徐小占,從采石到種糧、從用人力到用機器、從靠經驗到靠科學、從一人干到帶領大家一起干……靠政策東風,憑自身努力,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徐小占的故事是一個縮影,廣闊農村大有可為,越來越多的農民,正積極投身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踐,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更上一層樓!

——編 者

初冬的莊稼地里,一簇簇麥苗探出頭來,青翠欲滴。微風輕拂,陣陣清香撲鼻,沁人心脾。

一名中年漢子順著田埂走近,皮膚黝黑、笑容憨厚,褲腿上還沾著泥點。只見他停下來,掏出手機,滑動屏幕,水肥一體機閥門開啟,“嗡嗡嗡”,水如細雨般滋滋噴出,落在一株株嫩苗上。“種了10年地,以前靠鋤頭,現在靠手機。”他俯下身,輕輕撣了撣褲腿,“有智慧農機幫忙,不耽誤一會兒見客戶。”

49歲的徐小占,山東省嘉祥縣滿硐鎮徐村人,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種地不簡單,是門大學問

小時候,徐小占做夢都盼著吃上白饃饃。

徐村藏在大山,地薄天旱。上世紀70年代,水澆條件跟不上,只能靠天吃飯。“地瓜干是主糧,雞屁股是‘銀行’,誰家能吃上白饃饃,可是夠風光的!”徐小占回憶。

80年代,聯產承包。徐小占全家老小8口人,分了10多畝地。他跟著父母,扛著比自己的個頭還要高的鋤頭,開始下地干活。

“產量提了提,但還是太低。”徐小占說,“大人們終于蒸出‘白饃饃’,娃娃們高興壞了,結果一口咬下去,里面還是黑黑的地瓜窩頭心。小麥不夠,地瓜來湊。”

90年代末,徐小占買了臺鋸石機,干起開山采石的營生,一干就是10多年。直到2010年,縣里出了規定,封山禁采。

開山時,天不亮上山,天黑才下山。“失業”后的徐小占,日子過得清閑,天天看電視、讀報紙。“2012年,中央出了很多好政策,‘三農’工作提得響,報紙電視都在講。”

敏銳地感受到國家對農業高度重視,他開始四處打聽,發現還有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

“不然回家種糧?”徐小占動了心。一來,國家重視,發展有前景;二來,政府扶持,種糧有保障;三來,種過地,有點經驗。

找了倆合伙人,租了400多畝地,轟轟烈烈地干了起來。

很快,徐小占就遇到難題。

租來的地,東一塊,西一塊,零零散散,并未連片成方。澆地時,井有限,別人占著,他們就得排隊等。該澆的時候澆不到,苗吃不上水,長得歪歪癟癟。

農機也不夠用。收割機都是到周邊租借,借不到時,遇上大雨,就影響收成。

仨人還不懂技術。“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干咱咋干。”瞧見隔壁打藥,他們也跟著打。結果,藥打了,遲遲不見效。

2013年,第一茬莊稼收獲,站在地頭,徐小占擰起眉頭:隔壁田,小麥畝產1000多斤;再看自個的,只有800來斤。

本想大干一場,沒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徐小占愁得睡不著。

“種地這事,沒那么簡單。”幾天后,他拾掇好行李,去外地“取經”,和專家一嘮才發現,“種地原來是門大學問,必須得科學種植。”

沒念過大學,徐小占不懂啥叫科學種植,于是,找到了在外工作的同鄉李華鋒——農業學院的高材生。

辟出試驗田 高低比比看

李華鋒腦子活,說起科學種植,頭頭是道。

幾番請教,徐小占琢磨:華鋒是人才,不如把他喊回來一起干?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當地政府大力宣傳實施“能人回歸”工程,鼓勵在外優秀人才回村領辦合作社,推進規模化經營。

徐小占堅定了想法:把華鋒請過來,成立合作社,擴大流轉面積,做大種糧規模。

華鋒摸得透政策,知道這事有前景,但要放棄城里工作,輕易下不了決心。

跑了幾趟,徐小占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他咬咬牙,拍胸脯保證:“我借錢給你入股,再給你底薪加提成,你來當法人代表,賠了我來擔。”

2013年,華鋒與幾名新成員同時加入,鄉情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

在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支持下,合作社還買了屬于自己的收割機。那天,徐小占一遍又一遍地爬上收割機,高興地摸著方向盤:“再也不用四處租借啰!”

當時,國家正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華鋒提出,這是土地連成片的好時機。

政策引導,村兩委也來幫忙,鼓勵鄉親們拿出閑置地,交給“種糧大戶”統一打理。這年底,合作社共流轉土地700來畝。

2014年,土地連片成方后,華鋒又提出推廣“精量播種”,購置新式播種機,少播、精播。徐小占出去學習過,心里清楚,種植模式得變。可合作社部分老成員不理解:“種子播少了,小麥產量不得跟著降?種了半輩子地了,咱還不知道怎么干?

拗不過“老把式”,咋辦?“辟出一塊試驗田,誰高誰低比比看!”徐小占購置了新式播種機,按照“精量播種”模式進行種植。

第二年,試驗田里的小麥長得壯實,分蘗好,個個“昂首挺胸”;再看傳統種植地塊,小麥分蘗差,像是“耷拉著腦袋”。一測產,試驗田高出100斤左右,還省了種子。

“你說咋的就咋的!”老成員們心服口服。

2016年起,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全面推開,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多種糧,多受益”。

補貼力度加大,徐小占底氣更足了。他進一步擴大了土地流轉規模,2017年底,流轉土地達1600來畝。

選大學生當“合伙人”,合作社進一步走上了科學種植的路子,產量翻了番。沒多久,徐小占又“挖”來了33歲的李軒。小伙子曾在汽車4S店工作,是個銷售能手,來合作社“賣糧”,年薪漲到十多萬元。

幾年間,在種植、加工、管理、銷售等方面,合作社相繼引進了9名大學生。

從機器種地,到智慧農業

在地里干活,徐小占最怵的就是打藥,幾十斤的藥筒,壓在肩上生疼,邊走邊搖噴桿。“大太陽底下走一趟,衣服都能擰出水來。要是哪天不用自己打藥就好了!”徐小占常念叨。

2017年,這個愿望實現了。

當年,嘉祥縣推進糧食高產創建項目,在縣農業局幫助下,鄉情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申領到第一臺自走式噴灌機——一輛小車,張著“胳膊”,邊走邊噴藥。

政策扶持下,合作社相繼擁有了大型收割機、土地旋耕機、打捆機等新型農機,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

此時,在整個嘉祥縣,徐小占“種糧大戶”的名號已是響當當。本可以按部就班干下去,可2018年,他又坐不住了。

這一年,我國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推進物聯網試驗示范和遙感技術應用。

啥是“智慧農業”?徐小占摸不著頭腦:“莫不是誰聰明誰種地?”

這時,嘉祥縣組織種糧戶到山東壽光市學習,徐小占到那一瞧,當場愣住了:滿裝農藥的無人機騰空而起,操作手只需調好參數,噴藥自動進行。

“兩分鐘就噴灑一畝地,每畝能節約成本一兩百元。”操作員告訴他,除了無人機自動打藥,田間還配套了智能化物聯網裝備,可以自動控溫、自動噴滴灌、自動放風、自動施肥等。

徐小占明白了:智慧農業,是用一套聰明的系統來種田。

回村后,徐小占立馬擬了一份合作社發展智慧農業的計劃:3年時間,購置一批智能設備,推進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5年時間,智慧農業全部聯網建設完成。

有了智能化設備,怎樣用好?

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隊伍。也是在這一年,嘉祥縣圍繞鄉村人才振興,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六大計劃,幫助農民掌握新技能。

“華鋒文化水平高,學東西靈光。”徐小占派李華鋒參加培訓,掌握“智慧種田”新技能后,再講給其他社員聽。

很快,社員們掌握了操作技巧,智能設備相繼投入應用。站在田間,指尖輕觸,水肥一體機“轟轟”作響,無人植保機騰空飛起,智能農機在田里奔忙……

“地變聰明了,咱變‘懶’了。”徐小占有了大把空閑,一部手機,就能掌握田間情況,糧食產量還更高了,去年小麥畝產達1400斤。

“禾下乘涼夢”,咱也出份力

“規模越來越大,成本投入越來越高,一旦有個天災,幾年都恢復不過來,咋和鄉親們交代?”手中的糧越來越多,可徐小占心里始終有個“疙瘩”:幾年前,發過一次水災,受損嚴重的地塊,減產達60%。

后來,國家有了針對種糧農民的農業災害保險,接著國家擴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讓徐小占安了心。這兩年,他進一步擴大土地規模,增加糧食作物面積,流轉土地增加到2000余畝,其中高標準試驗田300余畝,托管、半托管服務面積3萬余畝。

“靠好政策,咱挑上了‘金扁擔’。種糧大戶更應有大作為、大擔當。”徐小占說。

村民趙秋香,曾是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幾年前丈夫離世,還有倆娃要供養。徐小占主動找到秋香,請她來合作社打工,“你看,咱合作社有不少婦女,農忙時,一天能賺60多元錢。”

“可俺自己的地都打理不過來。”秋香有些顧慮。

“放心,免費幫你種,耕、種、管、收,都不用愁。”徐小占保證。于是,秋香不但有了正式工作,每年還有人幫著打理農田,糧食產量提了不少。

幾年間,徐小占堅持為脫貧戶提供就業崗位,免費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合作社規模日益擴大,目前,已入社農戶103戶,覆蓋滿硐鎮10余個村莊,輻射帶動2500余戶農民。在政府幫助下,他還買了糧食烘干機,建起糧食儲存庫,幫脫貧戶免費烘干、儲存糧食。

鄉親們種田碰上難題,總愛找他拿個主意。縣委人才辦也找他:“現在有政策,鼓勵合作社承擔農民培訓。你們有團隊、有技術、有規模,可以申請一試。”

申請成功后,徐小占當起“老師”,合作社成了培訓基地。上課時,他發現好多種植戶觀念還停留在幾年前。“以前靠經驗,現在靠科學。”徐小占把自己走過的彎路,講給大伙聽。

這幾年,通過開展高素質農民、技術能手等培訓項目,合作社共培訓技術人員600余人。

“接觸高學歷人才多了,我就琢磨著,自個兒得學習進步。”徐小占說,去年,他通過成人高考考上了山東農業大學,也成了大學生。

微風吹來,徐小占站在田埂上,望向田間,突然蹦出一句話:“我最崇拜的是袁隆平,‘禾下乘涼夢’,咱也能出一份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山東壽光蔬菜豐產暢銷

據新華社濟南12月4日電(記者陳國峰)4日清晨5點半,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鄭家莊村菜農鄭同成走進蔬菜大棚,摘下500余斤長茄,裝箱送往合...[詳細]
人民日報 2022-12-06

去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超七億平方米

本報北京12月5日電(記者丁怡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近日印發《裝配式建筑發展可復制推廣經驗清單(第一批)》(以下簡稱《經驗清單》...[詳細]
人民日報 2022-12-06

綠色低碳“變身”見質見效

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領域,能源行業如何發展備受關注。為推動新能源加快發展,中國制定實施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詳細]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12-06

大雪:萬物閉藏入仲冬(解碼二十四節氣)

小雪過后15日即迎來大雪。大雪之后便進入仲冬,萬物閉藏,古人以仲冬之月為“暢月”,“暢”是充盈的意思,此時萬物當充實于內而不發動于外...[詳細]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12-06

嚴防失業保險金跑冒滴漏

根據失業保險金出現的跑冒滴漏現象,為了確保失業保險基金的安全運行可持續,各地應當對待遇發放、對賬制度、信息比對核查等重點環節的風險...[詳細]
經濟日報 2022-12-06

攜手太平洋島國共建藍色伙伴關系

2017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正式提出構建藍色伙伴關系。位于大洋中央區位的太平洋島國雖然陸地面積小,但...[詳細]
光明日報 2022-12-06

中德攜手探索智慧農業合作

這里是四川成都柑橘示范基地,我國多個智慧果園實驗基地之一。智慧農業是農業的高級階段,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是以信息、數字為關鍵...[詳細]
農民日報 2022-12-06

“無痕調解”化心結促和諧

日前,山東省臨沭縣蛟龍鎮南窩溝村一場持續近10年的家庭贍養糾紛,經過該鎮組織的“無痕調解”終于化解。據了解,“無痕調解”是蛟龍鎮針對...[詳細]
農民日報 2022-12-06

陽光問廉會“辣味”十足

“陽光問廉”泰安街道專場活動現場。”“桔衛村8組經常停水,已經反映了很多次,這個問題怎么解決。據悉,此次活動以“聚焦群眾關切、加強...[詳細]
農民日報 2022-12-06

凝聚中德智慧 共筑糧食安全

編者按 今年是中德兩國建交50周年。11月初,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結束對華的正式訪問,兩國各領域合作氛圍良好。農業是中德合作的重要內...[詳細]
農民日報 2022-12-06

科技護航棉花產業提質增效

本報訊(張帥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李道忠)新疆沙灣市位于天山中段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屬大陸性中溫帶干旱氣候,積溫高,日照時間長,...[詳細]
農民日報 2022-12-06

從科技強走向產業強、經濟強

朱鐵一山東省青島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強調教育、...[詳細]
科技日報 2022-12-06

山東沂水扎實推進掃黑除惡斗爭常態長效

□本報記者梁平妮□本報通訊員杜以文劉慶華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積極開展綜合治理,探索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在“建、打、治、宣”上下...[詳細]
法治日報 2022-12-06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